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042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 (公司治理评论录用稿)(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发表于公司治理评论2013 年 12 月,第 5 卷第 4 辑,第 41-60 页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逻辑:基于治理 经济学视角的综述安岗 李凯 黄玮内容摘要:基于治理经济学视角,对集群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契约经 济学、新经济社会学和产业生态化理论三个视角的发展脉络,并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比 较分析,得出目前研究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微观基础不足;试图从治理经济学来探讨新的 研究视角,即从集群微观企业的自主选择逻辑来理解集群治理,集群治理的本质就是企业 群体自主的制度选择,每种治理模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克服集群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各种治 理方式都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逐步形成集群治理的自

2、我选择机制;进一步总结了公共 创新平台治理等新进展,并展望了以后的研究方向。Abstract :Review the literatures on cluster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economics,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ree perspectives, the contract economics, new economic sociology and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 and by comparative

3、ly analyzing some key concepts, we conclude that present, the main reason for present research divergences is lack of micro-study basis; we try to explore new perspective from governance economics, i.e. to understand cluster governance from governance self-selection logic of micro- enterprise in clu

4、ster, the nature of cluster governance is the self-selection of corporate groups, the purpose of each governance institution is to overcome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n cluster. The governance institution results from firms independent choices, and gradually forms self-selection mechanism of cluste

5、r governance. Further we summarize the new progress of public innovation platform governance, and look 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关键词:治理经济学,契约经济学,集群治理,自我选择本文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产业集群治理制度的自我选择理论与经验研究”(200900421100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纵向关系理论的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研究”(10YJC790004)资助。安岗:(1970- ) ,男,陕西富平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

6、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契 约理论;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 3 号巷 11 号;邮编:110004; E-mail: gan 。 李凯:(1957- ) ,男,辽宁朝阳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研 究方向:产业组织与公司治理;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 3 号巷 11 号;邮编:110004; E- mail: 。 黄玮:(1990- ) ,女,江西宜春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国际贸 易;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 3 号巷 11 号;邮编:110004; E-mail:。一、引言2有关企业集群或集聚的研究较多关注

7、集群中的正外部性和正面效应(Marshall, 1890;韦伯, 1909;Krugman, 1991;Porter, 1990, 1998, 2003;Markusen, 1996) 。 如果企业间只有正外部性,集群的边界会无限增大,是什么力量阻碍了集群的扩张呢?为 什么有的集群会趋于衰退?集群的组织成本和负外部性、负效应(孙国锋,高艳春, 2007)以及集群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03)是需要考虑的。虽然有些集群衰退 是外因造成的,但是同集群面临的外部威胁相比,其内在的僵化同样会使它极其脆弱 (Porter,1998) 。一些集群由于内部原因而暴露出的负外部性和负面效应(薛求知,刘

8、婷, 2005) ,如专利被盗用(广东佛山陶瓷专利纠纷案,符正平,常路,2008) ,以及技术停滞 (例如台湾台中工具机产业集群) ,设备投资不足(特温特的“机械制造集群”, Gilsing,2000) ,柠檬市场与销量迅速下滑(浙江永康保温杯集群,仇保兴,1999)等,使 得产业集群的治理问题成为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萨格登等(Sugden et al.,2006) 指出,如果我们要了解集群的内部运作和动态,以及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关键是要研究集 群治理。 对于集群衰退和集群治理问题的关注至少可追溯到 1980 年代,有些文献涉及到了集群 实施各种集体行为和走出衰退的条件(Cohen an

9、d Zysman,1987; Best,1990;Eisenschitz and North,1986;Scott,1993) 。最早将治理观念引入集群研究的是布鲁斯科 (Brusco,1990) ,2000 年开始,几位研究产业集群治理的开拓者比尔辛(Gilsing,2000) , 布朗(Brown,2000) ,恩莱特(Enright, 2000) ,兰根(Langen, 2004)分别对集群治理 的内涵、特征、类型进行了探讨。2004 年之后,国内对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也开始大量出 现,而且在理论上也深入了很多。 从经济学的逻辑来看,目前研究集群治理的文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集群治理的内涵

10、不统一,治理主体过于强调外部作用,治理过于强调整体目标,导致对集群治理理解的分 歧较大。例如,对区域和集群的概念不加区分,导致将集群的经验照搬到区域内来治理区 域经济;把社会网络和政府都看作治理机制的能动主体;把集群治理的目的看成集群升级, 偏重于论证政府、网络的作用,而对最能动的集群企业的治理动机和制度选择机理研究不 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治理制度微观基础的分析。目前的产业集群治理研究已经总结 出各种具体的集群治理模式,但是为什么会形成各种治理模式?集群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这 种而不是那种治理模式,或者放弃治理?什么集群特征通过什么因素来影响治理成本和制 度选择?这些问题仍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解释

11、。 根据经济治理理论,只有交易参与者自选择的治理机制才是有生命力的,有效率的 (Williamson,1985;Ostrom,1990) 。其原因在于,这种自选择的制度具有信息成本和实 施成本的优势。这一点常常被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者所忽视。而所谓的外部第三方治理, 例如政策制定者或者社会网络,限于信息和实施成本而不能主动去治理,只能被集群主体 来选择。但是,他们可以改变约束条件,扩大选择集,降低相关制度环境的成本。如果基 于信息劣势去治理,就会造成低效率制度挤出高效率制度,使集群治理陷于困境。 如果把产业集群看成某一区域内自组织的经济社会组织,那么产业集群治理的本质就 是企业群体自主的制度选择

12、问题。因为每种治理模式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背景和自身特征, 都有克服某种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其中的逻辑就是集群企业在约束条件下对治理制度的 内生的选择问题。因此,集群治理问题也属于经济治理的范畴。然而,从经济治理角度展 开集群治理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主要依据经济治理理论视角来考察文献,并为进一 步的研究寻找思路。 本文其余部分的内容安排为,第二节从三个视角对现有文献脉络进行概括性描述;第 三节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第四节是集群治理问题的新进展和展望。二、集群治理文献的三个研究视角3集群治理的理论探讨和案例研究比较常用的理论视角主要有契约理论、新经济社会学 和产业生态化理论。这三个视角的

13、区分是相对的,也会出现混合使用的情况。 1. 契约理论视角 契约理论视角主要通过考察企业间的双边和多边契约来理解集群治理,并从企业之间 的多边治理机制、非正式契约、声誉机制等方面入手来研究集群治理机制的形成、效果与 约束条件。 从双边治理机制和关系型契约角度,喻卫斌(2005)认为,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是相 对独立的组织,企业之间不是通过产权或资本纽带、而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方式联接的, 不属于垂直一体化的科层组织结构;产业集群内更多采取双边治理,签订非正式的关系型 契约来维持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易关系,通过声誉机制和预期集群剩余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 行。进一步,赵海山(2007)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典

14、型的关系型契约组织,是各类治理 主体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契约来不断协调、引导、激励集群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行动, 以保持集群的稳定性和持续创新能力。李世杰,李凯(2008,2009)从集群内的成员企业 层面来分析集群治理的形成,认为集群内的企业相互集聚,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关系, 并逐渐形成集群成员间的隐性契约关系,声誉则构成产业集群的约束机制,限制成员企业 的机会主义倾向。 从多边治理机制和行业协会角度,有的文献研究了集群治理中的行业协会的作用。罗 伯特(Robert,1998)研究发现英国各类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排在前四位的是,协调会员 间的关系、疏通政府与协会间的关系、为会员提供技术咨询和

15、提供业务通讯,此外还通过 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以及提供其他信息服务,大大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力。维瑟 (Visser,2006)应用 Langen(2004)提出的理论框架对智利的葡萄酒业集群进行了案例 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智利葡萄酒业集群在治理活动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行业协会在此过程中首先起到了实质性的积极作用,领导企业的治理功能随后发展起来, 而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地方企业间信任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并不显著,而集群整体层 面上的集体行为仍缺乏效率。汪斌,廖园园,陈海达(2008)通过对浙江地方产业集群的 调研发现,行业协会是否发达对集群的发展升级至关重要。康宛竹(2009)指

16、出,温州烟 具行业协会行业治理的成功案例证明了行业协会合理定位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温州 市政府通过将企业审批、产品质检、定价等权力让予行业协会的方式,激活了行业协会的 自主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温州烟具行业的发展。张潇雨,曹庆萍(2008)证明了独立 性、环境因素、官民协商机制以及职能划分这四大因素对于日本行业协会顺利发展的重要 意义。 在多边治理机制中,有的文献强调一种民主性、共同参与式的集群治理结构,有的文 献则强调了集群企业对治理的参与程度。如 Sugden(2005)认为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已经 将集群视为经济弊病的灵丹妙药,集群战略反映在制度安排上,就是一种民主性的、共同 参与式的集群治理结构。集群企业间的战略决策权分布越广、企业参与集体决策的程度越 深,则集群治理结构越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并且这个框架作为集群案例研究的基础。普 若普瑞泽特(Proprisetal,2007)将 Sugden(2005)提出的研究框架用于对伯明翰珠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