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8954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高体验磨练考历史试题的走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把握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把握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 特约稿件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冯一下冯一下 本文刊发在本文刊发在招生考试报招生考试报高考周刊高考周刊20082008 年第年第 4-54-5 期期招生考试报招生考试报编者按:为了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文科综合复习,编者特别约请全国著名编者按:为了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文科综合复习,编者特别约请全国著名 高考试题研究专家撰写此文,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指导广大高三师生的高考备考工作。高考试题研究专家撰写此文,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指导广大高三师生的高考备考工作。研究历史高考无疑应重点研究试题的走向,亦即试题发展变化的趋势。影响历史试题走向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第

2、一、历史课程改革。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体系、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变化等,直接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将其视为历史高考的指导文件之一。第二、史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取得重大成果。史学研究新范式的引入、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新成果的获得等,会使试题的内容选取、切入角度、观点提法等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注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五种新范式,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生态史五大史学领域与高考试题的关系。第三、现实生活。从国内看,全党全国人民正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

3、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必然会有影响。从国际看,来势汹汹的“金融海啸” ,很可能影响 2009 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第四,历史试题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如题型的变化必然要受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制约,既不可能十年八年不变,也不可能某一届考试就将题型全部更新。综观近年试题,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试题外,新型的社会史和生态史试题已出现了。这些因素的“合力”决定着试题今后的走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以下让我们从题型的角度探析试题的发展演变趋势。一、传统试题的内在变化一、传统试题的内在变化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传统的政治史试题、经济史试题和文化史

4、试题仍占重要地位。但这里所说的“传统” ,主要是指形式,就其内容而言,这三种试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政治史试题:考查重点向政治文明史转移,政治制度文明史是重中之重。以往,在阶级斗争史观的主导下,政治被视为“阶级对阶级的斗争” ,因此高考政治史试题基本上是考阶级斗争史(含革命斗争史)内容。随着阶级斗争史观主导地位的丧失,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的引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查的重点已向政治文明史转移,而政治制度文明史又成为重中之重。2008 年,考政治制度史的题目很多,典型的如:例 1 直接民主是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题(历史广东卷第 16 题) 。例 2 汉武帝时期刺史职能题

5、(“文综”四川卷 I 第 12 题) 。例 3 唐朝科举取士制度和近代英国文官制度题(“文综”全国卷 I 第 37 题) 。例 4 唐朝中央政府行政效率题(“文综”山东卷第 8 题) 。例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区别题(历史广东卷第 12 题) 。例 6 韩国现代政治体制演变及其原因题(“文综”全国卷 II 第 22 题) 。2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制度史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

6、据此可知,高考政治史试题的考查重点偏向政治制度文明史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政治制度史的内容十分丰富,其重要之点有以下一些:(1) 中国政治制度史: 古代: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清内阁和军机处等) 、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 、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 、少数民族政权重要政治制度及其特色等。 近代:清代晚期政治制度的变化轨迹(总理衙门设置、戊戌变法时期的相关措施、清末“新政”中的机构变化等)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和临时约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及相关的政治制度(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等) 。 现代:人民政协制度和共同

7、纲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等。(2) 外国政治制度史:重点是近代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英、美、法等国重要宪法等。同时,要注意苏俄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的特点。(3) 政治制度文明史与政治观念文明史的关系:如“三权分立”观念在美国转化为“三权分立与制约”政体、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和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转化为国体政体等。阶级斗争史范式(革命史范式)已不是高考历史的主导范式,这是不争的实事,但它仍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2009 年,这种范式影响历史试题的力度可能较前几年要大一些,出现“反弹”的主要原因是,在

8、明年,我国将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众所周知,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的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 年高考历史试题重视对中国近代后期的阶级斗争史,亦即新民主主义革史的考查,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我们把握 2009 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试题走向时不能忽视的又一个方面。2、经济史试题:考查重点从物质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内容丰富的经济史,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技术即生产力层面(如工具、技术、产品等) ,二是制度层面即生产关系的制度表现(如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

9、济法令、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等) 。以往的经济史试题主要考物质技术层面的内容,近年重点则明显地向制度层面转移,经济体制及其改革、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调整成为重中之重。以下是 2008 年出现的代表这种走向的几道经济史题目:例 7 洋务派“官总其大纲商董等自立条议”题(“文综”全国卷 I 第 14 题)。例 8 德国跨越式发展与生产体制关系题(“文综”北京卷第 39 题) 。例 9 美国、英国“自由经济模式”和苏联、中国“计划经济模式”及其调整、改革题(历史江苏卷第 23 题) 。例 10 中国、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不同结果题(“文综”重庆卷第 39 题) 。例 11 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 “

10、二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局限性题(历史广东卷第330 题) 。例 12 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题(历史广东卷第 15 题)。例 13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功能比较题(“文综”上海卷第 23 题) 。高考经济史试题的考查重点从物质技术层面向制度层面转移,除经济制度是“影响人类经济行为、资源配置与经济绩效的最基本变量” (制度与发展第 6 页) ,制度层面十分重要外,还与我国正在深入进行的经济改革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所谓“攻坚” ,其关键就是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为此,需要很好地总结我国及他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学术界,从制度层面研究历史上和现实生活

11、中的经济问题属制度经济学范畴。为应对经济史(物质文明史)试题的新走向,复习历史应注意以下内容:(1) 历史上的经营管理制度的演进:作坊制手工工场制工厂制垄断制跨国公司制。在此系列中,工厂制的出现是重点。(2) 中外古今的重要经济政策、制度和法令。如中国从古到今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尤为重要)、中国历代重要改革过程中颁布的经济法令、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经济措施等。(3) 近现代史上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改革和调整。如英美的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时期对“放任自流”的自由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干

12、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等。较之前两个方面,这一方面的内容尤为重要,往往成为大型题目的考查内容。3、文化史试题:精深问题与常识问题相结合成为一种趋势。(1) 各个时代的新思想是文化史考查的重点。2008 年典型例题如:例 14 马基雅维利思想题(“文综”四川卷 I 第 18 题,四川卷 II 第 17 题、 “文综”全国卷第 18 题)。按:一年之内几套历史试题考同一人的思想,令人称奇。例 15 法家思想题(“文综”四川卷 I 第 12 题、历史上海卷分叉部分第 1 题) 。例 16 因中英战争刺激而出现的一部中国著作题(“文综”全国卷 I 第 13 题)。例 17 冯桂芬观点题(“文

13、综”全国卷 I 第 14 题)。例 18 张謇投身实业反映新观念题(“文综”天津卷第 17 题)。例 19 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题(“文综”重庆卷第 13 题)。例 20 “科学”名词题(“文综”四川卷 I 第 17 题)。梳理一下中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新思想,不难发现,以下内容十分重要:中国历史流变中的“新思想”:古代最重要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或思想家)的思想,近代则是林则徐和魏源“师夷制夷”思想、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派的改革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含从激进民主主义到4社会主义的转变)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14、的形成和发展等。现代重要的是中共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世界历史流变中的思想,按“大纲”本教材,重要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列宁的发展等。(2) 文史常识题成为一大亮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以往的高考文化史试题很注意文化的“精深” ,学术味相当浓,却忽略了常识性问题。为克服这种偏向,近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批文史常识题。2007 年有:例 21 帝王谥号题(“文综”全国卷 I 第 12 题) 。例 22 祭祀功能题(“文综”全国卷 II 第 12 题) 。例 23 中国古代避讳题(“文综”宁夏卷第 26

15、 题) 。2008 年有:例 24 山南水北为“阳”题(“文综”全国卷 II 第 12 题) 。例 25 山北水南为“阴”题(“文综”全国卷 I 第 13 题) 。例 26 干支纪年题(“文综”宁夏卷第 20 题) 。例 27 民国“元旦”与新中国“元旦”区别题(“文综”宁夏卷第 32 题) 。例 28 京剧题(历史广东卷第 20 题、历史海南卷第 4 题、 “文综”北京卷第 29 题) 。例 29 端午习俗题(历史上海卷 B 组第 4 题) 。对于上列文史常识题,一些试题研究者持批评态度,说这些题目在历史教材上找不到“出处” ,超“纲”超“标”超“本” 。此话也不是毫无道理,但是,说这些题目

16、超“标”就值得商榷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在“前言”中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应该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要成为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不是应具有较多的文史常识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历届“青歌赛”上,常有一些歌手因答不出常识性问题而丢分,广大听众希望青年歌手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高考历史常识性题目体现了国家对历史课程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年青一代的期望,适应了培养和提高现代公民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应该说其出现正是时候。二、创新试题的多方面开拓在近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了两类以往没有的试题,一类是社会史试题,一类是生态史试题(亦可称为生态环境史试题) 。下从 2008 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分别举出几个例子。典型的社会史题如:例 30 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题(“文综”北京卷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