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热 病 论 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82221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 热 病 论 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湿 热 病 论 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湿 热 病 论 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 热 病 论 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湿 热 病 论 治湿热病难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阻碍气机,闭塞三焦,缠绵难愈。若 见识不到,经验不足,往往误治。故吴鞠通曾明确指出湿热病治禁有三,一忌发汗, “汗之 则神昏耳聋” ;二忌滋润, “润之则病深不解” ;三忌攻下, “下之则洞泻不止” 。确是湿热病 治疗中当遵循的原则。除此三禁之外,还有一禁,吴氏未曾提出,即湿热病当忌寒凉。这 是赵氏历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到的结论。临床治疗湿热病误用大剂寒凉药的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因为湿热病多有发热,且久不能退,医者一见发热不退,便思“热者寒之” ,而投寒凉 之剂。患者及其家属,多因不晓寒凉的危害,往往恣食冷饮,及冰镇瓜果之类,也能闭遏 阳

2、气,加重病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与热相合,热伏于中,湿裹于外,致热不得外达。 治疗当先化其湿,湿郁开则热易外透。若误用寒凉,更伤阳气,寒则涩而不流,气机更加 闭郁,湿郁势必加重,热势愈难外透,甚至因此而逼热入营,导致神识昏糊。故寒凉大剂 在湿热病不可轻投。赵氏总结其临床救误之经验,根据被寒凉所伤的程度不同,把湿热病 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略述如次。湿阻:凡湿热病初起多为湿阻,即湿邪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肺卫为湿邪所阻, 营卫不和,症见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不升,则头晕重沉;湿阻肺气失宣则胸闷, 咳嗽,甚则作喘,舌白苔润,脉濡缓滑。治宜辛散轻扬宣郁化湿。药如大豆卷、炒山栀、

3、前胡、杏仁、浙贝母、茅芦根等。若湿阻于中,脾为湿困,升降失司,症见胸脘痞闷,呕 恶纳呆,便溏不爽,若热蒸湿动,弥漫周身,即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垢头晕等,治 当芳香化湿,辛开苦泄,药如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等。 此等治法,皆是先开其湿郁,俾湿郁开则热邪易泄。若治不如法,早投寒凉,必湿郁增重 而成凉遏也。凉遏:感受湿热之邪,湿阻未开,又恣食冷饮,或食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 致寒凉凝涩,遏阻中阳,气机为之闭塞。症见胸脘痞闷增重,憋气堵满,时时叹息,周身 酸楚沉重,大便溏薄,小便不畅,舌红苔白腻滑,脉沉濡缓。治宜辛苦微温,开湿郁,畅 中阳,以利三焦。偏于中焦者,药如半夏

4、、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豆蔻; 偏于上焦者,药如白芷、苏叶、藿梗、防风、草豆蔻等。如此则凉遏除,湿郁开,方可再 议清热。寒凝:此多见于素体中阳不足之人,复感湿热之邪,邪从阴化,归于太阴,湿邪 较重,湿盛则阳微。患者不知,过饮冷物,医者妄投寒凉滋腻,湿为水类,遇寒则凝,阻 滞气机,致一身气机窒塞不通。症见胸脘痞闷,堵憋欲喘,腹痛阵作,大便溏泻,小便清 白,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软而涩。此属寒凝湿邪闭阻气机,非辛温不能驱寒开凝通闭, 须投桂枝尖、苏叶梗、草豆蔻、生姜等辛温之剂,解其寒凝,开通闭结。此为权宜之计, 药后脉沉渐起,舌苔渐化,胸脘憋闷减轻,为寒凝已开,即须随证转方。盖辛温之剂不

5、可 久服,防其增热。冰伏:冰伏较之寒凝更重。多见于素体阳虚者感受湿热,而湿盛阳微,复暴饮寒 凉,中阳更伤,或迭用寒凉重剂,一误再误,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成冰冻之势,又有湿热 病高热不退,医用冬眠疗法,置冰袋,睡冰毯,强制降温,冰伏其邪,逼邪入里,气机为 寒冷所闭,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达于四末,症见面色惨白或青灰,神识昏糊,胸脘 痞闷已极,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胖质淡苔白水滑多液欲滴,脉沉伏或沉迟。冰伏既成, 则非辛温燥烈之品不能解之。须用四逆、理中方法,温散阴寒开郁通闭。药用干姜、肉桂、 川椒、草蔻等物,一俟寒散冰释,见舌苔化,面色润,脉象起,神志清,即刻停服,不可 过用,须防化燥增热。湿热

6、病湿与热合,胶结难分。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热为阳邪,其性燥烈发扬。二邪相合,无形之热以有形之湿为依附,湿郁则热愈炽,热蒸则湿愈动,遂弥漫于内外表 里,充斥于三焦上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机之终始。其所以主持诸气,化水谷,行 津液,维持人体水液代谢之动态平衡。所谓上焦如雾,水谷精微津液得以布散周身;中焦 如沤,腐熟水谷以化生精微;下焦如渎,行气化而分清泌浊。若湿热阻滞于三焦,则势必 影响气机之运行,以致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上焦心肺所居之地,本为清旷之 区,反为湿热浊邪盘踞,肺失清肃,精微不布,清阳不升,在上清窍不利,为耳聋,为目 昧,为鼻塞不闻香臭,为口淡不知谷味,为表情淡漠如无

7、欲状,甚则心神被蒙,神识昏糊 错乱,昏不知人;中焦脾胃为湿热浊邪所困,升降之枢机受制,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气机升降失司,则呕恶吐利痞闷胀满疼痛诸证生焉;下焦湿热阻滞则 气化不行,清浊不分,二便失常,为肿,为胀,为满,为痛,或小便涩滞,大便泄泻,或 二便闭塞,水湿浊毒不得排泄,蓄积成毒,湿浊上逆,为关格呕逆,甚则神昏如蒙矣。凡 此种种,皆是湿浊蕴热之为害,总其病机,不外湿邪阻滞,气机不利,三焦失畅,湿郁则 热生,热蒸则湿动,湿不去则热难清。故治湿热病必祛湿,祛湿之法必先调畅气机,调气 之法必先宣肺。肺主一身之气,其位最高,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肺气得宣则下 通水道,旁彻皮毛,三焦畅通,腠理开达,一身之气布,一身之湿亦化。发热可除,水肿 可消,二便可调,神迷可清。宣肺利湿有提壶揭盖之效,源清流畅之功,凡治湿者,不可 不知也。三焦之湿侧重虽各有不同,然其治疗之法调气则其要一。上焦之湿蔽者,宣肺疏 卫湿即去;中焦湿阻者,辛香行气湿自开;下焦湿郁者,化气利湿,以风散之湿可消。赵 氏此论,既得汪逢春先生之真传,又经赵 氏年临床之灵悟,可谓治湿之法虽多,而一言以蔽之,曰:宣畅气机而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