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8130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性调整的若干途径径 实践表明,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与“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年,省全面推行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技术。年下半年至今年,银监局连续两次组织了对辖内农信社贷款风险分类偏离度情况的抽样检查。检查结果表明省农信社五级分类工作整体上比较审慎,偏离度较低,但地区间差异较大,还存在一些主客观原因影响了分类的准确性,需要对其适应性作一些制度安排。一、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分类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及现状(一)“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1.高估资产与收益,削

2、弱了农信社资本基础。在金融企业呆帐准备金提取及呆帐核销管理办法 (财金127 号)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文件出台之前,农村信用社呆帐准备金提取是按年末贷款余额 1%的差额计提。 管理办法相对以前呆帐准备金计提办法扩大了资产计提范围, 从原来的信贷资产扩展到所有风险资产,且在规定范围内(最低 1,最高 100)可自主决定计提比例。但受历年包袱较重、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等因素影响,许多信用社没有根据贷款的内在风险计提呆帐准备,而是采取就低不就高的作法计提贷款呆帐准备,计提比例一般都在 1,低估了贷款风险损失。在这种呆帐准备金制度下,农村信用社不仅要为虚拟的利润分红而且还要缴纳所得税,长此以往必将掏空信

3、用社的资本基础。2.不能及时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 “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完全按照期限对贷款进行分类,无法及时发现资产质量问题。事实上,未到期的贷款不一定都正常。尤其是期限长的项目贷款,虽然未到期,但是借款人可能已经丧失还款能力。按“一逾两呆”的标准,只要不是停工下马,只能算正常。这样就不利于及早发现和防范信贷风险。对于贷款组合期限长、贷款较多的信用社来说,实行这样的贷款分类制度,根本无法及时发现资产质量问题。3.分类的标准宽严不一,贷款质量反映不客观。逾期贷款的标准过严,过期一天就算不良贷款,而国际惯例一般过期 90 天以后才划分为不良贷款。另一方面,“两呆”的定义作为不良贷款又过宽。按照贷

4、款通则规定,贷款逾期两年以上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项目下马才划为呆滞。按照国际最佳做法和审慎的会计准则,此类贷款基本上属于损失贷款。至于呆账贷款,借款人已经死亡绝户,说明其中大部分已形成应该注销而未能注销的损失。4.形成了落后的信贷文化。有什么样的贷款分类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信贷文化。在“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形成了落后的信贷文化:将利润视为第一还款来源;过分强调担保的作用,引导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关注次要还款来源,忽略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使信用社常有“当铺”之嫌;用重组贷款的方法掩盖贷款的内在风险;信贷档案资料不全,管理不规范;信贷“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对同一借款人有多元

5、授信主体;“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分类简单、技术含量低,对人员素质要求不高,不利用信贷人员素质培育。(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相对“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具有较高的帕累托均衡。1.能有效揭示贷款的内在风险。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同“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该制度以贷款的内在风险性即偿还的可能性来确定贷款质量的优劣。而还款可能性的认定依据主要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动态变化特征要求信贷人员不论贷款是否到期,都要加强对借款人的财务、非财务因素,尤其是现金净流量进行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有影响贷款按期偿还的因素,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贷款如期不能偿还的风险。2

6、.更加符合审慎会计原则。审慎经营原则的核心是对利润的估计和记载要谨慎或保守,对损失的估价和记载要充分,同时要保持充分的准备金以弥补损失。农村信用社“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下只有一种普通呆账准备金。而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条件下,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主要有三种:普通准备、专项准备、特别准备。普通准备金是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损失准备;专项准备金是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对不同类别的贷款根据其内在损失程度或历史损失概率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特别准备金是针对贷款组合中的特定风险(如国家出现政治动荡、经济或金融危机等) ,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条件

7、下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相对“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来说,涵盖的风险范围更宽,能较为全面的揭示贷款的内在风险损失,更加符合审慎会计原则。3.有助于培育农信社健康的信贷文化。五级贷款分类制度对信贷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五级分类制度较高的知识含量迫使农村信用社不断改善人员素质。二是提供了统一的信贷分析框架和信贷讨论语言,有助于信贷交流平台的建立。三是强调对影响贷款偿还本质因素的关注,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信贷观念。四是五级贷款分类制度覆盖了贷款发放到账面消失的全过程,有助于信用社及时发现和识别信贷风险。五是该贷款分类不仅是为了获得贷款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分类过程中,通过使用统一

8、的分析框架和工具,集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做出最佳判断,可以获得对贷款内在风险的清晰认识,从而及时掌握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信贷管理提供依据。(三)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整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1.省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的历沿革。正是因为“一逾两呆”存在的诸多缺陷,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先进性,所以从 1996 年开始,我国在商业银行逐步引入和深化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短短的数年内,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实践和会计制度、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以及呆账核销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向国际惯例靠近了一大步。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成功实践,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改进贷款分类制度的冲动。2004

9、年,银监会在全国选择了 16 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进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其中省荆门市东宝区联社为试点地区之一。年根据银监会要求,银监局选择部分县(市)级联社扩大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年,在总结分析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在全省其它地区进行了全面推广。2.分类过程中的“五重五轻”非理性表现表明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还需付出艰辛努力。(1)在风险分类中,重结果,轻过程。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准确的分类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类,揭示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改进信贷管理提供动因信息。从治本的角度来看,分类过程往往比分类结果更为重要。但部分信用社贷款分类主要是为了完

10、成行业管理部门和银监部门的任务,把贷款风险分类当作季节性的工作,在完成了分类数据的统计和上报之后即告结束,没有对分类过程中所发现的大量有用信息进行消化吸收。信贷管理活动依然是老办法、老经验、老观点。(2)在分析鉴定中,重定性,轻定量。财务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是贷款五级分类中运用最主要、最直接的分析工具,通过对企业财务和现金流量的分析,来揭示贷款的风险程度。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客户主要是个人和中小企业,财务很不规范。且信贷人员为完成分类任务, 不加判断地、被动地全面接收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不好判断,因此,农村信用社对贷款五级分类大量运用定性分析,从主观上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很少从财务指

11、标、现金流量指标上揭示贷款的风险趋势,很少利用定量分析所掌握的信息来改善、调整信贷管理。(3)在信息完善中,重收集,轻运用。在检查中,发现部分信用社的信贷档案所载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较差,影响了贷款分类质量。主要表现在:部分信用社员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识别,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状态;没有将借款人当前的财务数据与其历史、同行业、计划数据相比较,导致数据利用的价值不高;没有利用借款人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分析其盈利能力、营运效率、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等,大部分信用社更不会利用杜邦分析法、财务比率综合评分法等工具分析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类结论往往直接依据报表中的某 1 至 2 个绝

12、对指标,存在以点带面的问题,即使简单的分析中也很少运用收集的信息来判断主要指标的趋势变化; 信贷档案中不同程度地无贷款催款通知、贷款检查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信贷讨论工作底稿等。(4)在标准判断中,重抵押,轻现金。检查中,发现有些信贷员,甚至有少数信用社主任,受过去贷款操作方式的惯性影响,在对贷款进行分类时,片面地认为某些贷款有房地产抵押、有企业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总觉得贷款有保障,很容易受第二还款来源的影响,而忽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考查,干扰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分析,导致贷款分类结果的偏离。(5)在人员培训中,重操作,轻理念。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知识含量较高。分类人员要正确地使

13、用这套方法,必须具备起码的知识,例如会计原理、经济法常识、信贷分析技术等。由于农村信用社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部分信用社在重分类结果、轻分类过程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突击强化培训,注重对分类操作规程的培训,甚至制定相应的责任约束制度,而很少从信贷管理理念上进行灌输,其结果是突击培训、突击分类,分类人员似懂非懂,对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情况往往不知所措,分类过后信贷管理依然如故。二、影响五级分类制度在农村信用社发挥效能的主要因素制度安排一般在制度环境的框架里进行,再好的正式规则,若远离了土生土长的非正式规则,也只是“中看不中用” ,从而影响制度安排效能的发挥。从荆门市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

14、度的实践来看,影响该制度效能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一)现行分类体系本身存在缺陷。1分类体系比较粗放。目前的贷款分类体系只包括五个贷款类别, 除去“无问题”的正常类贷款和“无希望”的损失类贷款外,现金流量、财务、担保、非财务等状况千差万别的大量客户贷款只能在其他的三个类别中进行选择,分类必然是简单和粗放的。其次,随着信用社贷款质量逐步提高,大部分贷款处于正常类贷款,如此之多的贷款集中在一个级别,显然是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再则,信用社的贷款质量相互之间差别很大,有的信用社正常贷款占比可达 90 以上,有的不良率可达 70%以上。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五级分类技术不能有效区别每笔贷款相互之间的风险差异,

15、有可能引导分类主体过于乐观或过于保守地对待贷款风险管理。2分类标准比较抽象。现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定性化的语言描述较多,包括核心定义、基本特征和特别规定等,信用社尽管围绕这些标准作了进一步细化,但一般只是将定性条款进行分解和扩展,由于弹性较大,分类人员仍容易受主观意志支配,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准确把握,以贷款可能存在风险而言,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谁也说不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分类人员的主观判断,经常出现同一笔贷款经不同人员分类结果也不同的情况。从中极易滋生道德风险,当然也影响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贷款分类技术的支持环境不够理想1.信用环境不优及征信制度建设滞后。如

16、前所述,在市场约束和法制健全的发达国家,诚实守信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贷款偿还的唯一因素几乎就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才得以广泛应用。然而我国转轨经济条件下“由于法律框架和司法制度不健全,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十分普遍,赖帐文化盛行” 。再加之,当前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尚没建立,对新客户的信用纪录难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条件假设性(假设交易对象讲信用或不讲信用)分类,分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2.分类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再好的分类制度,如果没有合适的分类人员与之相匹配,其效能就难以发挥。长期以来,受体制不顺等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招工渠道不透明, “近亲繁殖” 、 “关系户”较多,而且多数员工长期得不到系统性地业务培训,受教育沿袭师傅带徒弟模式,经验化、观念化的东西较多,知识更新和吸纳能力较差。真正精通会计学原理、经济法常识、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信贷分析技术的人员比较少。所以,分类人员不懂企业财务报表、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经营活动是常有之事。3.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不够。贷款风险五级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