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与养生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79859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与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与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与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与养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与养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与养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与养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14中医护理与养生中医护理与养生(暗含两块内容:中医护理学+中医养生学)前言前言一、一、 “养生论养生论”引入中医护理学引入中医护理学 现代护理学重视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责任制度等等,包括实施责任制护理时往往偏 重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忽略了理论宣教的作用。在中医学中,养生是重要的基础理论, 养生与护理密切相关。 二、中医护理的优势与前景二、中医护理的优势与前景1)中医护理发展的简史地位地位中医护理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归属于医学学科门类I 级学科-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护理学 方向分化-中医护理简史简史(不同时期不同名人名书的贡献)-代表性古代中医护理学古

2、代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 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 ,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 并逐渐走向成熟。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 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

3、涂裹包扎)最原始的按摩术(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神农尝百草(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2 / 14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

4、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世纪公元前 475 年)年) 卫生保健卫生保健 诗经周礼护理护理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 医事制度中就有了食医,周礼详细地指出了饮食护理和食品卫生传染病护理传染病护理周礼左传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

5、有了很大的变化。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例如在卫生保健方面,诗经指出要“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洒扫穹窒”、“洒扫庭内”等;礼记中指出:“鸡初鸣、咸盥漱”,还规定了“五日则燂汤清浴,三日具沐”。“头有疡则沐,身有疡则沐”。周礼亦有卫生保健制度方面的记载。在饮食护理方面,在周朝的医事制度中就有了食医,周礼中说:“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仓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春多

6、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详细地指出了饮食护理和食品卫生。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周礼还指出“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在改变气候、调节室温方面,如左传提到的“藏水”,周礼所提出的“变化”等,也属于目前的护理学范畴。 三、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三、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 475公元公元 220 年)年) 战国至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医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大量的中医护理内容散见于各种医学著作中(可惜未有系统的总结及整理),为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护理学基础与中医护理学基础

7、 1、天人合一学说与生活护理2、饮食护理3、情志护理4、病情观察5、护理诊疗技术(二)(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与中医护理学基础与中医护理学基础1、首创中药灌肠2、开展心肺复苏术3、发展中药用药法4、完善饮食护理5、舌下含服(三)后汉名医华佗与中医护理(三)后汉名医华佗与中医护理1、首创剖腹术的护理3 / 142、倡导“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一)(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护理学基础与中医护理学基础 黄帝内经(下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古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该书同时也论述中医护理学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理,

8、心理养生护理,部分疾病护理、用药护理及部分护理技术等。尤其是内经的正邪学说,比十九世纪英国的南丁格尔提出的学说要早 2 千多年,南丁格尔指出:“只有病人的自身能力才能治愈伤病”。“在任何情况下,护理都是帮助病人,使他处于最佳状态,以便他的自身能力去更好地治疗他的疾病”。这两种学说是一致的。 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基础,主要从下列几方面体现: 1、天人合一学说与生活护理 天人合一学说指导生活护理。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为气”。指出夏天腠理开泄,汗出而保持正常的体温,适应于外界的天暑地热;冬天腠理闭密,保津蓄温,来适应外界的天寒地

9、冻。素问移情变气论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在寒冷的季节,参加适当的活动,机体就能产生热量;在暑热的季节,在阴凉处休息,具有避暑的作用。这简单的方法启发人们不断进步,空调机的应用也没有逃出这一原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机体一天之中的不同生理情况;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了机体一天之中的不同病理情况。这与现代医学的医生早晚查房,护士为病人作晨间护理及晚间护理的道理是一样的。 素问

10、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指出懂得养生和护理知识的,取法于天时、地理、气候、环境等变化来调剂自己的生活,懂得饮食有节,作息有常规,不妄事操劳等护理常规,就能使形体和精神健旺。 2、内经与饮食护理 内经曰:“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在饮食方面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在疾病饮食宜忌中亦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如“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

11、、鸡肉、桃、葱”。“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等。对于消渴病的饮食护理提出“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 3、内经与情志护理 内经在情志护理上已予高度重视,认为这关系到疾病的发展、预后,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灵枢师传指出:“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服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强调了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尽量顺从患者意愿。顺从患者之所愿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是施行各种治疗护理的前提。但对娇恣纵欲不遵守疾病的禁忌的患者,内经提出“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

12、加其病”,此时应“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这种开导教育的方法,对现代护理学的心理护理仍有深远的影响。 4、内经与病情观察 内经的脏腑学说指导着中医护理的病情观察,素问玉机真藏论关于脏腑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有较详细的叙述。例如临床护理中在病情观察时如患者见头晕目眩,手足发麻是心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所致,正所谓“肝受气于心”;又如患者出现水肿与脾脏关系密切;患者出现巩膜黄染与肝胆关系密切。这些都说明了脏腑与全身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对指导病情观察有重要意义。 5、内经与护理诊疗技术 内经的经络学说指导中医护理技术。内经指出,必须精通经络学说,才能进行治疗及护理。4 / 14

13、内经中记载的中医护理技术很多,如针灸、推拿、刮痧、敷贴、热熨等。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曾经讲到各种护理诊疗技术,如九针、灸焫、导引、按摩等。九针又发展成为目前的毫针、三棱针、梅花针及外科手术用具。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内经的九针是目前应用的各种注射针的雏形。经络学说与现代护理技术的注射法相结合即为现在的水针疗法。内经的“熨法”,以后逐渐发展为药熨、汤熨、针熨、酒熨、铁熨、土熨等。热敷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干热敷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为日光浴、光疗、电疗、磁疗及激光点穴等。这些都是根据经络系统的原理发展而来的。又如灵枢痈疽第八十一较详细地记载有关药物熏蒸的护理方法,与现代较先进的蒸汽治疗机、熏洗治疗机的

14、原理是一致的。 (二)(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与中医护理学基础与中医护理学基础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它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总结了东汉以前众多医家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系统的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原则,它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为中医护理技术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1、首创药物灌肠法。伤寒论阴明篇中记载了对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者,用蜜煎导而通之,或用猪胆汁灌肠以排出宿粪。以后逐渐发展成目前各种灌肠法。 2、开展复苏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详细记载了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缢、溺死患者的具体操作过程,

15、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急诊复苏护理的典范。如对自缢者,应“徐徐抢救,不得截绳,中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肩,年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这与现代急救技术的人工呼吸法相似。 3、发展中药用药法,确立了辨证施护原则,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金匮要略中指出治疗肠痈的患者要求服用大黄牡丹汤时宜顿服(即将中药一次性较快服完);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用法从煎煮、服药方法、服药后注意事项、观察服药后的反应、服药后的处理方法及饮食宜忌均有详细的记载。如服药后应“啜热稀粥

16、一升余,以助药力”。并不应“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等等,还指出服桂枝汤治疗期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论对用药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这与现代护理学的用药查对时间是相一致的。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但有丸、散、膏、丹等服药的护理,还记载了各种与护理有关的护治一体的护理疗法,如治百合病的洗身法,治狐惑病的熏洗法、烟熏法;治咽痛的含咽法,这是后世发展为各种雾化吸入疗法的雏形。还有坐浴法、外掺法、灌耳法、吹鼻法等外用药护理。张仲景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护理,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内容。 4、强调饮食护理中的禁忌原则。金匮要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