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提要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8009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方剂学,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方剂学,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方剂学,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方剂学,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提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学 绪言 1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2 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3 东汗张忡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全书收录了 314 首方剂,称为方书之祖。 4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5 明朝朱 木肃 的普济方 ,载方 61379 首,载方最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书。 6 金朝的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的原理。 第一章 方剂和治法 第一节 方剂治法的关系 1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 第二节 常用治法 1 医学心语中提出“八法”依次为“汗、和

2、、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 治法。 外感表症:一般为水肿,泄泻。 汗法的代表是解表剂。 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诞宿食以及毒物等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吐法的代表为涌吐剂。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是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随大便 而出的方法。 泻下剂是下法的代表。 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 以缓解的一种治法 和法分为和解以及调和 2 个概念 和解剂是和法的代表。 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热剂是清法的代

3、表。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的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里剂是温法的代表。 一般用于里寒症。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 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缓散的一种治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剂是补法的代表。2一法之中,八发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 1 方剂的分类:有以病症,病因,脏腑,组成,治法(功能)分。 2 以病症分类的有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普济方 3 以组成分可以追溯到内经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4 以治法分也可以称为功能分类,始于北齐的徐之才的“

4、十剂” 十剂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 明朝的张景岳提出“八阵”: “补、和、功、散、热、固、因。 ”清朝的汪昂的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第一节 组方的原则 1 组方的原则最早见于内镜:君、臣、佐、使。 2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针对兼病或兼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 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佐制药:用以缓解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烈性。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5 使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症所在的药物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二

5、节:组成变化 1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药味增减的变化:佐使药的加减和君药的加减。 药量增减的变化。 剂型的变化。第四章 剂型 1 汤剂: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液制成液体剂型。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要小,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症加减适用于病症较 重或病情不稳定者。 2 丸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剂提取物加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 特点:吸收比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 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蜡丸、水蜜丸、微丸、滴丸。 3 散剂: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 特点:制作简便,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 4

6、 膏剂分内服和外用。 内服:流浸膏、浸膏、煎膏 外用:软膏、硬膏 5 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羁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与助长药效的特性。 6 丹剂:分内服与外用,内服的丹无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药品贵重或药 效显著而称之为丹。 7 颗粒剂:将药剂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 制剂用时以开水冲服。 特点:具有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第六章:解表剂 1 解表剂主要用治表症,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 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 2 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3 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组方,故煎药时间不宜太冲与面

7、药性耗散,影响疗效。4 解表剂一般宜温服,以服后微汗为佳,应注意避风寒或加衣被,同时,应禁生冷油腻之品一面影响药物的吸收药效的发挥。 5 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服。第一节 辛温解表 1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症。 一、麻黄汤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症,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1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症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整治要点。 2 麻黄和桂枝相配可以发汗解表,麻黄和行人相配可以宣肺平喘。 二、桂枝汤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用法:服下后,吃热稀

8、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浑身微汗为佳。 功用: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汗出恶风,脉浮缓。 1 桂枝与芍药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 2 生姜与大枣相配是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3 此方被称为张仲景的群方之冠。 4 桂枝汤 外症得之,解肌与营卫,内症得这,化气调阳。 5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整治要点。 三、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功用:发汗驱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症,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口 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1 生地黄与黄芩清泄里热。 2

9、 本方药备六经涌治四时。 3 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行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症的常用方剂。 四、香薷散 组成:香薷 白扁豆 厚朴。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1 本放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法。 五、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主治:外表内饮症。 1 麻黄桂枝 与白芍相配酸寒敛阴。 2 干姜、细辛、半夏与五味子相配令开中有合,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3 本放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的常用方剂。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 六、止嗽散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

10、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症,咳嗽咽痒/。1 本放属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用语治疗多咳嗽,尤其使用与外感咳嗽表症未 尽。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一、银翘散 组成:连翘 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用法: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忽过。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头痛口渴。 1 辛凉中配伍少量荆芥穗,淡豆豉。兼清热得芳舌辟秽之功,构成清疏兼顾之 剂。 2 温病条辩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症,以发热,微 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症治要点。 二、桑菊饮 组成: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

11、治:风温初起。 1 本方是主治风热咳嗽轻症的常用方剂。 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功用:辛凉宣肺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症状第三节 扶正解表 1 扶正解表剂适用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症。一、败毒散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木只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症 1 本方所治症侯系正气素来虚,又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病症 2 本方的 2 个意义为 1: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2: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3 本方中羌活独活为君药,人参为佐药 4 本方出自小儿病症真诀 5 本方还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此法也称逆流挽舟法。二、麻

12、黄附子细辛汤 主治:阳虚外感病症 第七章 泄下剂 1泄下剂为里实症而设。 2泄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这 5 类 3对老年体虚,孕妇,产妇,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 4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第一节:寒下 一、大承气汤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症 热结旁流 里热实症之热厥,痉病 1 在煎服方法上,先煮枳实 厚朴 后下大黄。芒硝熔服。 2 本方是寒下的代表方。 二、小承气汤 功用:轻下热结 出自伤寒论 三、调胃承气汤 功用:缓下热结 出自伤寒论 四、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 牡丹 桃仁 瓜子 芒硝 功用:泄热破

13、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阑尾炎) 1 本放用与肠痈初起由湿热血瘀而成者 第二节 温下 1 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症 一、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 附子 细辛 功用:温里散寒 通便止痛 主疗:寒积腹痛 1 本方为温下的代表方 二、温脾汤 组成:大黄 当归 干姜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功用:攻下寒积 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1 本放治症系由脾阳不组,寒积中组所致。 2 手足欠温是脾阳不足的表现 第三节 润下 1 润下剂适用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症。 一、济川煎 组成: 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便秘,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1 腰膝酸软是肾虚的表

14、现 2 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是本方的君药 3 本方为润下剂的代表 三、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症,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1 脾约:系由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 2 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 杏仁 白芍 蜂蜜而成第三节 攻补兼施 1 攻补兼施剂适用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症。一、黄龙汤组成: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之症。 1 用法中加 宣肺通肠腑 2 本方为攻补兼失的代表 二、增液补气汤组成:玄参 麦冬 细生 大黄 芒硝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主治:热结阴亏症 1 本方专

15、为温病热结阴亏的便秘症而设。 2 热结:燥屎不行 下之不通。第五节 逐水 1 逐水剂适用于水饮雍盛于里的实症一、十枣汤组成:芜花 甘遂 大戢用法:清晨空腹服用功用:攻逐水饮主治:悬饮,水肿。 1 用大枣 10 枚煎汤送服,取其益脾缓中,防止逐水伤及脾胃,缓和诸药毒性, 使邪去而不伤正 2 本方为逐水的代表第八章 和解剂1和解少阳剂使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一、小柴胡汤组成: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症。妇人热入血室。二、嵩芩清胆汤组成: 清嵩脑 淡竹茹 仙半夏 赤茯苓 青子芩 生积壳 陈广皮 碧玉散功用: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症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1 本方为治少阳胆热偏重 第三节 调和肝脾 1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症 一、四逆散 组成:干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症,肝脾不和症。 1 柴胡和白芍相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2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症,多用作疏肝理脾之通剂二、逍遥散 组成:干草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肋作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 房胀痛。 1 气血兼顾,肝脾同润 2 本方为调肝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