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ye syndrome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2410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eye syndrome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Reye syndrome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Reye syndrome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Reye syndrome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Reye syndrom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eye syndrome(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eye syndrome 许久未写东西了。不知诸位近况如何?今天一个同事急诊收到一患童,男,3 岁,高热两天,曾于某社区门诊拟“上感”治疗数 日。未见好转。现出现频繁呕吐。神经症状(+-) ,激惹,进行性加重,出现惊厥,呼吸频 率加快。在先前的门诊,可爱的同行已经给他做了脑脊液检查,结果却并非大家所想,是() ,脑 脊液压力稍高,但没有炎症改变,细胞数和蛋白均正常。做了个血检,WBC20,无法确诊 是否为脑部感染。我仔细翻看了一下其他验单:血生化,血氨 318g/dl(=。=)有代酸。what a fucking Day!难道是稀罕的 Reye syndrome 重现江湖?于是乎我决定亲自重

2、新问一 次诊,当我问到:作过什么治疗。患者父母说:发热当晚温度很高,自行给小朋友服用了 APC 退热(=。=)!Thats the fucking way !错不了,瑞氏综合症!行了,省不了做脑电图。虽然结果我估计得到。虽然症状还不太厉害,对症处理吧!奉劝各位在红旗下长大的父母们啊别喂你们的小孩(18 岁以下)吃阿司匹林类的退热药, 这玩意儿和片一样,禁的!以下是相关数据资料,自己看,转的说一声,虽然知道你们这帮家伙转帖从来不做声,拿 了就跑。但是为了你们以后的安全和你们辛辛苦苦考来的证。俺忍!瑞氏综合征(Reye syndrome)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encephaloathy Wit

3、hfatty degeneration of the viscera)是急性进行性脑病。病理特点是急性脑水肿和肝、肾、胰、心 肌等器官的脂肪变性。主要的超微结构改变是线粒体异常。临床特点是在前驱的病毒感染 以后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等脑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 【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但均非唯一的原因。感染:病前常见病毒感 染,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致病原可能是流感病毒、水痘、副流感、肠道病毒、E- B 病毒等。但至今尚没有证据认为本病是由于病毒的直接感染所致。药物:有较多的证 据认为,病儿在病毒感染时服用水杨酸盐(阿斯匹林)者,以后发生本病的可能性大。近

4、年来在英、美等国家减少或停止应用水杨酸以后,本病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此外,抗癫 痫药物丙戊酸也可引起与瑞氏综合征相同的症状。毒素:黄曲霉素、有机农药等污染食 物可出现与本病相同的症状。遗传代谢病:一部分病儿有家族史。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 可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表现,有时称为瑞氏样综合征(Reye-like syndrome) ,例如全身性肉碱缺乏症,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引起的高氨血症等。随着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将有 更多的瑞氏综合征得出遗传代谢病的特异诊断。 【发病机制】 现认为,脑病是由于急性线粒体损伤所致。严重的代谢紊乱也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结果。 线粒体对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有机酸代谢和糖代

5、谢均有影响。线粒体内有尿素循环所 需的酶系统,线粒体功能受损时,该酶系统发生缺陷,不能将体内的氨变成尿素,大量的 氨积聚体内,形成高氨血症,引起机体的氨中毒。高氨血症是脑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线粒体功能障碍时,脂肪酸氧化过程也受到阻碍,致使短链脂肪酸(丙酸、丁酸、异丁酸、 异戊酸等)积聚体内,加重高氨血症,并干扰糖酵解、丙酮酸分解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 功能,这对脑组织的功能均有不良影响。近来提出,瑞氏综合征时血中二羧酸 (Dicarboxylic acid)增多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据认为,二羧酸是线粒体功能的抑制物。瑞 氏综合征时,病人血中二羧酸明显增高,且其浓度与血氨增高的水平相关,与病情

6、的严重 程度也相关。伴有二羧酸贮积的先天性脂肪酸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均与瑞氏综合征相似, 这些都提示二羧酸确实对瑞氏综合征的发病起重要作用。而在瑞氏综合征时为什么二羧酸 增高,这是因为线粒体的脂肪酸 氧化受阻所致。正常人体的脂酸主要是以单羧酸的形式 存在,单羧酸在线粒体内经过 氧化,成为酮酸。而在瑞氏综合征时,线粒体的 氧化 受阻,体内的单羧酸被迫经由另一途径进行代谢,就是进入肝微粒体内经过 omega 氧化而 形成二羧酸。这种二羧酸的蓄积是抑制线粒体功能的重要原因。在瑞氏综合征的恢复期, 二羧酸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以 6 个月至 4 岁多见,亦可见于任何年龄。起病前常有

7、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病毒感 染症状,数日后或晚至 23 周后出现频繁呕吐,尤以婴儿更为严重,可有脱水、酸中毒及 电解质紊乱。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惊厥、昏迷、呼吸不整等 症状进行性加重,最后发生脑疝和脑干功能障碍。有时将病程分为数期,分期是以脑病症 状的发展为依据的(参照 Lovejoy,1974) ,应结合个体特点来具体分析。期的主要表现 是呕吐、嗜睡、淡漠;期有定向力丧失、谵妄、不安、呼吸深快、腱反射亢进、肝功能 不全;期有意识模糊或昏迷,去皮层强直,过度换气,病理反射,瞳孔对光反应存在, 肝功能不全,脑电图明显异常;期昏迷加深,去大脑强直体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 失,

8、脑干功能障碍,呼吸不整,各型抽搐,视乳头水肿;期全身肌张力消失,腱反射引 不出,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心率变慢,血压降低,终至呼吸停止。本分期的、期代表 脑水肿的加重过程和肝功能障碍所致代谢紊乱,、期是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发展。 小婴儿的病情特点是发热明显,突然呼吸急促或暂停,易有惊厥发作,前囟饱满,频繁呕 吐,低血糖。 瑞氏综合征一般不伴有高热,神经系统限局征和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肝脏可有轻、中度肿 大,一般无黄疸。偶可见心律紊乱、肾功能不全或胰腺炎等症状。各例的病情不一,轻重 不等,轻症者或治疗及时者可在病的早期停止发展而逐渐恢复,严重者可在数日内甚至 24 小时内死亡。 【实验检查】 周围血白细

9、胞计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氨在早期升高,可达176mol/L(300g/dl)以上,在数日内降至正常。早期有血清转氨酶升高,乳酸脱氢酶 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后很快恢复正常。低血糖在婴儿最明显。血乳酸和丙酮酸增 高,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同时存在。线粒体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例如合成尿素的 酶系统、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细胞浆的各种酶的活性为正常。脑脊 液压力增高,没有炎症改变,细胞数和蛋白均正常,糖量因血糖而异。脑电图呈弥漫性脑 病改变,背景波呈广泛高幅慢活动,有的有痫样放电(棘波) 。 【病理】 光镜下,脑组织的主要改变是严重脑水肿、脑疝,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肿胀

10、,但没有炎 症或脱髓鞘改变。肝脏的主要异常是弥漫性脂肪浸润,无坏死灶、无炎症改变。脂肪变性 也见于近端肾曲管、心肌、胰腺等脏器。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严重的线粒体异常:肝细胞、 神经元以及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均有明显肿胀、多形变、基质有颗粒状物质积聚,线粒体嵴 的数目减少并有断裂现象。肝细胞的其他改变还有过氧化物小体增多,肝糖原缺乏以及滑 面内质网增加。 【诊断说明】 根据小儿病前有前驱病毒感染和以后急性进行性脑症状,如呕吐、惊厥、意识障碍,但没 有神经系局灶征、脑脊液压力高但无炎症改变等特点就应考虑瑞氏综合征的可能。再根据 生化代谢的特点如早期血氨高、血糖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转氨酶升高、血胆红

11、素 不高等方面来支持本病的诊断。如能早期诊断,可能避免发展为后期的严重颅内压增高、 脑疝和脑干中枢受压的表现。 【鉴别诊断】 瑞氏综合征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区别是后者脑脊液 有炎症改变。与病毒性肝炎的脑症状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黄疸和持续性肝功能损害。所谓“ 急性中毒性脑病“是一组诊断标准不很明确的综合征,其与瑞氏综合征的共同点是常与全身 性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也是惊厥和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病理也有脑水肿、没有 炎症。所不同的是没有线粒体病变,不伴内脏脂肪变性,如治疗及时,一般病程较瑞氏综 合征为轻。 遗传代谢病之中,有不少病种的临床表现与瑞氏综合征相似,例如

12、尿素循环的酶系统的缺 陷(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等) ,全身性肉碱缺乏症,一些有机酸尿症,中链和长链脂 肪酸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陷等。这些遗传代谢病许多都伴有高氨血症,有的伴有二羧酸尿 症。其特点是有家族史,起病较早且有相同症状的反复发生或周期出现,肝不大,生长发 育迟缓,常因进食大量其所不能代谢的食物而诱发,例如有先天性高氨血症的代谢病可因 进食大量蛋白质食物而突发类似瑞氏综合征的症状。遗传代谢病的确诊要靠生化代谢分析、 酶测定、基因分析等方法。 【治疗说明】 应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是纠正代谢紊乱,控制脑水肿和降颅内压,加强护理和控制惊厥等 对症处理。 1.纠正代谢紊乱 低血糖必须及时纠正

13、,静脉输入 1015葡萄糖,每日约 12001600ml/m2。当血糖达到稍高于正常水平时,可加用胰岛素以减少游离脂肪酸。 降血氨可用腹腔透析,新鲜血液交换输血;精氨酸滴注或新霉素口服或灌肠以减少产氨; 瓜氨酸可使氨转变为尿素。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防止低钙血症。用维生素 K 治疗低凝血酶原。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的灌注压 降颅内压用渗透利尿剂,甘露醇静注,每 次约 1.0g/kg,开始每 46 小时一次。地塞米松可同时应用。血液渗透压应维持在 315320mOsm/L。监测颅内压可用蛛网膜下或硬膜外的测压计,使颅内压维持在 2.67kPa(20mmHg)以下。监测血气,保持

14、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以避免加重脑水肿。维持正常血压,以保证脑内灌注压在 6.67kPa(50mmHg)以上。脑 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如果脑灌注压过低,则引起脑缺氧,加重脑水肿。脑水肿时 常须限制液体入量,但应适当,以免出现低血容量性低血压。其他降颅内压的方法亦可 选择使用。如过度通气治疗,可降低 PaCO2,使脑血管收缩,脑容积减小。有人主张用大 剂量苯巴比妥昏迷以降颅内压,同时需有脑电图监测和人工呼吸设施。苯巴比妥的血中浓 度应在 2540g/ml。 3.加强护理、控制惊厥 注意保持气道通畅,保持适应的头高位但不可屈颈。正确记录出入 量。体温应维持在 37以下。有惊厥者用止惊剂。气管切开的系带不可过紧以免阻碍脑的 静脉还流。 【预后说明】 瑞氏综合征的预后与病情轻重、进展速度以及治疗早晚有关。小婴儿预后较差。凡有早期 昏迷、去大脑强直、反复惊厥、血氨在 176mol/L(300g/dl)以上、高血钾、空腹血糖 在 2.2mmol/L(40mg/dl)以下者,预后不良。病死率约 1040。存活者中可有智力低 下、癫痫、瘫痪、语言障碍或行为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