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泥沙公报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28201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泥沙公报 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长江泥沙公报 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长江泥沙公报 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长江泥沙公报 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长江泥沙公报 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泥沙公报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泥沙公报 (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02000 年长江泥沙公报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 述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江苏、上海等 11 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 180 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 积的 19%。干流全长 6300 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 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 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 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 公里)。下游大 通站 1950 年至 2000 年的平均年径流量 9051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4%。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例如:

2、宜昌站 19502000 年平均含沙量 约 1.14 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 5.01 亿吨。输沙量的 90%集中于汛期。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 2),宜昌水文 站输沙量最大。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 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图 2 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但部 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 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

3、通。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 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 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 岸控制工程。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 然特性。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 1923 年。现在全流域共有 329 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悬移 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 管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长程河道断面 的实测一般每 5 年安排 1 次,宜

4、昌至江阴设置测量断面 1392 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 (一)(一) 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图 1),各站实测径流量与输 沙量统计值见表 1,水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 3、图 4、图 5、图 6。 表 1 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统计值图 3 长江屏山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 图 4 长江宜昌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5 长江汉口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 图 6 长江大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 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 是上游的屏山和宜昌。从 80 年代至 2

5、000 年屏山沙量略呈增加趋势,汉口与大通的沙量则略 呈减少的趋势。支流中以汉江、嘉陵江与乌江的输沙量较大。其实测统计值见表 2,历年变化见图 7、 图 8、图 9。表 2 长江部分支流实测水沙统计值图 7 嘉陵江北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 图 8 乌江武隆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 图 9 汉江皇庄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 (二)(二) 20002000 年的水沙特征值年的水沙特征值干流各站实测值见表 3,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 10、图 11。表 3 2000 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值图 10 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 2000 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 11 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

6、 2000 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2000 年各站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输沙量仅屏山站略大,宜昌、汉口、大通沙 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支流各站实测值见表 4,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 12、图 13。表 4 2000 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值图 12 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 2000 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 13 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 2000 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 (一)荆江河段(一)荆江河段 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 347 公里,穿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 (图 14)。荆江左岸有沮漳河入汇,右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

7、1959 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洞庭湖又于城陵矶入汇长江。依据河型的不同,荆江以 藕池口为界,可分为上荆江(长 172 公里)与下荆江(长 175 公里)。上荆江河弯平顺、稳 定,弯道处多有江心洲,主要江心洲有 12 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窄长。下荆江河道蜿蜒 曲折,单股少汊,主要江心洲有 4 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宽短,大的弯曲段原有 12 个, 裁弯后为 10 个。1、 荆江河道泥沙冲淤量 据河道地形图计算,荆江河段平滩河槽 1966 年至 1998 年共冲刷 39169 万立方米,其中 四分之三的冲刷量发生在上荆江(图 15)。与此相应,洞庭湖分流分沙量不断下降。图 15 1966

8、年至 1996 年荆江河段泥沙沙冲淤量2、横断面变化 上荆江横断面多呈“W”型,变化较小,有冲有淤,基本上为周期性变化。下荆江横断 面多为不对称的偏“V”型,横向变型的基本型式是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横断面形状基本 未变,向横向位移。当河弯剧变时(切滩、撇弯),横断面可发生滩槽互易。上、下荆江过 渡段的横断面一般近似“U”型。图 16、图 17 是上、下荆江典型横断面的变化情况。图 16 上荆江典型横断面(关洲)冲淤变化(距葛洲坝 74.8 公里)图 17 下荆江典型横断面(沙滩子)冲淤变化(距葛洲坝 263.5 公里)3、 纵断面变化 与河道横向宽窄、弯道曲率的变化,以及分汊、分流等因素相对应

9、,河道深泓线呈起伏 变化(图 18)。比较 1975 年、1980 年、1996 年、1998 年的深泓高程,沿程有升有降,河 床冲淤相间,河床最深点高程约为负 25 米。图 18 荆江河段深泓变化(二)(二) 城陵矶至武汉河段城陵矶至武汉河段 该河段全长 248 公里,两岸湖泊和河网交织,汉口有中游最大支流汉江汇入。河段内有 中下游曲折率最大的 洲弯道,狭颈宽度与弯道长度之比为 112。河型属宽窄相间的藕节 状分汊型,大的江心洲有 13 个。河道窄道一般有节点控制,节点是本河段的一种典型河谷地貌,是由滨临江边的山丘和基岩出露的阶地所构成。两岸共有 21 个节点,左岸 10 个右岸 11 个,

10、节点间纵向直线间距 540 公里不等。 1、 河段泥沙冲淤量 历年来该河段冲淤相间,总的趋势是淤积。据河道地形图计算,1966 年至 1998 年其平 滩河槽共淤积 25450 万立方米,其中 1996 年以前淤积 35410 万立方米,1996 年至 1998 年 冲刷 9960 万立方米。1996 年以前的淤积量如图 19。大部分淤积发生在其上游段。 图 19 1966 至 1996 年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泥沙冲淤量2、 横断面变化 多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单一分汊河段断面河段变化次之,弯曲性河段和顺直单 一性河段的断面冲淤变化较小,低山丘陵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最小。历年冲淤幅度最大者可达 5

11、-10 米。图 20、图 21 为典型断面的冲淤变化。图 20 螺山断面冲淤变化 图 21 纱帽山断面冲淤变化(距汉口 33.7 公里) 3、 纵断面变化 其深泓线纵断面呈起伏变化(图 22)。比较 1966、1996、1998 年的深泓线高程,总体 上有升有降。图 22 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深泓线纵断面变化 四、重要水库、湖泊的淤积 (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淤积调查(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淤积调查 至 80 年代末,长江上游地区共建水库 11931 座,总库容约 205 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 库 13 座,总库容 97.5 亿立方米。 据截止 1992 年的调查资料,上游地区水库年淤积量约为 1

12、.4 亿立方米,年淤积率约 0.68%,其中,大型水库年淤积率为 0.65%,中型 0.39%,小型 0.9%。 (二)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中游、丹江入汇口下游 0.8 公里。总库容 174.5 亿立方米,死 库容 76.5 亿立方米,水库面积 745 平方公里。工程于 1959 年 10 月截流,1968 年开始蓄水 发电。 1、 入库水沙量 坝址 1954-1991 年年平均径流量 393.8 亿立方米。入库沙量 80%来自汉江,汉江入库站 1960 年至 1989 年年均输沙量 4700 万吨。由于上游建库,特别是 1989 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 汉江入丹江水库沙量大减,1

13、990 年至 1999 年平均年输沙量仅为 920 万吨。 2、 水库淤积量 库区曾进行 66 次断面与地形测量。最近一次是 1994 年。由此得出自 1960 年至 1994 年 水库共淤积泥沙 14.1 亿立方米,淤积主要发生在 1968 年至 1986 年(图 23)。淤积物大部 分分布在死库容。图 23 丹江口水库各时段泥沙淤积量3、 淤积横断面 汉江库区的淤积以洲滩淤积为主,横面形状呈“U”型见图 24、图 25。图 24 汉库 26 号断面冲淤变化(距坝址 91.13 公里)图 25 汉库 48 号断面冲淤变化(距坝址 147.17 公里)(三)(三) 洞庭湖洞庭湖 洞庭湖为我国第

14、二大淡水湖,流域面积 26.2 万平方公里。洞庭湖区水系复杂,河网密 布,它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支流入汇,又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1959 年 调弦口封堵以前为四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水沙。这些来水来沙及区间来水通过洞庭湖调蓄后, 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图 26)。图 26 洞庭湖平面示意图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比较紧张。1、 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 据资料记载,1852 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 6000 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 至 1949 年湖面缩小为 4350 平方公里,容积 293 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 33.5 米计,下同) 。此后 30 年间,

15、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自 80 年代之后,情 况得到控制。至 1995 年,实测湖面为 2623 平方公里,容积 167 亿方米。容积与面积变化见 图 27。目前洞庭湖实际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 的河网。 图 27 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变化2、入湖泥沙淤积量 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 至 1995 年)入湖年输沙量为 1.67 亿吨,其 中 1.32 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 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 年均沙量为 0.43 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 1.24 亿吨。(四)(四)

16、鄱阳湖鄱阳湖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饶河、信江和修水等五河的来水,经 湖泊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低水为河道型,中高水呈湖 泊型。 1、 鄱阳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 图 28 为 1953 年至 1976 年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图,(图中面积和容积是按湖区平均水 位吴淞高程 22 米计算),面积缩减 25%,容积缩减 19%,主要是围湖垦殖所致。1976 年之 后变化较小。图 28 鄱阳湖湖泊面积与容积变化 2、 泥沙淤积量 泥沙主要来自五河,小部分来自长江倒灌。1976 年至 1987 年入湖沙量 1.90 亿吨,出 湖 1.12 亿吨,淤积在湖内约 0.78 亿吨。年均淤积 709 万吨,淤积比较轻微。 五、重大泥沙事件 (一)下荆江的裁弯与撇弯(一)下荆江的裁弯与撇弯 近 50 年来下荆江共进行两次人工裁弯、发生一次自然裁弯与一次撇弯。1、 中洲子人工裁弯 中洲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约 81 公里。裁弯前河段长 37 公里,弯颈最小宽度 3.5 公里。 1966 年1967 年 5 月实施人工裁弯(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