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226595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90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考研问题集106页(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城建史中国城建史1.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秦汉时期 城市居民开始按闾里制修建住宅,都城实行多宫制,并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2) 晋至隋唐时期 中轴线布局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宫城单一居中,形成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道路网由简单,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态为规整棋盘,里坊制形成,发展到整齐划一。 市场由城北迁至城南前朝后寝,且市场集中 物质要集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 3)宋后 宫城居中,但全城对称不规整,到元后逐渐恢复匠人营国制 道路发展有自发倾向,商业与街巷结合形成商业街,城外形面关厢。到元后,道

2、路 逐渐整齐划一,中轴对称 “里坊制”瓦解, “街巷制”形成 园林建设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 、有些规划思想与周代一些关于城市建设制度的记载有关 如周礼考工记越到后代越显著,唐长安只有局部体现,元大都全面体现,到明清北京 就严格按此种规划布局 2) 、有些规划思想与古代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关,儒家提倡 “居中不偏”等,直接 影响城市规划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布局。还有秩序、伦理等也影响建筑群的严整。 3) 、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自然观也有影响 4) 、与阴阳,风水八卦景观念有史,主要建筑物要朝东等 5) 、城市

3、规划中关于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传统的观念,如用奇数门以突也中轴线布局 6) 、另有“天人合一”与自然协调观念 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 3.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吴国金陵 隋唐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 1)周代洛邑城 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与“方九里”记载大致相近 中心部分建筑,分布在城中央偏南与“王城居中”相符 2)曹魏邺城 位置河北临漳附近 功能分区 一条通向城门的东西向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份。北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东为

4、 园林,西为戚里(贵族居) 。宫殿“前朝后寝” ,南部为居民民住区,坊里规整,内有 三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道路系统2采用经纬涂制分而均衡,分布均衡。呈方格网形,南北向干道有三条,中间条是全 城中轴线。 水系园林 城中水系由西北漳河引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园及宫殿区,分流一部份到坊里区, 由东门流出城外。 规划思想及特点 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即有城廓之分,又有汉代宫城与外城之分。 方格网道路,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 。 中轴线索对称布局应用于整个城市,道路分级明确。 3)隋唐长安 规划人员:隋:安之恺 唐:阎立德 总体布局:城市由宫城、外郭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北部正中,规整方形。皇 城在宫城南,

5、也呈规整方形,其间分布中央高级衙署和大庙社稷,朱雀大街为全 城中轴线,外廓城为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 坊里:全城 109 坊,朱雀大街将其划分为二,东半 54 坊属万年县,西半 55 坊属长 安县,东、西二市也如此。宫城和皇城两侧坊的面积较大,皇城以南较小,中轴线 两侧最小。 规划特点: 宫城居中,宫殿国家级街署为重心。 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规整的方格网街道 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城市道路、坊里、市肆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 城市中设置集中的市 4)吴国金陵 规划特点: 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险要为界,以玄武湖防御 皇宫位于城市南北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 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理念结合

6、的典范 5)宋东京规划特点 开封三套城墙(皇城、里城、罗城) ,三套护城河,体现对防御的重视,但不规整。 城内河道较多, “四水贯都” ,水运系统完备。 井字形方格网道路,以宫城为中心,但道路划分有自发倾向。 市肆分布在全城,形成商业街,但也有集中的市。 80 余坊设八厢管理,废除里坊制。 三套城墙,官城居中,井字形道路对以后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6)元大都规划特点 最符合考工记:西建社稷坛,东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宫城居南,街道整齐, 废弃金中都选址。 继承并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宫城包括海子绿化区) 完善的

7、上下水道和排水系统 刘秉忠负责,规划意图得到了执行与贯彻,元大都的设计是以湖泊为中心和宫殿建筑 开始的。 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结合,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37)明北京 扩、改建 以徐达改建的元大都为基础,没有舍旧城 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南 加修外城大片市肆及居住区,将天坛及农坛包围进去 规划布局特点恢复传统宗法礼制思想皇城为中心,东建太庙,西建社稷坛,城北设布。完全符合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 城市布局艺术方面,强调中轴线手法 北京内城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干道规整。 商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商业中心偏北, ,明北京由东城南扩

8、建,在其中形成繁 杂的商业区。 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坊”作为用地管理,以胡同划分长条居住。 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居民多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8)清北京 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 在西部建大片园林 东城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 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唐长安汉长安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 轴线对称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 格网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 路直交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5.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

9、子管子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商君书)商君书) 1)、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 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 (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 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典型,明清北 京城匠人营国思

10、想) 2) 、 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管子时中国古代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 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4建思想) 3) 、 商君书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其中,论述了道

11、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的比例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例。6.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周代都城已经开始采用对称的布局。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建筑业按一定轴线布置。汉 长安总体布局虽然不规整,但宫殿部分的布局也很严整。曹魏邺城的总体布局就采用了中 轴线对称的形式。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上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更加完善,城门的数目与 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里的大小与划分,均严格对称而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 又以轴线赖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群宫殿。宋东京也正对宫城正门开辟宽广的御路。元 大都城市总体

12、布局艺术又达到新的高峰。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还有东西向的横轴线,在 其交点建造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更加强; 城市总体布局的秩序感明清北京城的中 轴线布局,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7.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a)唐前, “闾里”是主要居住形式。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夜间实行宵禁、 管制十分严格,除大官和贵族外,一律在坊内开门。汉长安,北魏洛阳 2)唐后,长安使用里坊制,建有 109 坊里,是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唐长安是严格管理的封 闭的坊里制项点 3) 宋代的坊制已转变为用地管理,实行街巷制,宋开封有 80 余坊,分八厢管理,已无坊 门、坊墙 4) 古

13、代城市方格路和城墙,使街巷与居住区划分整齐,而城外关厢较乱 5) 水网地区城镇,居住区沿河道成带形发展8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对称布局 汉长安宫殿都布局严整。 曹魏邺城,采用中轴对称 唐长安将中轴对称扩大到整个城市。 元大都不仅有南北轴线,还有东西向轴线 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布局达到更高水平 2)对景以道路正对宫殿来突出主要建筑,城门往往是主要道路的起点 3)在住宅院落群中,建筑与树木及庭院绿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严整的建筑与自然山水有 机结合 4)建筑色彩及装饰 庙宇色彩与其它建筑对比 水网城市的建筑与水景交融 山城配合及利用地形 9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

14、的意义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宋代平江府 规划特点 双棋盘布局,城市平面呈方形5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示或“丁”字相交,河道“三横四直” 子城建筑分布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并有城墙(军事中心) 城中有许多坊,但不同于里坊制,仅是管理制度。 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及平江城的意义 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确切地反映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提供了研究 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它不同于古代北方城 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

15、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 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说明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 的特点。10.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 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 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 点地段包砖。 3) 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墙上有排水设施,包括设置伸出较远的滴水,或在城墙内侧设置顺城墙的排水沟。 城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 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 ,这些都是为了加 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 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11.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 、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 、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 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 、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 、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