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224477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8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内需与农村社会保障结项报告书推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前言前言所谓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2008 年底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据测算,增加农业投入,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在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还有约 40转化为消费。农民消费每人增加 1000 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 9000 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提出拉动农村内需的措施将为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后劲,注入持续的动力。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低下,农民消费能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优惠的政策,价廉

2、物美的产品也没能真正让更多的农民掏出钱来消费,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加之没有一定有效的生活保障,大多数农民除了在生产等必要的花费之外,不会轻易涉足其他消费领域。他们需要保留一些钱,来应付不时之需,比如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的需要。基于这些原因,造成农村社会消费市场一直萎靡不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少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需求,以促进农村需求为出发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我国扩大内需的背景(一)我国扩大内需的背景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2度加大,都要求我国进

3、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外贸向内销转变。2.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潜力还尚未挖掘出来,市场需求仍未完全释放,因此我国扩大内需下一步的方向就是农村市场的开发。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的扩大,都要求我们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由此可以看出,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扩大内需的难点(二)扩大内需的难点1.有效需求不足,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2.农民购买力低。3.传统的消费观念亟待

4、更新。4.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保障水平极低。5.大部分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工资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下降,分配结构不合理。6.既得利益集团对扩大投资需求表现兴奋和对扩大消费需求表现冷淡或者束手无策。3正所谓是扩大内需困难重重,本文主要从农村市场需求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入手,研究阻碍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寻求刺激农民消费的途径,以此推动整个国内经济的发展。4一、我国内需现状与农村消费现状分析一、我国内需现状与农村消费现状分析 (一)我国内部总需求不足(一)我国内部总需求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低收入、低消费”的政策。但是,改革至今,我国经济已经

5、经过近 30 年的开放与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商品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市场也早已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现阶段,总需求不足己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投资过热与外贸依存度高的出现,拉动消费需求成为发展经济的一种必然选择。同这一背景相适应,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呈现出了一些相应的特征,比如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率下降、消费自由度增大、消费者面对的不确定性加大等等。并且,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也十分明显,以及非收入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开始呈现。消费需求是宏观经济中总需求中最为重要的三大部分之一。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的不足是导致总需求不足的主

6、要原因,也是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消费率是衡量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消费率下降,那么表明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消费率上升,则表明消费需求扩张。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额占 GDP 的比重。如果人口增长率不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快于消费支出增长,就意味着消费率在下降。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数据也遵循了这一规律,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见表 1。5表表 1 1 GDPGDP、最终消费与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与最终消费率年年 份份GDPGDP(亿元)(亿元)最终消费(亿元)最终消费(亿元)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率(% %)1990199019347.812090.562

7、.51991199122577.414091.962.41992199227565.217203.362.41993199336938.121899.959.31994199450217.429242.258.21995199563216.936748.258.11996199674163.643919.559.21997199781658.548140.659.01998199886531.651588.259.61999199991125.055636.961.12000200098749.061516.062.320012001108972.466878.361.420022002120

8、350.371691.259.620032003136398.877449.556.820042004160280.487032.954.320052005188692.197822.751.820062006221651.3110595.349.920072007263242.5128444.648.8注:资本形成率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表 1 数据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最终消费及消费率。由图 1 可看出:(1)1990-2000 年全国消费率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 U 形转变;(2)2

9、000-2007 年全国消费率急速下降,且伴随 GDP 增幅减少。以 2000 年为分界点,近年来的消费率降低与62000 年以前的下降有所不同。2000 年以前消费率低的外部环境伴随着经济过热、信贷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急剧上升。但是,近年来消费率降低的同时伴随着 GDP 增速下降、银行存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低,以及外贸依存度的增加。图 1 1990-2007 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二)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现状(二)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现状1.消费自由度提高消费选择自由指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时基本上不受数量、配额和短缺的限制。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消费者已经基本具备这种消费自由度,消费者可以

10、在不同的消费品和劳务之间进行自由选择。首先,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自由度已经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消费者选择自由度的大小,可支配收入即预算约束的提高是使消费者需求迅速增长的前提条件。表 2 列出了近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变7化情况。表表 2 2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年年 份份名义纯收入(元)名义纯收入(元)价格指数(价格指数(1990=1001990=100)实际纯收入(元)实际纯收入(元)19901990686.31100686.3119911991708.60102.30692.6719921992784.00

11、107.11731.9619931993921.62121.79756.73199419941220.98150.28812.47199519951577.74176.58893.50199619961926.07190.531010.90199719972090.13195.301070.22199819982161.98193.341118.23199919992210.34190.441160.65200020002253.42190.251184.45200120012366.40191.771233.98200220022475.63191.001296.14200320032622

12、.24194.061351.25200420042936.40203.371443.87200520053254.93207.851566.00200620063587.04210.961700.34200720074140.36222.361862.01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整理而得。由 2 表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名义与实际纯收入都逐年增加,为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自由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农村居民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 年是 1990 年的 2.71 倍,绝对数目也从8686.31 元增长到 1862.01 元,这都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变成有效需求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其

13、次,从国内消费品贸易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自由度也在不断加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商品的流通程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级市场的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居民购买的限制减少,买卖的交易成本也因此而降低。这些显著的改变都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自由度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表 3 可以看出,全国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逐年增加,而且增加速度也在逐年加大。全国分地区市、县以及县级以下单位的消费品销售总额也呈现相同的变动情况。1990 年与 2007 年的全国消费品销售总额相比,居然不到其十分之一,县级以下单位的消费品销售总额比也仅占后者的六分之一,这些都表征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选择自由已经得到显著的增加,并伴随着农村市场进一

14、步拓宽。9表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 亿元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 年年 份份社会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零售总额市市县县县以下县以下199019908300.13888.61337.43074.1199119919415.64529.81491.23394.61992199210993.75470.31689.83833.61993199314270.47138.12090.15042.21994199418622.99387.82558.76676.41995199523613.812979.43366.37268.11996199628360.216199.23759.

15、78401.31997199731252.918499.54011.68741.81998199833378.120294.14220.28863.81999199935647.922201.84460.88985.32000200039105.724555.24831.19719.42001200143055.427379.15251.410424.92002200248135.931376.55566.511192.92003200352516.334608.36011.811896.22004200459501.039695.76636.013169.32005200567176.645

16、094.37485.414596.92006200676410.051542.68477.916389.52007200789210.060410.79943.818855.5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 年)再者,伴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大大地丰富起来,社会总供给不足的局面也不复存在。并且,消费品市场的放开价格制度,也使得现今的消费者不10再受配额限制而可以自由选择商品。另外,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生产竞争的引入也间接地扩大了农村居民消费自主决策的权利。综上所述,我国居民的消费自主权大大提高,在选择商品时基本不受限量、配额等约束,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主观偏好和预算约束。2.消费能力有所提高所谓消费能力就是指购买商品的能力,表 4 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的数据,各年的数据均以 1990 年的价格标准换算而成,衡量一个人的购买能力,在此运用的是以 1990 年的固定价格为基础,比较其各年的实际纯收入,如果实际纯收入增加,说明其购买能力就加强,如果减少,说明购买能力降低。本文根据比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