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9164980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养方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4、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理论及系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研究

2、生。本专业以应用语言学学科为基础,具有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实现输送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和培养大学、中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多目标培养机制。他们对有关的学科目前状况及发展趋势有全面和透彻的了解。他们应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和发表有个人见解和客观分析的论文及著作。此外,他们应该掌握至少一门第二外语及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5、本专业的主要内容:(二) 研究方向1、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蔡龙权 男,博士 教授(硕士导师)程星华 男,硕士 教授(硕士导师)2、 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

3、on李永宁 女,硕士 副教授(硕士导师)武 成 男,硕士 副教授(硕士导师)3、 翻译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李照国 男,博士 教授(硕士导师)谭卫国 男,硕士 教授(硕士导师)金 辉 男,硕士 副教授(硕士导师) (三)学制 三年(修满规定学分、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培养时间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Compulsory Subjects (1)学位公共课程Foundational Subjects for All Students:(需修满10学分)第二外国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

4、e)(4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2学分) 计算机基础(Basics of Computer)(2学分) (2)学位专业课 Specialist Subjects & Options 学位基础课:Specialist Subjects (需修满9学分)外语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Methodology for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and Academic Writing(

5、3学分) 英美文学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3学分) 语言学 Linguistics(3学分) 学位专业课:Specialist Options (需修满6学分) 语音学 Phonetics(2学分) 句法学 Syntax(2学分) 语义学 Semantics(2学分) 语用学 Pragmatics(2学分) 应用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2学分)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2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学分) 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ories and

6、 Practice on Translation(2学分) 实用文本翻译 Translation of Practical Texts(2学分) 外语教学法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LT(2学分) 语料库语言学 Corpus Linguistics (2学分) 2、选修课程Optional Subjects (需修满6学分) 文化与语言 Language and culture(2学分) 功能语法 Functional Grammar(2学分) 隐喻研究 Research of Metaphor(2学分) 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2学分) 心

7、理语言学 Psycholinguistics(2学分)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2学分)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2学分) 课程与教材设计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2学分) 英语语言测试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2学分) 中西翻译理论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2学分) 注:一专业与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均可作为另一专业与方向的选修课程,学分均为2。(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和培养方式 本专业的教学和培养采取多种方式:一是

8、导师系统讲授;二是导师定期答疑;三是组织专题讲座,由导师和硕士生轮流主讲;四是组织硕士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工作。 成绩考核 课程学习考核采用闭卷、开卷或者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可以按百分制计,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及格标准为“合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学位论文撰写 1、第四学期末(提前申请学位者另定),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

9、般不少于二万五千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等,必须符合学院要求的学术论文规范(另行制定),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5、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6、学位授予

10、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微观语言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音位学、句法学及语义学)的讲解及有关问题的讨论,要求学员能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要点并为以后上述三门学科的深入学习及研究打好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 什么是语言 对语言的狭义及广义解释及它的主要功能第二章 为什么要研究语言 学习语言的重要性,言语病理学及语言在实际中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 语言的类型学分类法 通过对语言的类型分类(主要有三大类:分析型、粘着型及屈折型)分析及了解语言的大致类型区别第四章 微观语言学及宏观

11、语言学 重点放在微观语言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诸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学科的简介第五章 现代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及学派 回顾现代语言学的起源及发展,同时也进行传统模式及现代模式的对比第六章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 通过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对语言的认识及观点,重点介绍他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尤其是三个区分第七章 音位学 音位学简介,语言学与音位学的区别第八章 切分音位学 介绍音素(phoneme)及有关的三个观点以及音素的特征,音素及发音的区分及音素变体第九章 超切分音位学 超音位学中的动力特征(如:语速,语调,节奏等),音量及口

12、音的区分,对口音的研究第十章 词法学简介 词素(morpheme)的由来及它的现实意义,词素的基本特征及分类第十一章 句法学 传统语法及结构语法及转换生成语法的对比,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表面及深层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第十二章 语义学 重点放在结构语义学的词的同义及对义关系以及简单介绍词的成分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Crystal, D. 1972. Linguistics. Penguin.Traugoff, E.C. .& M. L. .Pratt. 1980. Linguistics. U.S. A: Jovanovich INCSimpson, J. M. Y. 1980.

13、First Course in Linguistics黄次栋主编, 1982.英语语言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程星华 等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 20世纪英国文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为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旨在加深和拓宽学生对20世纪英国文学的了解,丰富文学知识,提高评析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讲 Hardy 的诗选第二讲 Show的剧本“ Mrs. Warrens Profession”第三讲 Conrad 的中篇“The Heart of Darkness”第四讲 Poetry of WWI第五讲 Yeats的诗选第六讲

14、Woolf 的论文“Modern Fiction”第七讲 Joyce的短篇“ The dead ”第八讲 Lawrence的短篇“ Odor of Chrysanthemums”第九讲 Eliot的诗选第十讲 Mansfield 的短篇“The Daughter of the Late Colorel”第十一讲 MacDiarmid和Graves的诗选第十二讲 Orwell 的论文“Poli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第十三讲 Lessing的短篇“ To Room Nineteen”第十四讲 larkin, Gun, Ted Hughes 和Walcoff 的诗选第十

15、五讲 Pinter的剧本“ The Dumb Waiter”第十六讲 Stoppard的剧本“ The Real Inspector Hound” (三)主要参考资料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 Edited by M. H. Abrams.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86.英国现代文学简介,Elisabeth B. B002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Blamires, H。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16、Second Edition. By. London: Methuen & Co.1984. (四)任课教师:叶华年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 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This course aims at preparing students with a high sense and ability to engage themselv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writing. Essentials of the objectives are to be scrupulously explored

17、 and examined along with sample observations. Practice studies are set up and related writings are encouraged. (二)基本教学内容1. Values and typ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writing2. Condi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3. Orientation: merits and demerits between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thinking4. Pr

18、oject design5. Project execution6. Orientation: find out the topics ever widely explored7. Experiment8. Questionnaire9. Orientation: design a questionnaire10. Types and styles of academic writing11. Introduction,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12. Orientation: make an outline as detailed as possible13. C

19、itation, quotation, and references14. Abstract, key words, summary, and acknowledgements15. Orientation: find faults with the given samples16. Revision and contribution (三)主要参考资料Wray, A. et al. 1998. Projects in Linguistics: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ing Language. New York: Edward Arnold.Gibaldi,

20、 J. 1998 (2nd ed). 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语音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理论描述的角度讨论语音在话语中的各种情况。通过观察音、声的物理结构,课程深入声音在话语中的语用意义和声音随地区等变化所产生的变化。课程期望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基础性准备。 (二)基本教学内容1 话语的声音科学2 话语声音的产生3 话语声音

21、的分类4 区别性特征的意义5 词重音与句重音6 节奏与语调7 声调结构8 话语声音的声学结构9 话语声音的发音过程10 话语声音的语用表现11 话语声音的社会语言学变化12 话语声音的外语教学思考 (三)主要参考资料Roach, P. 2001. Phone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任课教师:卜友红、宋学东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句法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近几十年来,国外语言学的研究进展很快。关于语言研究,出现了各种理论和模式。本课程主要介绍“转换-生成语法”,以乔姆斯基的理论为代表:生成语法的基本性质

22、,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生成语法理论,领会生成语法研究方法,了解生成语法的当前研究动向,结合汉语的研究加以验证,写出结合中国实际的论著,促进生成语法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 词组结构语法(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语类规则,词类与语类,语类规则与表达,语类的上下与先后关系,语类结构层次与主宾关系。第二章 词库(Lexicon) 词项插入,子语类化,选择限制。第三章 X-bar (X Syntax) X-bar原则,X-bar参数。第四章 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 转换规则的写法,转换规则的使用顺序,转换层级。第五章 转换限制

23、(Conditions) 对转换的限制,对规则使用的限制。第六章 删略(Deletion) 删略原则,对删略原则的限制。第七章 管辖理论(Government) 管辖原则,约束原则,空语类的约束。第八章 约束理论(binding) 管辖语域,约束原则,空语类的约束 (三)主要参考资料生成语法理论,徐烈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Akmajian, A & F.W. Heny,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of Transformational Syntax. Cambridge: MIT Press, Baker, C. L., 1978.

24、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Syntax.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Radford, A. 1981. Transformational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四)任课教师:程星华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语义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学科的讲授有有关方面的研讨,使学生认识到语义学的重要性并为他们中有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当前语言学中较为有研究价值的语义学打好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一、概

25、况什么是“语义学”,各学者对他的定义及认识,为什么对语义学的研究要比对其他语言学科要晚,“语义学”与其他语言学学科的关系二、“meaning”的确切含义究竟什么是“meaning”,J.Lyons对该问题的认识及观点三、如何确定“词”义设法确定“词义”所引起的困难及各学者的不同看法四、“词义”及所指“词义”语义学中的二大既不同又有联系的二个概念“词义”及所指“词义”及它们各自的范畴五、语义学的范畴语义学的范畴“词义”及“句义”,John Lyons对“语义学”的贡献:句义及语义的区别及随元所引出的“语义学”及“语用学”的区别六、词义(上)指义及语义场通过Saussure 的“取代关系”及“搭配

26、关系”的引出“语义场”概念,并由此延伸到词义关系七、词义(中)同义关系同义关系包括同义词之间及(上)下义词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上)下词义关系及相应的句子含义八、词义(下)反义关系四大类型的反义关系,什么是真正含义的反义词多义词及同音词异义词的区别准则九、词义小结根据Lyons结构词义学对词义进行总结,主要为五大关系及它们的实际意义十、词义的成分分析词义的成分分析,分析模式,主要优缺点十一、意义假设本章节应用逻辑的原理假设词的意义,同时也显示“语义学词典”的初级模式十二、句义如何着手确定句子意义,主要介绍“格语法”及Kate及Fodor的投射规则 (三)主要参考资料Hurford & Heasl

27、ey, 1983. Semantics (a course -boo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yons, J. F. 1981. Language, Meaning and Contex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yons, J. 1977. Semantics (1,2,V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almer,F. R. 1981. Semantics (2nd Ed.)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

28、versity Press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语用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研究生学位课程。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语用学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英语的特征。本课程注重实证观察与分析。每一次讲课配有一次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1、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2、 Deixis and Distance3、 Reference and Inference4、 Presupposition and Entailment5、

29、Cooperation and Implication6、 Speed acts and Events7、 Politeness and Interaction8、 Conversation and Preference structure 9、 Discuss and Culture (三)主要参考资料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UP.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n Pragmatics. London : Longman. Levinson, S.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

30、ridge University Press.何兆熊,语用学新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应用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各种不同应用的总称。它研究语言如何得到最佳利用的问题,而它集中体现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教好外语,什么教学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学生?这些都是每一位教师关心的问题。要想找到答案,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外语的,学生为什么会犯那些常见的语言错误,教材和练习应该怎样编写,试卷又该怎样评价,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应用语言学中得到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1)

31、言语行为和语言学习重点:语法和语言行为,语言认知方法(2) 第二语言学习重点:对比分析,错误分析(3) 学习特征重点:年龄,能力,认知,动机(4) 外语学习重点:历史发展,教育政策(5) 教学内容和练习选择重点:外部因素,选择原则(6) 课程内容的阶段设计重点:阶段特征,阶段原则(7) 教学过程重点:教学活动循环,教学组织(8) 语言测试重点:方法,评价准则 (三)主要参考资料Theo Van Els, 1984.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London: Arnold.Rog

32、er T. Bell, 1981.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Batsford. (四)任课教师:程星华、武成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心理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并由对第一语言教学的认识进展到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认识和应用。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及目标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第三章 语言与思想第四章 语义的本质第五章 儿童语言中的语义问题第六章 词语联想第七章 语言与语法第八章 语言、逻辑和思想第九章 语言理解第十章 语言产生第十一章

33、语言习得第十二章 语言消失第十三章 实验与应用第十四章 研究展望 (三)主要参考资料Clark, H. Clark, E.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Garnham, A., Psycholinguistics: Central topics ,Methuen, 1985Slobin, D. I. ,Psycholinguistic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79 2nd Edition.桂诗

34、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社会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社会语言学是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弄懂社会变化如何导致语言变化,社会语境对语言造成什么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作用于社会。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较深的理解,除了掌握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论和基础理论,还必须掌握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即必须将理论研究和实际考察实验结合起来。 (二)基本教学内容导论学科的定义、研究领域及历史演变,相关学科,方法论,参考书目等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功能概

35、述;Leech和Halliday对语言社会功能的论述;语言与社会的功能关系。第二章 语言、社会和思维 社会对语言的作用;语言对思维的作用;萨贝尔沃尔夫假设。第三章 语言的变体 社会集团与言语集团;方言;语域;语言变体的混合。第四章 语言的地域差异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在音位、语法、词汇中的表现;洋泾浜语;克里奥语;地域方言连续体。第五章 语言与社会阶层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在音位、语法、词汇中的表现;社会阻隔和社会距离;社会方言连续体。第六章 语言与种族集团 种族集团差异在音位、语法、词汇中的表现;底层语言成分、黑人英语;限定标准和鉴别特征。第七章 语言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在音位、语法、词汇中的表

36、现;Jespersen关于性别差异的论述;性别差异的发展趋势;妇女解放运动对语言的影响。第八章 语言与语境 语域与语体;称呼语;礼貌称呼与亲昵称呼;语境变化在音位、语法、词汇中的表现;集团双语现象。第九章 语言与社会交往 语言的社会特性;会话原则;精制代码和限制性代码;跨文化交往。第十章 语言与国家 语言规划;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混合语。 (三)主要参考资料Bell, R. (1976) Sociolinguistics: Goals ,Approaches and Problems. London: Batsford.Fishman, J.A. (1971) Sociolinguist

37、ics: A Brief Introduction. Rowley: Newbury House.Hudson, R.A. (1980)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Hymes, D.H. (1974) Foundations of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syllvania Press.Labov, W. (1972) Sociolinguistics Patterns. Philad

38、elphia: University of Pensyllvania Press.Pride, J.B. & Holmes, J. Eds. (1972)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Middx: Penguin.Trudgill, Pl (1983) Soci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 Harmondsworth, Middx: Penguin.(四)任课教师:周 曦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知研究是当前人类研

39、究的一个重点。本课程一方面着力介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和理论,以利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世界、语言、心灵”、“范畴结构”和“语言普遍性”等基础讨论,引领学生关注“语法构建和语法坡度”、“认知模型构建”和“意象图式”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以利学生参与这些研究。 (二)基本教学内容1.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a paradigm and theory2. World, word, and mind3. Folk understandings, dictionary semantics, and encyclopedic knowledge4. Structu

40、re of categorization5. Prototype and family resemblance6. Linguistic universals7. Universal grammar8. Grammar, function, and semantics9. Grammaticalization and gradient grammaticality10. Cognitive modeling11. Mental space 12. Image schema13. Figure and ground14. Frame and attention (三)主要参考资料Ungerer,

41、 E. & Schmid, H. J.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gman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程星华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或闭卷 功能语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 A. K. Halliday)创建的功能语法体系,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奠定基础。“功能语法”是韩礼德整个语言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语义功能(semantic function)在词汇语法层次的体现过程和形式,而语义功能又被称为“行为潜势”(behavior poten

42、tial)的社会符号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韩礼德的模式注重社会语境、语言功能和变异,因此可以用于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篇,也可用于语体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在语言教学上也可有多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纵向与句法学相关联,横向与社会语言学相关联。 (二)基本教学内容1. 引论:功能主义产生的背景2. 韩礼德的语言观:韩礼德对语言学研究中两种基本出发点的看法;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语境符号结构:场、旨、式;语义功能成分:概念功能、交互功能、话语功能3. 语法系统体现语义功能:及物系统、语气系统、主位系统4. 分句研究:信息;交流;描述5. 语调和节奏6. 衔接和话语7. 表达的隐喻模式 (三

43、)主要参考资料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四)任课教师:原苏荣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英语语篇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英语语篇分析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之一,是近年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通过学习对语篇的本质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及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学和科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教学内容从语言角度出发,

44、以系统功能为基础,展开语篇分析,研究语篇中的语义逻辑关系,篇章结构规律,探索合理的分析模式。主要讲授英语口语及书面语的组织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意义的引申及扩展。第一讲 引言第二讲 口语与书面语的本质及特色第三讲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第四讲 语言行为第五讲 辛格莱的口语交际模式第六讲 句子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七讲 书面语言的语篇结构第八讲 系统功能语法第九讲 语篇分析的应用期终考试 (三)主要参考资料Coulthard, M,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Longman.Halliday, M.A. K. (1985) An Int

45、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mold.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Levison, S.L. (1983)Pragmatics, CUP.Trimble, L. (1985)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iscourse approach, CUP.Widdowson, H.G. (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CUP.

46、Searle, J.R. (1979) Expression and Meaning, CUP.Brown, G. and Yule, G (1983)Discourse Analysis CUP. (四)任课教师:原苏荣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英语词义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语义学基础理论的准备下,进一步研究英语语词在语言构成和使用关系中的各种意义本质。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一、词义研究的意义二、意义的概念三、意义的变化四、集合五、延伸六、象征七、对称、传递、逆反八、动词九、名词十、形容词十一、连接词十二、量词十三、否定词十四、照应和约束十五、英汉语词的对应

47、十六、翻译和阐释的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Lyons , J. Semantics, Cambridge.Leech , G. Semantics, Cambridge.Cruse,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开卷特殊用途英语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跨文化交际与特殊用途英语方向一年级研究生。通过分析英语的历时与共时、英语的变化与变体、英语文体变化与特殊用途英语文体的语言特征,帮助学生提高对特殊用途英语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研究和翻译特殊用途英语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

48、内容1英语的历时与共时2英语的变化与变体3英语文体的一般概念4特殊用途英语的范畴5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6术语与俗语7结构的特殊性8特殊用途英语翻译 (三)主要参考资料1Hutchinson, T. & Waters, A. 特殊用途英语.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3Trimble, L. English for Sciencd and Technology: Adiscourse approach. Cambridge:

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4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New York: John Benjamins. 1992. (四)任课教师:李照国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或翻译 隐喻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性课程。课程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关于隐喻的认知理论为基础,对隐喻的产生、隐喻的意义、隐喻的功能和隐喻的处理机制作了探讨。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课程对“空间隐喻与心灵空间”和“人体隐喻与意象投射”等课题作了专题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1. His

50、tory and objective of research of metaphor2. World, cognition, language, and metaphor3. Belief, intention, concept, and metaphor4. Simile, metaphor, and metonymy5. Semantics of metaphor6.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module7. Categorization, attribute, and typicality8. Space metaphor and mental space9. H

51、uman metaphor and image mapping10. Speech act and metaphoric implicature11. Typological processing variation in metaphor12. Cognition, expression, and metaphoric manipulation (三)主要参考资料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

52、核方式: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心理语言学领域里的理论与有关语言习得的研究,重点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以及这些理论对学习本质和语言本质的揭示。分析和评估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的价值和应用。上述理论和研究成果就其本质来讲是有争议的,学员通过研讨从中学习到研究方法,以及如何解释研究成果。引导那些准备选择以第二语言习得为论文研究课题的学员自己着手研究和调查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时的学习心理过程、过度语、以及其他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众多因素。 (二)基本教学内容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所研究的问题2. 行为主义3. 认知主义4. 第一语言习得5. 克拉申的五个假设6. 对克拉申理论的反思7.

53、 过渡语8. 对比分析9. 语误分析10. 学习动力11. 社会距离12. 年龄 (三)主要参考资料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ittlewood, W 1984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tern, H. H. 1987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四)任课教师:李永宁、武 成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外语教学法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The course aims at

54、1) familiarizing students with, and bring out their awareness of, immediat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ributing disciplines of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

55、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exploring recent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so-called four skill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skills in interaction. Sessions will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insights from research how these might be relevant to classroom practice. At the end of

56、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will be expected to draw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 writing the assignment. (二)基本教学内容1 Becoming 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2 What do we know about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3 How do differences among learners affect learning processe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4 The

57、 learner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5 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6 Teaching vocabulary7 The teaching of grammar8 Process of ESL reading;9 The teaching of listening10 The teaching of speaking11 The teaching of writing12 Course design13 Classroom assessment (三)主要参考资料Hedg

58、e, T., 2000.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ittlewood, W. 1999.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tern, H. H. 1999,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武成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学习策略 (一)教学

59、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立足点是第二语言习得,基本观点是学习策略是认知策略。由于影响认知和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程从“语言行为与语言学习”等基础性思考出发,进入“认知模式”的讨论,由此展开具体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探索各种学习策略特征。课程融理论与实地研究于一体,既强调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又突出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1. Cognitive skills as learning strategies2. Language behaviour and language learning3. Language transfer and interlanguage4. Motivatio

60、n, attitudes, and personality5. Learning and teaching6. Learning environment7. Stage distinctions in cognitive models8. Task distinctions in cognitive models9.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sounds10.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grammatical binds11.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words12. Strategies for language comp

61、rehension13. Strategies for language production (三)主要参考资料OMalley, J. M. & Chamot, A. U.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polsky, B. 1989.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62、(六)考核方式:论文 课程与教材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This course aims, as its title suggests, first of all at exploring the various issues concerning and established principles of ELT course design towards a feasible repertoire of course design procedures, and then at introducing the trainees to the current approaches to

63、materials development, adaptation and evaluation. (二)基本教学内容1. Needs and goals: needs analysis, from needs to goals; setting objectives2. Methodologies: Inductive (category-dependent) methods, and deductive (category-dependent) methods3. Cours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proc

64、edures4. Syllabus design: product-oriented, analytic and synthetic, grammatical, functional-notional, task-based syllabuses; methodology: communicative, functional, notional, grammatical, etc. approaches.5. Current approaches to materials development: multi-syllabus, lexical syllabus, process syllab

65、us;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and learning processes6. Materials evaluation: external and internal, overall evaluation7. Materials adapt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adding, deleting or omitting, modifying, simplifying, re-ordering)8.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n course desig

66、n, methodology and material development (三)主要参考资料Dubin, F. & E. Olstain, 2001, Course Desig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ohnson, R. K., 1989,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In M.H. Long & J.C. Richards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cDonough & C. Shaw, 1993, Materials and Methods. Blackwell Pu

67、blishers.Nunan, D. 1988, Syllabus Desig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任课教师:武 成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语料库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对象为本专业所有方向二年级研究生。通过介绍和学习如何借助计算机和语料库研究英语语言和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1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的概念与意义2语料库的种类3语料库的使用4语料库的制作5语料库的信度6数据收集7数据处理程序设计8数据分析9动词使用案例分析10动词时态使用案例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1.Kenned

68、y, G.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98.2.Biber, D., Conrad, S., & Reppen, R. Corpus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3.Thomas, J. & Short, M. Using Corpra for Language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1996. (四)任课教师:汪腊萍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英语语言测试(Engli

69、sh Language Testing)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评估与测试,前者是教学的阶段性总结,后者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两者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理清平谷与测试的关系,介绍和分析教学评估与测试的基本理论与具体方法;结合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模式问题,探索一套具有中国人学习特色的测试评估规律、原理、手段和方法,从而减少考试的量,提高考试的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在教育领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中,在实践和理论上作出贡献。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 教学和测试的主要流派第一节 英国流派(主要介绍“交际法”-意念功能法)第二节 美国流派(主要介绍结构主义

70、:表达思想,听说读,句型转换)第三节 德国流派(主要介绍翻译教学法:读、译;语法演绎)第四节 国内外流派的比较第二章 教学与测试第一节 教学与测试的关系第二节 测试的目的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考试第四节 教学心理简述第三章 教学评估第一节 教学评估的目的第二节 教学评估的内容知识及其运用学能与技能模仿与创造观察、思维、逻辑、想象、交际、应变、处置 第三节 教学评估手段第四章 教学测试第一节 测试种类第二节 测试的涵盖面第三节 测试的新思路和技术手段计算机测试计算机化适应性测试网络学校与测试第五章 教学测试与评估第一节 效度、信度、区分度、试题分析第二节 数据分析与判断第三节 测试流程命题-预测-反

71、馈数据分析处理-修正试卷-正式命题-实施-评估总结-储存信息数据(为下次命题作准备)第四节 阅卷评估常规与特例主观题阅卷和评估的困惑交际法测试的实践与评估 (三)主要参考资料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alcolm Coulthard ,Longman ,1st ed.1977,new ed.1985, New York.ESP in Perspective Joe McDonough Collins ELT: London 1984.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Approaches and

72、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Roger T.Bell,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Britain ,1981.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eremy Harmer, Longman, London & NY,1st ed.1983, 4th ed.1985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H.G.Widdow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London and Edinburg.Te

73、chniques in testing Harold S.Mads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J.B.heaton, Longman ,1st ed. 1975, 9th imp. 1985心理语言学,桂诗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语言问题探索,王宗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戚雨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武成、张炜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形式 语言与文化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观察,进一

74、步了解英语语言的形成规律、语言特征和语言文化的影响。由此,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和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基本教学内容1、 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2、 语言、文化与社会3、 语言相对论4、 Sapir-whorf假设5、 作为符号的意义6、 作为行为的意义7、 口头文化8、 话语在社会中的地位9、 书面文化10、 叙述风格与社会构成11、 语言与文化表征12、 语言与政治13、 跨文化交接策略14、 跨文化研究与语言教学 (三)主要参考资料Language and Culture. Kramsch,C. (1998). Oxford University (四)任课教师:陆建非,戴晓东 (

75、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翻译是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学生通过54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本课程开讲座14次,计42课时,专题讨论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第一讲 中国古代译学理论第二讲 明初晚清译学理论第三讲 民国时期译学理论第四讲 新中国成立后译学理论第五讲 香港、台湾的翻译研究第六

76、讲 当代翻译名家研究第七讲 翻译标准综述第八讲 翻译过程与主要译法第九讲 英汉对比与翻译第十讲 翻译技巧:增译法、省略法第十一讲 翻译技巧:词类转换、分译法第十二讲 翻译技巧:长句折译法第十三讲 文化与翻译第十四讲 翻译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专题讨论一:中西文化对比、中西翻译理论的异同专题讨论二: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专题讨论三: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如何建构专题讨论 四:翻译工作者的素质与前景 (三)主要参考资料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著,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年版翻译名家研究,郭著章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杨自俭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翻译文化史论,王克非编

77、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四)任课教师:谭卫国、李照国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中西翻译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该课程旨在使研究生把握中西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的异同,从而深刻地认识翻译性质、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等。研究生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西翻译理论的异同,根据本国的语言文化特点,勾勒起我国翻译学的基本框架,更好地以翻译理论为指南,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 (二)基本教学内容1 中西翻译家论翻译的性质2 中西翻译家论翻译的标准3 中西翻译家论翻译的过程4 翻译和

78、翻译学概念的区分5 翻译学的内部结构6 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7 翻译理论的构件8 翻译学的研究途径9 翻译学与语义研究10 中西译论比较的意义与方法11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12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13 中西译论的相异性14 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 (三)主要参考资料1Wilss, W. 2001.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 郭著章编著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 吕俊、侯向群编著英汉翻译教程

7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 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 萧立明著新译学论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6 杨晓荣著小说翻译中的异域文化特色问题,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四)任课教师:谭卫国、李照国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实用文本翻译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该门课旨在向研究生传授各种实用文本翻译技巧,提高研究生翻译各种实用文本的技能,培养能够胜任各种实用文本翻译的高水平翻译人才,为我国的各行各业输送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翻译水平高的优秀翻译专门人才。 (二)基本教学内容1 科技文献2 科普

80、文章3 新闻英语4 英汉新闻报道5 广告文献6 法律文献7 合同的翻译8 外贸书信9 投标书10 政府文件11 宪法12 联合国文献13 授演说词14 戏剧15 小说 (三)主要参考资料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范仲英编著,1994.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冯国华、吴群著,2001.英译汉别裁,北京:外文出版社申雨平、戴宁编著, 2002.实用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谭卫国、刘

81、 霁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培养计划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院(系、 所)外国语学院 学 科、专 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 究方 向1. 认知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 3. 翻译课程类别课 程名 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各学期教学周时数任 课教 师考核方式一二三四五六必修课程学位公共课第二外国语427222考试政治理论课科学技术哲学22考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2考试计算机基础22考试学位基础课外语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1、2、3)33543蔡龙权等考试英美文学(1、2、3)33543叶华年等考试语言学(1、2、3)33543程星华等考试学位专业课语音学(1、2)

82、22362卜友红考试句法学(1、2、3)22362程星华考试语义学(1、2、3)22362蔡龙权考试语用学(1、2、3)22362蔡龙权等考试心理语言学(1、2)22362蔡龙权李永宁考试认知语言学(1、2)22362蔡龙权程星华考试应用语言学(2、3)22362程星华武 成考试二语习得(2)22362李永宁武 成考试翻译理论与实践(3)22362谭卫国李照国考试功能语法(1、3)22362原苏荣考试外语教学研究(2)22362武 成考试特殊用途英语22362李照国考试实用文本翻译(3)22362谭卫国刘 霁考试选修课程语言与文化22362陆建非戴晓东考查语篇分析22362原苏荣考查社会语言学2362周 曦考查学习策略22362蔡龙权考查课程与教材设计22362武 成张 璐考查隐喻研究22362蔡龙权考查英语语言测试22362武 成张 炜考查词义学22362蔡龙权考查中西翻译理论22362谭卫国李照国考查语料库语言学222汪腊萍考查其他培养环节名称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1 1月评审论文写作与答辩答辩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高级英语724考查高级写作724考查注:非本专业学位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