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9232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营造书卷味的散文课堂一直以来,都觉得散文教学不易驾驭。但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备受中考语文命题者青睐的一种文类。纵观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板块,主要考查的就是散文。我所在的农村初中,学生考散文阅读题失分最惨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18 分的一篇散文阅读题得分不够 10 分。为什么?我一直纳闷。 通过学习国陪课程初中散文解读与策略,我似乎悟出了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层面讲,被称为“读图一代”的 90 后,更多的是面对精彩的电视节目、新奇刺激的网络游戏、露骨缠绵的言情小说,离优秀的文学作品渐行渐远;从我们教师的层面讲,对文本解读的肤浅、标签化(解读错误),导致教学实践中支离

2、破碎的讲析破坏了散文的整体美、诗意美。 认真听了毛洪其关于散文讲座理念,对照新课程标准重新解读,翻阅了我最欣赏的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同事们交流教学心得,都形成一个新的共识:散文教学应该重视营造书香氛围。 以下是我通过与网上同伴的交流和校本的交流,总结自己实施教学活动和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点滴感悟、心得、收获。 一、圈点评注训练良好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说的就是读书要有圈点批注。徐老读书的时候常用朱墨两色毛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有时还在书页空白处加上注解和批语。 读书时,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疑划难点妙,把阅读中的感受、

3、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对课文的圈点评注遵循循序渐进的层级性:一是疏通性的圈点评注,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2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 特别是批注,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珍视和鼓励,认真体现体现课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理念。教学紫藤萝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一句,可以指导学生圈出“欢笑”,点出三个“在”字,从旁边写出“拟人”、

4、“排比”、 “生机”等。 这个环节,在训练有素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环节,也可以在课外阅读中体现。 二、读声情并茂体验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散文、体味散文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散文的文意、文情、文理、文势、文趣都可在朗朗的声音、语调的曲直里体现出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 叶圣陶先生把充满感情的诵读称为“美读”,他说, “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

5、,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景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入画入情入理,进入课文情境,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美读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入感知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享受。 “美读”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教土地的誓言之前,整堂课可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哪些语3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朗读的基本技巧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并朗读。有学生把“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读得深沉伤感又极富激情,

6、真正把作者因思乡心切,对土地魂牵梦萦情感淋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有的喜欢读“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一句,因为它直抒胸臆,气势逼人。有的学生慷慨激昂的读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已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悲伤。一切的条分缕析都是苍白无力的,不需解释,不需点拨,学生已经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情感。因为朗读所创设的诗意已深深振动了学生的心弦,一切的美感尽在不言中。 特别欣赏余映潮老师“变文为诗”的朗读。如藤野先生中非常关键的一小段话语,他用诗歌格式的方式可以极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有时,

7、 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 是伟大的, 虽然 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4这样的朗读,舒缓,深沉,激情,韵味十足。 一位教师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划分节奏以文当诗来读: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

8、么话? 当我们根据文中划分的节拍朗诵时,就会感觉到,这些简短坚实、掷地有声的短句,有着鲜明的节奏,有着和谐的音韵,它燃烧着情感的火焰,抒发着作者那火山爆发式的愤怒的激情。 三、品咬文嚼字品味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萧明净元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未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 散文教学要特别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多种手段挖掘出语言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象。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夹树、桑椹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

9、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知识水平:油岭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 学习安塞腰鼓一文的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一句时,我问学生,假如在耳畔前再加上“响彻”一词,效果如何?学生在讨论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一句话是写腰鼓演奏停止之后,人们还沉浸在腰鼓那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表演中,久久未回过神来的情景,从蓬勃的、喧腾的世界中归于宁静,连鸡啼也是渺远的,假如5用了“响彻”,一方面与“渺远”一词有矛盾,因为“渺远”一词写出了声音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而“响彻”在耳畔的声音不仅响亮

10、,而且清晰;另一方面,也会破坏作者精心设计的腰鼓表演停止后宁静悠远的意境,从而破坏了结尾所造成的“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效果。这样一添词,学生就很快体会到散文简洁的语言下所隐含的深厚内涵的艺术性。 品尝语言美,要从情韵上去推敲。品尝语言美还要力透纸背,读出其背后的思想,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效果,才能够挖掘出语文的美点。这就需要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只有融入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才能使纸上的东西由浅变深,由淡变浓。 四、写徜徉文海创造美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王漫老师说:“要让学生练起来,多动笔,借以“把模糊的体会化为语言表达”。她强调:我们的语文课“说”得太多了,

11、“读”得太少了, “写”得太少了。而“提问的范围总是有限”, “浮皮潦草地说一说,没有效果。所以,要“加强任务驱动式学习”,实现散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结构的革命性改造”,所凭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每个人动笔写一写。具体的操作方式有:听写,记录要点,圈点批注,评点妙语,笔谈心得,乃至于仿写、改写,以及多种形式的延展性的文字演练。对此,我也深表赞同。 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掌握文章选材。我们知道,作者在写文章时,曾四次写到背影,虽然场合不同,但次次表达出父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其次,我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立意和布局,这篇

12、文章立意新、布局好,它不同于一般的回忆性文章,其间还写了父亲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这正是作6者怀念父亲的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对父亲的爱更是跃然纸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紧接着,我布置一个话题作文,以“父(母)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并进行辅导与提示,提示部分重点讲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展开笔墨。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以课文为范文,选择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线索:有的学生抓住父亲粗糙的手、脚;有的抓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或是失去丰华的脸。这些文章都集中表现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情真意切,出现了不少好范文。 散文和诗歌,往

13、往有相通之处,诗歌教学经常可以进行“化文为诗”的尝试,我的同事在学生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以后,以诗化的语言作结,并要求学生做如下练笔:结合文本写一首写父爱的小诗总结课文。 (优秀作品示例)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 故作轻松的劝慰; 父爱,是再三的嘱咐, 父爱,是攀越铁道蹒跚的背影, 父爱,是一封泪光晶莹中的书信。 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交流后,产生的心灵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语文需要时时感悟,并善于用文字流泻下这一时的感悟。因此,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种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的过程。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有书卷味的语文,灵气勃发,灵闪现,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启迪智慧,浸润灵魂,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7让经典回归课堂,营造书卷味弥漫的散文课堂,让书香充溢学生的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