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6421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当今科技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积累多,知识量大,多得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二是增长快,快得千变万化、日新月异。随着创新思潮的兴起,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课题,这里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 “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意识 着眼于内化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即“以人为本”。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发现规律,研究数学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组

2、织者、引路人,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两点: 第一,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目标,要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敢做,并且以“自主探索式”的主体实践性教育为主要依托,真诚而坦率地走进每个学生心中。 其具体做法是: (1)每节新课之前,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找出疑惑,在课堂上提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研究。 (2)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大胆的客观公正的评判,并指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3)在课堂教学中,故意制造出一些错误,让学生大胆分析,并给予指正。 (4)要求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作业和测试时出

3、现的错误的解题步骤及答案。 (5)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数学资料,然后作为共享资料,以便进行分析理解。 2(6)不定期地调配学生座位,在学习中互帮互学。 (7)有目的地组织举行“数学能手”选拔赛,并让这些“数学能手”自主地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同学讲课,既锻炼了分析解题能力,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这些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滋润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土壤。 第二,改变刻板的评价体系,积极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的程度不同,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的五彩缤纷。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正视个性差异,大胆地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对学

4、生的课堂练习、完成作业情况及学习成绩这三方面的评价体系。它们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即“表现、分值和进步指数”,且进步指数有两档:“有进步和进步显著”,以此来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从而让所有学生都感到学习的成功而不是失败。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自觉接受“创新意识”的培养。二、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自己发现,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机地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寻求多层次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求一次函数 y=3x1 与 y=3x5 的交点的坐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

5、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法一:可以利用图像法解。 解法二: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 这样,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创3新能力的培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及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成分。它是指对给出的材料、信息,能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尽快联想,尽多做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正是孕育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机。因此,在

6、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我们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解方程(1997x)2(x1996)2=1,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 1997 与 1996 的差恰好为 1,把方程右边的 1化成 19971996 并配以xx 则可迎刃而解。原方程可化为(1997x)2(x1996)2=(1997x)(x1996)2,化简整理得 2(1997x)(x1996)=0,解得:x1=1997,x2=1996。 在教学中,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通过学生参与,不断地发现新的结论、新的体会。学生的解题视野变得开阔了,解题过程也就不枯燥乏味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