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1051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及其培养内容摘要:文章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从理论上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认为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人才培养就是要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同时,论述了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要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同时并指出艺术工学特色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三种模式。 关 键 词: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 创新人才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研究,其目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以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

2、体系,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作为本科专业的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其学科属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为其受教育者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特别是如何保证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我们称其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讨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属性、人才特色、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模式等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

3、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2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 世纪初期,探索于 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于 80 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

4、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相对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

5、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笔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3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

6、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都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服装产业

7、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4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

8、,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

9、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都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以下几

10、方面。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5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

1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又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

12、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6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

13、,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

14、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

15、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7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1 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

16、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1 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21 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8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