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31746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全息理论谈钱乙的“面上证”【摘要】 将生物学中的全息理论与钱乙的“面上证”相结合起来,用全息学的理论来阐述钱乙“面上证”的内容及其理论,表明其蕴藏着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具有科学性。 【关键词】 钱乙; 面上证; 全息理论北宋名医钱乙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未经八珍五味之渍,未受七情六欲之攻,脏气的虚实胜乘更容易反映于机体的外表;且由于小儿多不能言,其言亦未足取信,加之切脉又因小儿多哭闹努挣,影响气息脉象,难以为据,故问诊、切诊的价值较成人为差,所以望诊则显得特别的重要。钱乙有关小儿望诊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述甚详,有望精明、观体态、望二便、审苗窍、辨斑疹、察面色等,均在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望诊中,

2、又以面部望诊为要。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根据素问刺热论的观点上提出“面上证”。他在“面上证”中指出:“右腮为肝,左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黄者积也,白者寒也,青黑者痛也,随证治之。 ”如肝、心、脾、肺、肾五脏,所对应的面色和部位分别为青、赤、黄、白、黑和左腮(左颊)、额上(天庭)、鼻、右腮(右颊)、额(承浆),所主的病象分别为惊风、火与实热、湿热与伤食、虚寒、冷痛与肾气败。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通行全身的最重要的经脉都汇聚于面部,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皆在面部经过。即所谓“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其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

3、荣,五脏所属的气色,都可以在面部显示出来,一个面部就具有五脏六腑、四肢关节的分布定位。从而使面部成为内应脏腑,为经络所会,气化所通,神明所发的特殊部位。机体每2一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信息,都能反映到面部的特定区域上。钱乙认为:“病虽未发,其色民见”。可见邪本伏于气血之中,随气血流行而不觉。这种“外象内应”的诊法,是在继承素问刺热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大惑论等理论,并结合五脏证治而提出的,实际可行,不仅可用于审证求因,别寒热、虚实、断病位、定治疗,还可用于预测疾病的转归。面部色泽含蓄而明润则病轻,色泽沉滞而枯槁则病重。五色从下向上蔓延,则提示疾病即将加重。五色从上向下逐渐消退,则提示疾病即将痊愈。

4、五色在面部的表现,与脏腑所主相应部位有关,整个面部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内部归属五腑,外部尽归属六腑。如五色变化从外走内,则说明病变由腑及脏,如五色变化从内走外,则说明病变由脏及腑。此外,钱乙强调在望诊的同时,要结合其它证候,分别反映出不同脏腑、不同性质的疾病。其中“赤者热也”“黄者脾怯”“青者惊风”“白神怯”“黑者肾虚”。而同是面赤,又有风热、痰热、脾胃虚热之纲;同是白,而兼“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者乃胃气不和,兼“腹痛、下利”者乃胃虚冷,兼“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病有时”者乃虫证等。钱氏每多注重对色泽的辨别以测病,如谓“唇白色,当补肺”,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 “白而泽者吉,白如枯

5、骨者死。 ”肾虚则“目中白睛多”。如疳证,面黄颊赤,身壮热心疳;体黄腹大,食泥土为脾疳。若见面白,目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等为胃气不和;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为胃虚冷;面黄白,口中气温,目无精光等为腹中积痛;面白,心腹痛而发作有时,吐清水多为虫痛等。祖国医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息”这一说法,但实际上很早就运用着与此相当的理论。早在我国 3 000 多年前的易经已经蕴藏了丰富的全息概念。公元前6 世纪的黄帝内经就指出,在面部、舌、耳、寸口脉等局部狭小区域内,具有全3身五脏六腑的缩影,有整体信息,以此构建了人体结构的全息模型。中医历史悠久的脉诊,也是通过人体一个小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来了解全身的健

6、康和疾病状况。这一理论观念不仅是中医学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也以其全息效应来解说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和人体特异功能。已经有些医家对内经的面部望诊的全息诊法进行了探讨,现在,本人运用全息的理念来探讨一下钱乙的“面上证”,这正是“面上证”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也是“面上证”对全息理论的一种表述方式。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tates,约公元前 460377 年)曾指出:“如果有人即使在身体很小部分引起损害,全身都感到痛苦,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身体的最大部分所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中这个最小部分本身具有一切部分,而这些部分是相关联系着的,能把一些变化传播给所有的部分。 ”希氏的这些论述已

7、隐约指出了人体局部是整体的缩影的规律。全息生物学认为,生物体内,包括人体在内的生物体是由体细胞而来的全息胚即潜胚组成的。人体各个长骨节肢和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和全部整体的各个部位相关,都有像第二掌骨侧那样的对应全部整体各部位的穴位群。当内环境异常使主体的一部位发生了疾病时,处于较高的级上的与整体具有较高的全息相关度的各全息元与主体这一部位全息对应的部位也必然会发生某些可以检测到的病理反应。因此,面部是人体上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可以作为一个全息胚来研究。人体是一个大全息,而脏腑、经络、气、血、脉等又是小全息元,这些小全息元的信息发生改变,就反映到全息元特区面象上。面部是全息元特区之一,而五脏是

8、一个全息元的缩影。全息元发生变化,其信息可直接传递到相应的全息元特区面部上,形成五脏病的相应面象。钱乙根据整体各部在颜面相应区域上所产生的特征病理改变,4进行了面部与脏腑身形相关部位的划分。脏腑及各组织器官有病变可以在面部相对应的部位反映出来。所以,面部作为整体的一个“缩影”,它可以反映整体的全部信息,能比较敏锐地反映全身健康状况。因而能够据此诊察全身疾病,这就是“面上证”全息诊法的实用价值所在。这也是中医望面诊病的原理所在。面部望诊是由局部透视整体的最典型的全息诊断法,机体的每一脏腑组织器官均可按照自身在整体的空间排布方式把各自的活动信息投射到面部各自所对应的特定区位上,使面部成为透视整体的

9、一面镜子,形象地显示出面部是人身整体的完整缩影。用全息理论进行诊断,即“见微知著”,从“各有部分”而“由表知里,司外揣内”,是一种与“四诊合参”相迥异的诊断思维。不需经望、闻、问、切的综合考察,而只凭一个局部的,一个特殊的征象,便可从部分求整体,从外推内。它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诊病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人体全息现象最完整的描述之一,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准确的特点。这种通过局部反映整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与现代全息生物学的理论相一致,揭示了局部和整体的全息关系。随着面部色诊法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也已逐步开展起来,其理

10、论在现代临床及实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在患者面部的全息穴位上,经常可以找到相应脏腑病变所产生的毒素沉积的硬块,这种沉积物是由尿酸晶体和其他毒素长期沉积而形成的,它严重地影响着脑的血液循环,使脏腑阴阳失衡,从而影响了相应脏器的功能和人体的健康1。国外 Tran 氏等2以人体各部分在颜面投影的理论为依据,指出“面诊”乃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的异常疵点(Stigma)来诊断疾病,当机体某处产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面部投射区内出现阳性反应:如骨的形状变化;肌肉紧张性、5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以及局部充血,皮下小动脉、汗孔和汗腺的改变。仪器检查还可

11、发现局部温度、电阻、电磁等的变化。另有人认为鼻部出现豆状青褐色者,提示患有胃下垂,其色素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鼻翼两侧出现椭圆形浅黄色或深绿色者,则提示患有胆囊炎3。有人在临床实践总结中发现,诊察人中的形色变化,可以诊断泌尿、生殖系统的病证4。有人发现肝硬化腹水并死于食道静脉曲张大出血者,鼻部有蟹爪纹出现,多自鼻孔外侧向眉心方向延伸5。此外,实验研究方面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有人通过对 100 例红外面图与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五脏的阴阳寒热确实可以在面部反映出来,如有寒象者,红外面图的颊或鼻区呈黑色(黑暗区的温度低),而身体健康,无阴阳寒热偏颇者,则面区亮暗均匀6。我国的陈振湘等7利用红外成

12、像等技术,在对脏腑颜面相应学说的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面部 10 个点的温度有差异,而且心点的差异最为明显。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遵循古人面诊区域分布规律针刺面部穴位,在整体的对应部位取得麻醉效果,从而进行针刺麻醉手术 1 251 例,成功率为 96%8。日本竹之内氏以热图作为望诊的主要手段,用红外摄影和彩色电视显示面部热象图,根据图上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对疾病的部位及寒热虚实进行判断,从而证明,健康人面部热图清晰,没有明显的色调变化,心脏病患者和子宫瘤患者的面部图中,在相当于心脏和生殖器的部位出现黑色和白色的改变9。这就充分说明面区分部论断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和实践指导价值。这些现代

13、临床及实验研究,不仅丰富了古代面部色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证实了面部与整体各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全息对应联系,这种联系在临床上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疾病,而且可以用于治病疾病。因此,从全息生物学的理论来看,刺激该全息胚上的一定位置,则可以影响和改变整体中相应部分的生理病理状态6而取得治疗效果。近年来我国学者已经把古人的全息观发展为现代的全息论,沿此思路发了生物学与此有关的新现象和规律。现代全息论也可以解释畸胎(例如头上长足)、阴阳变性之人等等。全息论促使人们对自身和相关现象的微细观察。例如观察到人耳壳和耳垂皱纹可以提示心脏病;指甲也不仅属于肝,而且可以提示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喉科多种病证;鼻子的颜色

14、、硬度,形状及出现条线也和某些疾病有关,以此建立了鼻诊;手掌也同样因于颜色、掌纹之变而建立手诊10。全息诊法在目前的医学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地归纳、探讨体窍全息法、寸口全息诊法、皮肝全息诊法、唇全息、全息经络刮痧等等,并已将经络理论与生物全息论密切的联系起来,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一大突破。全息的共效原则,也成为局部治疗全身,特别是针灸、推拿等治疗技术的依据。第一届(新加坡)、第二届(挪威奥斯陆)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发表的医学报告已指出:全息诊疗法可以治疗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性瘫痪等引起的疼痛。因为针对不同的病所选取的全息穴位是不同的,所以全息诊疗法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总之,钱乙的“面上证

15、”蕴藏着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全息生物学的创立,使中医在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发生了质的飞跃,给这一古老的诊法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其阐述的面部诊法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一种独特的人体全息诊断法,同时也是现存中医学最完善的全息诊断方法之一。它对后世的儿科望诊有很大的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重视和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医学中的缺乏微观的科学解释的某些内容还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本质,为我们进7一步整理、研究和应用揭开新的一页,这样才不致于使中医学这个宝库中轻易地失去任何一枚瑰宝。【参考文献】1 肖 劲,欧羡虹.针刺

16、手部全息穴治疗偏头痛 88 例J.中国针灸杂志,2003,23(2):80.2 Tran Van Sen,et al .Face Diagnoses and Cybernetic therabyJ.Am J Acupuncture,1985,13(4):305.3 魏中川.望诊一得J.浙江中医杂志,1980,10:443.4 杨徐杭.中医诊法中全息思想探讨J.陕西中医,1988,9(7):307.5 赵国仁.肝硬化与鼻部蟹爪纹J.浙江中医杂志,1980, (5):216.6 陈振湘.阴阳寒热“红外”面图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982, (4);4.7 陈振湘.对内经脏腑颜面相应学说的研究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6.8 针刺麻醉编写小组.针刺麻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237.9 淡正卿.热象图在中医诊断治疗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79,3:18.10 孟庆云.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