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30750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轫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更全面地说,是因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本文从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等角度揭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其不同走向。一、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文学的回应现代性是使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的力量,其核心是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政治实体,它区别于传统的王朝国家,是民族利益的代表。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从被动到主动地接受了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性;同时,也开始了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斗争。这就是说,中国

2、存在着启蒙(现代性)与救亡(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任务。启蒙,就是从西方引进科学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革除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的积弊。于是,就有了西方科学知识和人文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前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引进、学习就已经形成热潮,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思想先驱都禀承西方科学、民主思想而加以变造,发动了一场旨在改造人心、改造文化的“新民”运动。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高潮。同时,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运动也在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王朝国家陷入危机,民族意识觉醒,反帝救亡,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开展起来,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都体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建

3、立现代国家的历史要求。在这种运动开展的同时,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成为与启蒙主义对峙的主要社会思潮。本来,现2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但是在中国,二者却存在着冲突。由于中国现代性没有本土的思想资源,只能从西方引进,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必须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历史的吊诡:一方面,争取现代性必须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必须反对西方,这意味着反对现代性。这就是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更深层的含义。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主导着中国现代历史:五四以前,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与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革命运动同时发生;而五四时期则偏重于争取现代性

4、的启蒙运动;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紧迫性,五四以后,现代性退潮,现代民族国家压倒了现代性,形成了延续大半个世纪的革命运动。面对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文学必须作出回应,于是就有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文学思潮是现代性(包括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物,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回应。现代性发生以前,没有可能发生文学思潮,因为在传统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凝固不变,人对世界的体验集体性的同一,因此文学也难以发生大规模的、根本性的变革。而在现代性发生以后,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个体生存体验也急剧分化,致使文学倾向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形成大规模的文学思潮。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或者肯定

5、或者否定,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一般地说,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由于对现代性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态度不同,就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3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以及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二、启蒙主义的滥觞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文学思潮。欧洲启蒙主义发生于 18世纪,而

6、中国的启蒙主义高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它的滥觞期在 19 世纪末。中国启蒙主义与欧洲启蒙主义具有共同的性质,就是争取现代性。同时,中国启蒙主义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早期启蒙主义有以下特性:第一,以文学开发民智,改造国民。梁启超认为变法首在新民:“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随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者也。 ”1因此他主张以小说新民:“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二,以文学争取现代性,呼唤科学民主,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当时兴起的政治小说、科学幻想

7、小说和教育小说、社会小说,都承担了宣传现代性的启蒙使命。第三,取法现代西方文学,冲破传统文学思想,改造传统文学形式,走向世界文学。“三界革命”就是以西方现代文学为楷模,对传统文学形式、思想内容进行改造的运动。梁启超说:“今欲易之,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境、语句,甚繁富而玮异,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今尚未有其人也。 ”(夏威夷游记)。4第四,强调文学的通俗化,以达最大限度的宣传效果。启蒙主义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比较通俗易懂,启蒙主义的倡导者也自觉地主张文学的通俗化,他们发动的“三界革命”,就是要使新文学具有更普及的形式和更现代的内容。梁启超说:“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也。 ”

8、改良派是中国启蒙主义的始作俑者,他们宣传西方的人文精神,企图开启民智,推动改良。在这个过程中,改良派也进行了文学革新,推动了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思潮。这种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以梁启超的“三界革命”为代表的。梁启超发动了一个“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区别于旧文学的、为启蒙服务的现代新文学。所谓“诗界革命”,就是对旧体诗进行革新,使之承担启蒙的新内容。它发端于黄遵宪的新诗探索,继之由梁启超发扬、倡导而成为一种运动。梁启超认为,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也。 ”(饮冰室诗话)而所谓“新意境”者,就是“欧洲之意境、语句”。实际是,是在保留旧体诗的格律、体

9、裁的基础上,吸收新名词和口语,以适应宣传“欧洲之精神思想”的需要。 “诗界革命”虽然对旧文学有冲击,但由于没有突破旧诗体裁的束缚,难以克服形式与内容的尖锐矛盾,因此,没有创造出新的诗体,但也为现代新诗歌的产生作了准备。所谓“文界革命”是梁启超等发动的批评旧文体,建立新文体的运动。他们批判古文,认为八股、词章、义理、考据等皆为“谬种”,而提倡“烟土披里纯”(灵感),创立“条理细备,词笔锐达”的新文体。它大量吸收新词汇,运用外国语法,裘廷梁甚至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但是,由于没有根本上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因此5文界革命也没有达到创立新文体的效果,仅成为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阶段。成就最大者

10、为“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意识到小说作为现代文学体裁将取代诗文成为主要文学形式,因此要发挥小说的启蒙宣传作用,成为新民救国的工具。他认为西方文明开化,小说之功甚伟。因此,他大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2他还探讨了小说巨大社会功能的心理根源,认为有“支配人道”的四种力:“一曰熏”, “二曰浸”, “三曰刺”, “四曰提”。除了改良派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以外,还有周作人等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五四前的周作人在河南1908 年第 5 号、第 6 号上发

11、表了论文章之意义及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的长文,阐述了他的文学思想。他首先对文学的本质作出了界定,认为“文章者,人生思想之形现也。 ”具有“神思”、 “感兴”、 “美致”的特性。他特别强调了文学具有“阐释时代精神”的使命,尤其在国运衰微时,不能“漠然坐视”,而应“排众独起,为国人指导,强之改进者。 ”这体现了他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想倾向。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不仅有理论主张,也有创作实践,包括对西方文学著作翻译,也包括自己的创作。大体上说,有以下四类小说:一、政治幻想小说。当时的政治小说,多为演绎和想象政治理想的小说,用以形象地启迪民众、鼓舞民众。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叙述的时间是 1962 年,

12、正值中国举办纪念维新成功 50 周年大庆典。那时中国已是一个跻身世界文明先进国家行列并领导世界和平的大国。 新中国未来记开创了一种宏大的未来幻想的6叙事模式。继梁启超之后,萧然郁生写了乌托邦游记,春帆写了未来世界,还有陆士鄂的新中国等,这类小说都以幻想的形式展望新中国的富强、民主、自由。这些作品虽然艺术性不高,但是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二、科幻小说。中国现代科学小说,是从 20 世纪初鲁迅翻译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开始的。3科学小说的兴起,反映出中国对西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推崇和对现代化的渴望,并意图使国人“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4。当时问世的科学小说,更多

13、属于翻译,创作的数量不多,不过都带着浓厚的启蒙色彩,比如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吴趼人新石头记等。三、教育小说。1905 年废除科举,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文化和晚清社会。吴蒙的学究新谈(19051906绣像小说)、悔学子的未来教育史(1905绣像小说)、雁叟的学界镜(1908月月小说)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晚清的教育小说,一方面展示了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真实状貌,批判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国民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对未来教育的构想充满热情,肯定开通知识、引进西学对启蒙民众的重要性。四、社会小说。主要是揭露和谴责现实社会黑暗,这类小说中最著名的便是被鲁迅命名为“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

14、记、 老残游记、 孽海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它们虽然没有正面讴歌启蒙理想,但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也呼应了改革社会的要求。总之,这些作品积极响应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倡导的启蒙主义文学观点,在作品内部有意识地演绎西方文明的启蒙理性精神,并以此来批判中国封建制度的7黑暗以及国民性的愚昧。三、新古典主义的滥觞在 19 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在争取现代性同时,也在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而后者就成为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社会基础。以南社为代表的革命派文人自觉地以诗文鼓动革命;以章太炎、周树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主张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于是就有新古典主义的滥觞。中国新古

15、典主义与西方 17 世纪新古典主义有基本的一致性,即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历史任务的肯定性回应,强调理性规范等。同时,中国的新古典主义又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因此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滥觞期的中国新古典主义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强调文学的政治性,鼓吹民族主义,为现代民族国家张目。他们认为文学可以直接鼓动革命,为*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服务。他们说,文学可以“鼓动一世风潮”, “打破这五浊世界,救出我这庄严的祖国来”(柳亚子复报发刊辞);文学还可以“张吾民族之气而助民国之成,获共和之幸福”(陈去病大汉报发刊词)。因此,在维新派梁启超举行“三界革命”之后,革命派人士也要求在文学领域进行一

16、次革命,提出“诗坛请自今日始,大建革命军之旗”(宁调元太一诗存),而且要自觉地掌握文学革命的领导权:“作海内文学革命之导师”(高旭南社启)。第二、具有鲜明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不仅有启蒙主义的正面回应,也有保守主义的否定性回应。保守主义主张复兴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南社、章太炎、周作人等都采取了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这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上面。南社中有人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8将从此亡矣然则国魂果何所寄?曰寄国学。欲存国魂必自从存国学始。 ”5章太炎说的更具体:“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人,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6革命派的文学理论家大力宣传中国的文学冠于全球:“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假罄其累世之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