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7385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摘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作者伍尔夫极大地降低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将叙述视角频繁转换,多视角叙述,从而凸现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关键词:小说到灯塔去 叙述视角 有限视角 视角转换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论,在小说创作中,她摒弃了 19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常规,不再着重摹写外部

2、世界的现实,而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发表于 1927 年,是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代主义小说。伍尔夫以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完美地统一起来,小说整体上是由一系列感觉、印象、思绪、回忆等心理活动构成,情节已经被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小说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是研究伍尔夫小说艺术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本文试从叙述视角方面来分析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有限视角(Limited Point of View) 叙述视角,简单地说,是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传统

3、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种叙述者的采用,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让小说常带有主观说教和人为创作的痕迹。2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采用了新的叙述视角,使其作品能够更自由、更微妙地展现人物丰富而细腻的精神生活。弗里德曼(Friedman)在小说中的视角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划分为“多重选择性的全知”(Multi-ple Selective Omniscience)类型。他认为“在此类型中,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在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的

4、主观角度进行叙述。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不再置身事外,而是随着作品人物的意识流动,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情绪与主观体验。然而,弗里德曼定义中的“全知”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全知视角,而小说中主要是采用人物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世界,因此用“多重选择性的全知”来定义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未免欠妥,如将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定义为“转换性有限视角”也许更为恰当。 到灯塔去中的叙述者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者,因为小说绝大部分是通过作品人物的意识直接呈现给读者的。如: 他们所嘲笑的那个年轻人,跟着她走进了客厅,他站在桌子旁边,心神不定地玩弄着手里的什么东西,惘然若失,她不必回头去瞧,就能感觉到他手足无措

5、的窘态。 他们都走了孩子们;敏泰多伊尔和保罗雷莱;奥古斯都卡迈克尔;她的丈夫他们全都走了。 于是她转过身来,叹了口气说:“塔斯莱先生,你不讨厌和我一块儿出去走一趟吧?” 很显然,在第一句中, “她不必回头去瞧”是采用全知视角在叙述,其余的句子都是采用有限视角来叙述的。因为从第三句中“她转过身来”,我们可以判断出本段第一句中,拉姆齐夫人是背对着塔斯莱,是用她的视角来观察塔斯莱,因此拉姆齐3夫人仅仅知道塔斯莱手里在摆弄着什么东西(something),但具体是什么,她无法知道。第一句如果是采用全知视角来描叙,读者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塔斯莱究竟在摆弄何物,不会使用 something 一词。可以看出,

6、本段中只要能用小说中人物视角来描叙的部分,伍尔夫都采用了人物的有限视角来叙述,虽然第一句中采用拉姆齐夫人来观察塔斯莱,并不是很方便,但伍尔夫还是坚持这样做了,因为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将叙述视角局限于人物的感知范畴之内,读者直接通过作品人物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世界。从而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借助人物的主观意识与感觉去感受,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清晰地把握人物心理上的变化。 二、视角转换(Shifting Points of View)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采用的另一个主要的叙事技巧是将叙述视角频繁转换,形成多视角叙述。在小说中,叙述视角不断地变换,不同的角度互相补充,扩大了叙事范围,取得一种全面

7、的效果。 伍尔夫采用多视角叙事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无论是传统小说的作者还是现代小说的作者都注重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传统小说家阿诺德贝内特(Arnold Bennett)宣称“好的小说的基础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伍尔夫也说:“我相信所有的小说都会与人物形象刻画有关。 ”但是,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所采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与传统作家所采用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通常是外在式的。作者着重刻画人物的外貌,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以及叙述者的评论树立起来的。而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通过描叙人物自己的意识活动以及该人物在他人

8、意识中的反映,逐步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4例如,拉姆齐夫人的形象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显现的。 首先是儿子詹姆斯的眼光, “詹姆斯觉得她在各方面都比他(拉姆齐先生)强一万倍”;接着是塔斯莱的视角, “拉姆齐夫人独具慧眼”, “她是他生平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物”;在丈夫的眼中, “她姿容绝世”;只有在女画家莉丽的视角中,才能看到拉姆齐夫人的缺点, “她看上去多么苍老、多么疲乏,而且多么淡漠疏远。 ” 第二,叙述视角的频繁转换,既强调了直接的目睹性和感知性,又扩大了叙事范围,从而使整部作品的叙事更加自由与舒展。小说中常常多位人物的意识交错出现,在视角的转换中,不同人物的意识与感受叠加整合,以凸现绵

9、绵不绝的意识流。 “他喜欢她,他倾慕她,他还记得那个在下水道里干活的工人如何抬起头来盯着她瞧;但是,他觉得有必要坚持他自己的意见。 ” 尽管他的眼睛长得不错,莉丽布里斯库想到,但是,瞧瞧他的鼻子,再看看他的手。 上面的例子中,前一段是塔斯莱的视角,后一段是莉丽的视角。在没有外面场景介入的情况下,塔斯莱的心理活动直接让位于莉丽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人物在同一时刻的不同意识活动,显现出全景的效果。 有时甚至在同一段落中,视角也不断转换: “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 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 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 她

10、是位了不起的女人。 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重新恢复了。” 本段落中,第一句是拉姆齐夫人的视角,她在观察班克斯先生,期待着他对食5物做出评价。第二句换成班克斯先生的视角,表现了他对食物的评价。第三句是班克斯先生对拉姆齐夫人的发问。第四句是以自由间接话语的形式来展现班克斯先生的意识。第五句又一次转换,回到拉姆齐夫人的视角,揭示了拉姆齐夫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小说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伍尔夫将叙述视角不断转换,把各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描摹的淋漓尽致。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奥尔巴赫所说:“伍尔夫的写作技巧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意识的表现,而是很多人的意识的表现,并且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

11、人的意识不断地转换着。 ” 视角频繁的转换使读者初读时也许会感觉迷惑,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伍尔夫在转换视角时,往往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大量使用括号和重复使用词句以提示读者视角的转变。如: 他们俩都在村子里借宿,一块儿走进走出,晚上在门口的蹭鞋垫上分手之际,他们曾经对那些汤,那些孩子,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作过小小的评论,这使他们建立起一种互相谅解的关系。因此,当他现在带着他那种评判的神态站在她身旁(他年龄大得可以做她的父亲,是一位植物学家,一个鳏夫,身上总是带着肥皂味儿,小心谨慎,十分干净),她只是站在那儿不动。他也站着那儿,她的皮鞋好极了,他发觉。那鞋可以让足趾自然地舒展

12、。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莉丽和班克斯的视角在不经意间转换。括号中的文字是莉丽的视角,是她对班克斯的看法,而“她的皮鞋好极了”是通过班克斯的视角,对莉丽的观察。两位人物视角的转换是通过重复使用词句的方法完成的, “她只是站在那儿不动。他也站着那儿”(she just stood thereHejUst stood there)。 三、结语 6通过对到灯塔去叙述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伍尔夫在小说创作中没有简单地沿用前人的叙事手法,而是汲取精华,积极创新,发展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小说艺术。伍尔夫在小说中极大地降低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同时,叙述视角不断地变换,不同的角度互相补充,在视角频繁转换中,不同人物的意识与感受重新整合。独特叙事技巧的采用让到灯塔去这部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增色不少。正如批评家布莱克斯东说:“在阅读了灯塔之后去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