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6444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 以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和 2010 年广 州亚运会为例摘 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90 年北京亚运会和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 20年以来体育报道的发展特点,通过对两次亚运会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方式、报道体裁的比较,从中探析 20 年以来我国体育报道在报道模式、传播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及特点。关键词:人民日报;亚运会;报道理念;人文化传播从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到 2010 年广州亚运会,正好跨度整整 20 年。20 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跨越式变化,亚运会的办赛模式、体育报道的视角

2、和理念以及人们的思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影响力大,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在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对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和 2010 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传播视角和报道理念的变化也代表着中国 20 年来关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亚运报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以人为本”的传播意识,报道更具人情味。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传播,选择样本主要是人民日报于 1990 年北京亚运会期间(1990 年 9 月 22 日至 1990 年 10 月 8 日)共 16天的新闻报道和人民

3、日报2010 年关于广州亚运会的报道(2010 年 11 月 12 日2至 11 月 28 日)。通过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传播内容的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 20 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和主流体育价值观的变化。一、报道数量分析统计分析, 人民日报在 1990 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总共有 409 篇(图片除外),相关亚运会的报道还延续到 1990 年 10 月 11 日(亚运会于 10 月 8 日闭幕)。关于2010 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在 16 天里总共有 196 篇(图片除外)。 人民日报关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的数量都不少,但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在发稿数量上北京亚运会的新闻报道数量明显超过

4、广州亚运会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 1990 年的北京亚运会由于处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国民支持率和参与度上可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相比。20 年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 2010 年差得很远,中国人的日子过得还很艰难,从政府到国民盼望着借亚运塑造自信和自尊,使北京亚运会变成一个展示经济腾飞、凝聚国民精神、表现中国实力的政治、文化窗口。因此,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北京亚运会投入了更多报道精力和热情。20 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大大提升,盛极一时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也刚过去,国民对于亚运会的关注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退。此外,虽然两届亚运会人民日报都有两个专版进行报

5、道,但是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多了更多的图片报道,总共有 104 幅新闻图片报道,北京亚运会约有 40 幅照片,这除了印刷技术的关系,更主要的是 20 年后的传媒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力,传媒普遍进入了读图时代。二、报道版面分析3两届亚运会期间人民日报都特别开辟了两个版面作为“亚运特刊”对亚运会进行报道。表明对亚运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具体的版面设置和编排上却有着区别。1990 年北京亚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将二、三版设为“亚运专刊”,并且从 9月 22 日开幕到 10 月 8 日闭幕期间头版也专门留有版面空间对亚运会进行报道,开幕当天在头版配有社论。之后的头版每天都有两个专栏:一天的赛事总报道和金牌榜,从 9

6、 月 29 日始到亚运结束头版还增加了一个评论栏目:“亚运启示录”。 9 月 23 日报纸头版的新闻全都是关于亚运的报道,而且在头条发了开幕的消息,这天头版新闻的标题都用了红色字体。2010 年的广州亚运会于 11 月 12 日开幕,当天有 5、6、7、8、9 五个版面报道亚运,在四版也发了社论。11 月 13 日在报纸的右下角发了关于亚运会开幕的消息,当天也有 5、6 两个版面报道亚运。之后每天都把 9、10 版作为“亚运特刊”对亚运会进行报道,但并没有在头版设置专栏报道亚运,只在 11 月 19 日头版有一条通讯,一直到闭幕当天即 11 月 28 日有两条消息和一篇评论。此外广州亚运会媒体

7、也有一个奖牌榜的统计简表,但均放在 9 版,标题为“亚运奖牌榜”,而北京亚运会关于奖牌的统计表则都在头版,标题则是“金牌榜”。从以上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版面设置的差异可以看出,主流媒体都对两届亚运会进行了议程设置,但是对于北京亚运会议程的设置更为深入和成功。1990 年的北京亚运会媒体通过版面语言成功设置了亚运举国关注的议题,把亚运会视为当下中国的重要事件。当时国民对于亚运的空前热情和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报道关注是密不可分的。但其实媒体也在反映着整个社会的议题,当时的中国急需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来重新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对内也急需一个4积极热烈的事件消除风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北京亚运会正好

8、从体育的角度满足了这个政治诉求,主流媒体因此也在有意识地引导并迎合着人们的这种诉求。与之相比较 20 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人民日报已经对金牌榜及总数的报道有了适度的淡化,虽然也有奖牌榜,但并不是金牌榜也没有放在头版作报道。因为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体育大赛的金牌并不等同于国民意志和国家的强大。体育竞技只是大国崛起的一个环节1。三、报道体裁分析人民日报关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共涉及以下几种体裁:消息、评论(包括杂谈、时评、短评)、通讯(深度报道)、访谈和图片。以下是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各报道体裁的具体情况: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主要采用了消息这一体裁来报道两届亚运会。这主要是由影响传播效果的五个因素决定的。即传播

9、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技巧。在亚运会期间受众最为关注的就是体育赛事的报道,而消息在新闻的时新性上占有优势,因此人民日报作为传播的主体必须及时客观地将相关体育报道通过消息传播给受众,才能满足他们对于体育比赛的信息知晓权及认知的心理需求,从而维护报纸本身的权威和信誉。四、报道方式分析人民日报对亚运会的新闻报道实际上也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加工的过程,是对亚运的建构,那么人民日报又5是如何来建构两届亚运会的呢?关于传播内容的分析,框架理论是最常见的一种基础方法。关于文本框架结构的构成,藏国仁分为三个层面讨论:高层结构、中层结构和低层结构2。具体

10、组成如下:高层结构主旨,通过导言、标题、引句来实现;中层结构主要事件、历史、结果、评论来实现;低层结构语言,通过修辞、文法、比喻来实现。以下将主要通过框架的高层结构和中层结构来分析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一)高层结构分析首先,通过对人民日报报道两届亚运会开幕当天以及闭幕当天的社论标题考察后发现, 人民日报关于北京亚运会发表社论燃亚运圣火,展亚洲雄风,且发表在头版;广州亚运会开幕当天在第四版发表社论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从两篇社论标题的差异不难看出,我国主流以及国家对举办亚运会作用认识上的差异。1990 年北京亚运会的召开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当时主流声音期望通过亚运会把亚洲体育水平提高到一

11、个新的高度,为世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20 年后的广州亚运会关键词则是和谐,并且提出了“和谐、绿色、文明”的亚运理念,国家的主流声音期望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亚运这个大舞台,传达和平、和谐、友好、团结、共赢的中国理念。从而进一步增进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国际社会的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氛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民对广州亚运会的认识更加趋于多元化,不仅仅只是从体育竞技角度来认识亚运会,更多地把它作为一个平台,展示中国文明开放、和谐进步形象的平台。 其次,两届亚运会闭幕当天, 人民日报在头版均发了消息。北京亚运会的标题为:祝贺亚运健儿

12、为祖国争光,引题为:“中共6中央国务院致信中国体育代表团”。广州亚运会的标题则是:中国代表团在广州取得优异成绩国家体育总局致电祝贺。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新闻报道标题的差异显示出主流对亚运会的传播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北京亚运会的举办无疑是上升到国家形象角度的,所以体育健儿参加比赛是为国家争光,是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亚运会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多的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和脸面,为了振兴中华。与之相比较 20 年后的广州亚运会,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赢得了世界尊重,中国人再也不需要为一场体育比赛的胜利而欣喜若狂,体育逐渐剥离开原来附加的一些其他意义和重负,逐步还原为体育本来的真实面目3。

13、(二)中层结构分析人民日报对北京广州和亚运会的报道最多的主要包括常规的关于赛事赛程报道、运动员的报道、运动会开幕闭幕等方面,以此及时向受众介绍相关赛事赛果,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又有着区别。第一,北京亚运会上,占据人民日报亚运专版版面内容最多的是赛事和关于运动员的报道,主要报道当天夺冠的运动员以及当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捷报频传。因此,报道中不由地充满着豪情,报道气氛也较为严肃。如“体操全能五星红旗升五面”、 “叶冲仗剑气如虹”、 “摔跤场上宝玉夺魁,中华体育又有突破”等。而关于外国运动员以及没有夺冠的运动员的报道却鲜见于报端,同时还强化着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广州亚运会上少了

14、更多夺冠运动员的报道,也少了一些严肃和沉重,因此“从盼金牌到享受快乐”、 “服务亚运,精彩有我”、 “每个人都是主角亚运带来机遇,体育改变生活”。这些报道把重点放在体育给运动员、观众、组织者和7所有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上。 人民日报还在 2010 年 11 月 19 日头版发表健康亚运,健康广州的报道,明确倡导全民健康活动的生活方式,这体现了“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在几十年前揭示的体育本质上。第二,亚运会另外一项重要的报道就是关于金牌以及夺冠运动员的报道,在这方面人民日报对北京亚运会付诸了更多的报道热情,而对另外的参赛运动员包括亚洲其他国家的运动员的报道却较少,仅有的一些报道都是报道运动

15、员与金牌插肩而过的遗憾,如“失去平常心,气步枪金牌旁落”、 “无情的一指只差”等。此外,报道中都特别突出金牌以及重要性,如“金牌以外不算牌”。广州亚运会也有对金牌的报道,但是已经慢慢地淡化了金牌的重要性,如“把金牌看得淡些”、 “以金牌论价不可取”,明确指出体育比赛重要的是给大众带来快乐。此外,在对那些未得到金牌、奖牌的运动员有了更多的关注,如“掌声送给无牌强者”、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等。这些报道从人文的角度代表了主流关于体育以及金牌的态度:金牌获得者与最后一个跑到终点的马拉松运动员同样值得尊重,同样是成功的。这种对失败者的赞扬和尊重,其实就是倡导“重在参与”这一人文

16、体育运动的宗旨3。第三,亚运会是亚洲各国体育健儿的盛会,在对中国的运动员进行报道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他亚洲国家及地区运动员的报道。 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进行报道时都关注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报道。但是,北京亚运会与广州亚运会相比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报道的数量比较少,在报道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时也把焦点集中在那些获得奖牌特别是金牌的运动员身上。例如,报道南朝鲜击剑的南朝鲜:剑台新女杰,一支独秀,报道日本的东瀛8摘金第一人等。广州亚运会加强了对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体育弱国获得金牌和奖牌的报道,加强了亚洲各国运动员切磋技艺、团结友爱的兄弟般情意的报道,突出友好、友谊的主题。因此,亚运会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传达和平、和谐、友好、团结、共赢的中国理念的大舞台。通过这个舞台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国际社会的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