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6222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摘要:目前中国外宣翻译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把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目标语受众的思维习惯,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要克服上述问题,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应明确外宣翻译是交际性翻译,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原则。关键词:外宣翻译 交际性 以读者为中心 跨文化交际意识前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需要将中国大量的有关信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譹?訛外宣翻译肩负着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中

2、国走向世界的重任,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外宣翻译一直处于“传而不通”、 “通而不受”的困境中,这既是由于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国家掌握着传播优势,又是由于中国外宣翻译水平还亟待提高。约翰?比特(John Bitter)在传播学概论中将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读形象地比做翻译“噪音”,认为个人所处的环境、教育背景、收入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译者的刻意歪曲都是造成外宣翻译噪音的重要原因。2以上是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中国的对外交流尽一点绵薄之力。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2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将外宣翻译视作文学翻译,重语义翻译轻信息传播;

3、以译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目标语受众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策略: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外宣翻译中第一种常见问题是将外宣翻译等同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文学翻译,从而认为外宣翻译就是中文宣传材料的英文简单翻版。实质上外宣翻译属于交际翻译范畴,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应有翻译效果是外宣翻译的首要目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翻译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 ”3 为了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 (译者)可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处理、重组、增删、编辑或加工。4外宣翻译要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为了交际便利

4、对原文语言的加工和处理实质上是对翻译功能理论的具体实践。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的是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 ”5 外宣翻译要侧重原文内容的表达,需要时可对原文形式作适度调整,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语域或风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的控制还是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都要服务于翻译的交际性这一中心原则,单纯追求对原文一字不漏的对等翻译和追求翻译的高雅往往会造成受众心理与译者初衷的背道而驰。与文学翻译侧重对原语语境的生动再现不同,外宣翻译的读者更需要了解的是译者对客观

5、事件的真实报道,而不是阅读带有浓厚翻译腔的译作。外宣翻译中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并非是对翻译原则“信”的舍弃,离开了对原文内容准确把握的3翻译是对外宣翻译的曲解, “新闻味”是在“可理解性”的前提下需要兼顾的。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外宣翻译过程中第二个常出现的问题是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和接受习惯,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友人费里?格林曾对中国的外宣翻译提出批评,认为“中国的外宣翻译是失败的”。针对格林的批评,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外宣材料无论是宣传还是文风都值得注意。 ”6 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外宣工作的指导原则, “不能把对内宣传的一套内容和方法

6、照搬到对外宣传中 7”。 “十一五”规划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在外宣翻译中要注意“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的翻译要求。8 中国外宣翻译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以及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制约理解中国外宣材料的噪音。因此在外宣翻译中“把外国人当做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9 外宣翻译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时刻关注译语读者同本土读者的认知差异至关重要。以读者为中心是外宣翻译的另一重要原则。外宣翻译时借助关联理论可以降低受众理解的噪音。加特(Ernst-August Gui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指出:翻译不是原语和译语的

7、直接交流,而是一种“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翻译中的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因素。译者应该做到两点,第一,使译文“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时时以“寻求最佳关联”为翻译指南。第二,译文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10 原语和译语间成功构建的关联能降低译语读者理解外宣材料的噪音。 跨文化意识的欠缺。外宣翻译中常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国外受众的思维4模式知之甚少,不注意比较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别和特点,不能按照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翻译。针对中国外宣翻译中出现的这种问题,

8、中国译协秘书长黄友义先生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即:“外宣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11 为了实现“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他对翻译工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要熟知外国的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12 因此在外宣翻译中一定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将中国材料翻译给外国受众时自觉采用异化原则,而在将外国信息推介给中国读者时相应采取归化原则。劳伦斯?沃奴缇(Lawrence Venuti)在其专著译者的引申体一部翻译史中指出

9、, “当弱势文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时,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选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13 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从弱势文化到强势文化的过程是艰难的,而强势文化进入弱势文化则相对容易得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饺子”、 “功夫”、 “气功”在被推介到国外时,起初都是采用异化的翻译原则,相应地译为“Chinese dumpling”、 “martial art”和“shadow boxing”,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元素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上述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术语相应开始采用直译

10、的译法,如“jiaozi”、“kungfu”、 “qigong”。随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知晓度的日益提高,直译或者音译的手段在外宣翻译中逐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宣翻译可以忽视跨文化交际意识,操之过急只会最终影响到交际效果。5结语综上所述,中国外宣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将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变成了以译者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了解外国受众的心理和思维习惯。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牢牢树立外宣翻译是交际翻译的原则;明确“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多站在目标语受众的立场上,根据受众的表达习惯、文体和风格的差异选词搭配、调整句序,尽可能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意

11、思;将跨文化交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始终;同时译者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翻译理论和方法,提高翻译的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心设计,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的做法。注 释:1 张立荣、孟祥春: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Bitter,John R.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New Jersy:Prentics Hall Inc.,1988,P11.3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

12、30 页。4 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 上海科技翻译,2001(1)。5 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0 页。6789 刘洪潮: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6第 10 页,第 12 页,第 13 页,第 123 页。10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London and NewYork:Blackwell,1991,P133134.1112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2004(6)。1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P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