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5774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 能摘 要: 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 共同愿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它处于主体地位,具有终极取向的 性质。现代人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 识等,并体现为现代的人格。大众媒体具有的“塑型”功能,使其在现代人格的倡导和塑造 上能够通过典型人物报道等方式对现代人的心态、情感、行为等人格结构发生重要影响。重 新审视媒体在人格和人物报道中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表现,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纠偏补正 、修整重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众媒体; 现代化; 现代人格 一、 对现代化与人的现代 化的

2、理论思考随着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完成,实现现代化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 望。但何谓现代化却一直是一个有广泛争议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塞缪尔亨廷顿于 1976 年对 现代化的解释如下:“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 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 需求”。他认为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 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1等内涵。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形成的经 典现代化理论把社会现代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概括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层化 ,经济领

3、域的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社会领域的城市化、2福利化、分化和整合、人口 流动、信息传播等,人的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等,文化领域的宗教世俗化、观 念理性化、经济主义、现代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2等。70 年代以后,随着发 达国家工业化的全部完成而出现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主要特点,则是知识化、分散化、网 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 理论界在对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发生争议的同时,对作为社会现代化主体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 见解: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在判定现代化水平时,除了宏观评价外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总量(规模)是否趋于稳

4、定以及人口的素质是否有很大的提高。 “每一位理论家都以不同的建构应用到人这个概念上”3。这就提出了人的 现代化问题。虽然“人的现代化”也会随社会变迁而有所变化,由物质而走向精神,由外在 而侧重内在,但其在现代化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和终极取向却是不变的。 那么,何谓“人的现代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英格尔 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大量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而形成的看法。他把“ 现代 人 ”概括为 12 条基本特征: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意见的成长、对信息的测 量、时间性、效能感、计划性、可依赖性或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 的正当基础、

5、教育与职业的志愿、了解并尊重别人的尊严的品质、了解生产及过程。 4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识。 同时, “人的现代化”不是一个独立的或孤立的存在,它是对现代人外部行为和内在精神普 遍特征的抽象和概括,依附于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具体体现为现代人格。人格是 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3卷将人格解释为:“个体内在的在行 为 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 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现代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既包括 有 内隐的心理特征成分,又必然要触及人类基本的

6、行为方式。 ”5它是具有个性 特征的相对 稳定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质。普汶在其权威性著作人格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代表个 人在对情境做反应时,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即人格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 他人的持久特性。 ”6现代人格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突 出表现为动 态的随社会发展而变迁的有别于传统的现代行为特征和思维品质,反映为现代社会成员在价 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结构方面的特性,根据“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可 以概括为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涵 盖内在心态、情感和外部行为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或特征。 二、 现代

7、人格的倡导与媒体的“塑型”作用 现代人格是相对于传统人格而言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是国 民性问题。在我国儒教文化根深蒂固的濡染中,国民性格被赋予了许多既相统一又相互矛盾 的内容。传统人格有勤劳、善良、温和、宽容、自强、刚健等积极因素,但同时又表现出克 己、忍让、顺从的“奴性”,中庸、圆滑、保守、明哲保身的“智性”,易于满足现状的惰 性,强调修身养性、谦恭内省、含蓄内敛而不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内向型性格和不重 视沟通交流、 “老死不相往来”的自闭型性格等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传统文化积淀 的深厚影响和西方文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冲击,共同构筑了中国人富有民族特色的人

8、格特征 。 4社会学者沙莲香把中国人的性格归结为 14 种人格典型,集中概括为 3 点:中庸、忠恕、务 实。这些人格特征既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也有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的现代人格相 冲突的一面。有社会学者认为,传统的中国人有六大病态社会心理:物欲化倾向,重物质, 轻精神;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冷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躁动化倾 向,情绪化和非理性;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意义、无所谓;浮夸虚假化倾向,经济功 利性取向。看法也许有过激与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一些病态心理在现实中确实 能见到, 并时常见之于媒体报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社 会从传

9、统转向现代、现代化建设远没有完成的转型期和发展期,反思传统人格,塑造具有独 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意识特征的现 代人格就成为一种必需。 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借助于一些平台来完成。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组织学习等传统的常规渠道之外,大众媒体以其方便、快捷、日益增大的覆盖率和影响广泛 而成为谁也不能忽视的公共平台和传播工具,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美 国 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媒介应如何根据个体不同阶 段的 人格状态及主要诉求来确定媒介策略、实施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对受众人格的积极塑造有

10、 深入的探讨。他非常强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或称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强调 ,在大众传播发达的今天,媒介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 7媒体的 社会责任既 包括根据个体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协助个体社会化;同时,也包括 具备、完善和发展现代人格意识的能力培育受众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哺媒介环境, 随着受众水平不断提高,必然要对媒介环境塑造的现代5人格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促 成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动力。 媒体具有的强大“塑型”作用在媒介功能的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学者 喻国明认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

11、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而这一信息获知的渠道依赖,势必要打上深刻的渠道烙印。众所周 知,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具体地说,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媒介的技术特征(口 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等)决定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例、信道特征与容量等; 而媒介的社会特征(媒介的立场、风格、内容结构与选择标准等)则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视野 和社会认知 (譬如,看到什么特别是看到的重点是什么,以及以什么方式、从哪种角 度看到等)。感知是思维和判断的基础。显然,大众媒介在形成 社会议题、社会舆论 乃至文化价值心态方面,无疑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8。江泽 民同志的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12、,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就是对媒体强大的塑型作用和社会整合能力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对新闻业的要求。媒体树立 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具有标杆、规范、参照的作用,有利于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格塑造,通过受 众的参与、评价乃至模仿,具有完成对现实社会改造和理想社会构建的终极目的可能性,譬 如建构和谐社会方面。在现代人格的塑造中,提供动力,提供“原型”,提供“塑造新人” 的平台,这一重任在媒介的功能特质和我国新闻业特殊属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就这样现实性 地落在了大众媒体身上。大众媒体将通过新闻报道主要是典型人物报道、社会生活报道 、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等手段来完成社会赋予它的这一责任。 三、 现代人格

13、观照下的媒体报道表现 6人格典型不同于人物典型,但通过人物典型报道来完成是它的重要途径。我国媒体历来有重 视人物报道,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来为社会公众设立“参照坐标”的传统。不仅各级各类媒体 设有固定的“人物”专栏,而且每个时代和不同地域、行业的媒体都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 象报道的经验,从焦裕禄、雷锋、时传祥、李月华、张海迪、赖宁、李素丽直到 “飞 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他们与时代同行;媒体不仅有成熟的人物通讯,而且延伸和扩 展到 各种新闻文体之中,像报告文学、新闻人物特写,电视、广播中的人物访谈等。人物报道作 为我国媒体的一个传统,已渗透到媒体报道的“血液”中去。近年来的人物报道,在内容和

14、形式上都有了一些改进,有了发展,即既突出典型,也注意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平凡人, 有 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走进媒体的视野;既有配合式报道,选取在重大新闻事件、体育、文艺 活动中有影响的人物作为报道对象,更主要的是媒体自主挖掘、选择的新人新事类报道,都 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对现代人格的培育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国人物报道或涉及人物的事件报道的痼疾 和通病: 1. 传统人物报道重“共性”,少“个性”的模式化倾向。集中表现为报道领域的狭窄, 人物形象的雷同,精神面貌的“高不可攀”,言行举止的“似曾相识”。这与现代人格倡导 的“个性”要求不符,不能反映丰富的现

15、代人格内涵,某些“假、大、空”的典型人物报道 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今天公众中对典型人物报道的怀疑心理。 2. 缺少人文关怀和凡人情感的“圣人道德”定位和过于明显、强烈的教化形式。如过度 宣传带病工作、无私奉献、舍身为公、大义灭亲等,而将事业与爱情、家庭等人的正常感情 对立起来的报道,因为缺乏对公平、公正、人情、人性等一些合理7内核的考虑,也使接受者 有一种道德负担,因而只能使普通大众对他们敬而远之,不具有可参与性、可模仿性,报道 的效能值得怀疑。 3. 报道选题的集中和窄化。行业典范、好干部、下岗再就业典型等媒体报道的重点,多 在职业道德层面,很少涉及家庭、社会公德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先进典型,而这个

16、领域在当今 社会恰是很需要关注的。现代人格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工作态度,更多地体现为积极的生活态 度。 4. 与政治过于紧密的配合,报道的泛政治化。表现为仅仅考虑配合政治宣传需要的阶段 性短期行为,过于强调外部时代环境的影响,强调服从,忽视对人的内心世界、既有人格成 长过程的观照,忽略人格塑造的长期效应,对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现代性”的 核心内涵的发掘有片面性,有强烈的功利目的,自主意识、效率观念、公平与开放创新等观 念相对缺失。 5. 近年来对体育人物、娱乐明星等特殊人群的报道虽拓宽了领域,但对大量充 斥珍贵渠道资源的个人偏好、情感纠纷等缺少积极社会意义的明星生活琐事的过多关注,带 来了人们对“现代”的曲解和误读。对非常态人格的认同和模仿像木子美、芙蓉姐姐一 类时尚明星人格,和扭曲的罪犯人格和遥远的“圣人”人格一样,都不具有平民情怀,很难 体现现代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全貌,反而容易形成人们对现代人格中开放、自主等观念的曲解 。 6. 视野开始关注民众,开始关注民主参与、公平竞争、乐观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