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5211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关键词: 人肉搜索 网络集群行为 行为成因 信息传播特点 道德表达摘要:“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被社会广泛关注源于 2006 年 4 月的“虐猫事件”,而同年同月发生的“铜须门事件”使它有了“网络暴力”之称,参与者被称为“网络暴民”。但网民并未因此而进行反思,反而于 2007 年之后发动了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人肉搜索”。何谓“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为何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分析“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点,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简要来说, “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这种网络集群行为成因包括心理、社会、媒介、技术

2、四个方面,同时, “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具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弥补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匮乏;二是传播众主体关系提升、信息反馈得到充分表达;三是大规模自发的人工参与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四是网络信息的把关弱化导致部分虚假信息的存在及漫延;五是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Human flesh search“: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group behaviorAbstract: The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of “Human flesh search“ started to attract wide

3、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in April 2006 due to the “cat-abusing case“. The “Bronze Door” case which happened in the same month made this group behavior known as “Internet violence“, and the participants being referred to as “Internet mob.“ However, some internet users did not reflect on this behav

4、ior, instead, “human flesh search” activities have been launched in a broader scale and with a bigger impact in and after 2007. What is “human flesh search“? Why “Human flesh search“ happens more and more oft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human flesh search“ and its characteristic

5、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riefly speaking, the “human flesh search“ is essentially an expression of moral opinions. The behavior has its psychological, social, media, technological roots. “Human flesh search“ has 5 characters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irstly, the need of personalized inf

6、ormation 2has been met to make up for the information scarcity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Secondly, the rise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and the full express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Thirdly, large-scale of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makes the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7、 Fourthly, the weakening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causes the existence and spread of some false information. Finally, the Internet interacts with traditional media, setting agenda for each other.Key words: “Human flesh search“,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causes of behavior, information diss

8、emination characters, moral expression.伴随着我国网民群体的逐渐壮大,诸多源发于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思想、生存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以信息共享为出发点,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为人类拓展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交往空间。在网络平台上,人人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并形成需求共鸣。本文所讨论的“人肉搜索”一词即来源于网络,是网络集群行为的典型代表。“人肉搜索”及其发展历程和传统的搜索相比, “人肉搜索”是作为基于网络互助与知识分享精神而诞生的一种新的信息搜索方式,是一个依托大规模人工参与而不再单纯依赖网络数据库的新型搜索类型,按照 Goog

9、le 公司的说法,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在网络社区通过求助、发问的方式请网友帮忙找一些资料、文章,或者找一首歌, “人肉搜索”的业务起源于此,这也是其最主要的应用。像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从本质上说都属于“人肉搜索”范畴。而狭义的“人肉搜索”,即通常我们提到的社会层面的寻找具体的人和线索的搜索,虽然这在“人肉搜索”的应用中仅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但引发的社会影响却最大。本文取其狭义概念。3我国“人肉搜索”的发端可追溯到 2001 年曝光微软公司的“陈自瑶事件”。2001年,

10、有网民在论坛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是自己的女朋友。结果,明眼人很快即查清此照片属于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且贴出了陈的大部分个人资料。陈自瑶事件也被公认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首次小试牛刀。由此,这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的方式开始真正向“人肉”上发展。这种搜索便是最具争议的对“人”的搜索,即无数的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地毯式搜索”,进而很快获得一个人的一切信息。自“人肉搜索”登场以来,已在我国的网络信息传播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传播的奇迹。假如说早期的“人肉搜索”内容以戏谑、娱乐为主的话,那么 2006年以后的“人肉搜索”题材则向更广阔的空间迈进。 “从虐猫事件开始, 人肉搜索的题材从

11、最初的戏谑、娱乐迅速转换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秩序维护和构建为主。 ”在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钱军打人事件、流氓外教事件、谭静事件、华南虎事件、死亡博客事件、张殊凡事件、天价头事件、香水门事件、女生王千源事件、对袭击金晶的分子搜索事件、512 汶川大地震期间的辽宁女骂人事件、深圳海事局局长事件及史上最牛房产局长等网络集群事件中, “人肉搜索”对事件的走向和最终演化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可以发现, “人肉搜索”被社会广泛关注源于 2006 年 4 月的“虐猫事件”,而同年同月发生的“铜须门事件”使它有了“网络暴力”之称,参与者被称为“网络暴民”。但网民并未因

12、此而进行反思,反而于 2007 年之后发动了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为何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分析“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点,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4考。“人肉搜索”的网络集群行为成因一、心理原因“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首先是由于“舆论领袖”的引导,形成“沉默的螺旋”。 “人肉搜索”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初期很难有巨大的爆发力和杀伤力,而且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状态。如何化分散为聚合,这就需要“舆论领袖”的力量。在网络群体事件中, “舆论领袖”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并乐于为网民提供详细内幕和细节及其结果的网民。有了舆论领袖,网络舆论就有了风向标,才有可

13、能形成舆论风暴,才能使网络舆论发挥巨大的作用,如虎照事件中打虎派的代表傅德志、郝劲松等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虎照进行分析,引领网民对虎照进行批判,从而对事件的最终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由于“人肉搜索”事件中,道德表达的事件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因此也可以换一种角度讲, “道德标杆”本身也可以成为“舆论领袖”,因为它本身就是过去多年来群体意志积累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态度。当“舆论领袖”的信息在网络上发出,就会像一个“导火索”被迅速引爆。其他的网民如同“选择性接触理论”所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及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勒庞认为, “群体事件中,人们有意

14、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会使集群心理朝某一方向发展,并将暗示的观点立即转变成行动的倾向”。或许参与“人肉搜索”事件的一些网民开始只是凑热闹,或者只是关注事件结果,但迈入群体中的“他”常常会受到“舆论领袖”所引领的群体气氛感染,无意识地将总体的意志当成了个人的理智所确立的真理,5彻底地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形成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因此,即使网络上的讨论是匿名状态,个人也可以感觉到人数众多的压力。 “这种压力是真正的威胁,许多人有被淹没的感觉”。在这种压力下,有理智的个人会意识到无法沟通而退出讨论,而意志不够坚定、不能够抵挡群体压力和暗示的网民就怀

15、疑自己而产生从众现象,形成“沉默的螺旋”。“人肉搜索”心理成因的第二个方面是人数众多导致个体责任意识的消失。对于处于群体中的网民而言, “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他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进一步说,单单是他变成一个有机群体的成员这个事实,就能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 ”“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抢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使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人数众多使网民逐步丧失个体责任意识。由于“人肉搜索”行动依

16、托于网民的大规模参与,因此势必以“人多力量大”为出发点。而“人肉搜索”行动极少失败,这不仅验证了人多势众的有效性,也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网民身处群体中而产生的力量感和责任分散心理,使他们更加漠视社会规范及个体责任。同时,由于公众的窥伺心理,对于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大家总想了解得更多,在网民丧失责任感的前提下,会出现大量不顾他人感受、超出道德底线对他人隐私、名誉侵犯,甚至威胁和人身攻击等过激行为,造成“误伤”。二、社会原因6网民的群体“人肉”行为,多是出于道德表达的本质。在那些引发网民强烈愤慨及关注的“人肉搜索”事件中,大都具有挑战传统或主流道德的成分。如“虐猫事件”挑战了人们的善良, “华南虎事件”挑战了社会的公信力, “3377 事件”的行为无疑与传统的家本位思想相冲突等等。大量网民为匡扶自己心中的正义和保护弱小,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人肉搜索”的滚滚洪流中去。因此, “人肉搜索”事件如果不具有道德意义,很难将众多背景各异的网民集中于对普通人个人生活事件的讨论下, “人肉搜索”必须也只能基于道德意义。网民群体意见的逻辑是,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