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18433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浅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情感真挚心像凄迷 李商隐诗歌风格 浅析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他不仅在唐代,就是在我国上下几千年的诗歌百花园中,都是一位十分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执著强烈,真切感人,朦胧迷离,哀艳凄婉,形象性强,诗味浓,是心灵的低吟,是命运的哀叹。千百年来,传唱不已,就是今天,人们还谱上曲子,进行歌唱。李商隐的诗歌,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市),从祖父一代起迁居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的家庭,从高祖一代起,都只做过县令、县尉和州郡佐僚一类的地方官吏,而且曾祖、祖父都死得早,李商隐九岁时,他父

2、亲李嗣又在浙西幕府中病故。他奉丧侍母由浙西返回郑州后,生活十分艰难。李商隐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贫困生活中度过的。寒微的处境,使他对社会生活较早地有所体察,也激励他奋发向上, “悬头苦学”,企图由科举进身,以“振兴家道”。当时,他是跟他一位堂叔父求学的,这位堂叔父长期隐居不仕,擅长古诗文和书法。在他的熏陶下,李商隐进步很快,青少年时期便在诗文方面显示出了才华:“十六能著才论、 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 但是,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已有空前强大和繁荣走向衰落。安史之乱之后,地方上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尾大不掉,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朝廷方面,宦官专权, “威慑朝廷,势倾海内”,他们凌驾于朝官之上,

3、甚至操纵着皇帝的废立生死;而朝官之间也党派纷争, “是非蜂起”,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长期争斗不息。这样的局面使得政治昏暗,国事日非,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日趋激烈,危机四伏。李商隐出身寒门,孤立无援,又生活在这样的时代,2企图仕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为幕僚,以后长期追随令狐楚。令狐楚是牛党的重要人物,宪宗时当过宰相。由于令狐楚和他的儿子令狐綯的奖誉,开成二年,李商隐登进士第。但同年冬,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失去了政治依托,不得不另谋出路。

4、 开成三年,李商隐来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担任幕僚。王茂元喜爱李商隐的才华,将小女儿嫁给了他。王茂元被视为李德裕一党,李商隐娶她的女儿为妻,被牛党看成转换门庭,投靠李党。令狐綯等牛党人士对期便十分的鄙薄和排斥。李商隐从此便在这朋党中挣扎过活。他除担任过太学博士和在秘书省担任过正字外,长期都是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依托他人而讨生活。这中间母亲去世,妻子病故,更在精神上给他以打击。因而精神生活长期低沉抑郁,他四十七岁那年便在寂寞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由于李商隐是这样的身世和经历,他的诗歌的主体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关注政治,二是感叹身世,抒发情怀,三是表达爱情,追求幸福。这三大类作品占了李

5、商隐诗歌的绝大部分,而每一类都包含有丰富的题材。同样由于上述原因,李商隐诗歌的总体基调是伤感的,缠绵、悲伤、哀叹,同时又是真诚的、执著的、强烈的;形象是哀艳的,华艳、朦胧、凄婉、因而还表现为含蓄、蕴藉、沉郁。而在艺术上,其突出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我们试析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的诗篇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锦瑟:绘有锦绣般花纹的瑟。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2)无端:没有来由,平白无故。五十弦:传说古瑟为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根弦,但在唐代仍有五十根弦的。柱:系弦的木

6、柱,可上下移动,来定声音的清浊高低。每弦各有一柱。华年:生命美好的岁月。这里有年华身世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锦瑟啊你为什么要有五十根琴弦呀,你的每一根弦每一枚柱,都让人回忆起平生往事。那么,李商隐看见锦瑟,听到锦瑟一弦一柱弹拨出的音乐,都回忆起了那些往事,并从而引发出了什么样的情思?下面颔联、腹联四句就是其具体描写。 (3)庄生:即庄子、庄周。晓梦:短暂的梦。 庄子。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这个故事是说,庄周做梦,自己是一只蝴蝶,翩翩而飞,而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梦醒了,则自己明明白白又是

7、庄周。当时庄周有些迷惑:那只蝴蝶是自己的梦中之物呢?还是自己是那只蝴蝶的梦中之物呢?这一句用庄周梦蝶、难辨物我来写瑟弦、往事的如梦如幻,迷离惝恍。 (4)望帝、杜鹃:古代传说,周代末年蜀国君主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春心:爱情之心。常喻为理想和抱负。 楚辞。招魂云:“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句写,瑟声似杜鹃的泣血哀鸣,而这托与杜鹃悲啼泣血的春心,则是作者满腔的伤时忧国之恨、壮志不遂之悲、身世沉沦之痛。 (5)沧海:青苍色的大海。月明珠有泪:古代认为海中蚌珠的圆缺和月亮的盈亏相应,又有海底鲛人泪能变珠的传说,还有称赞君子为沧海遗珠的说法,所以作者在这里将月明、珠、泪联系在了一起。

8、这句是用画面来描绘瑟声的意境。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夜色的大海,圆月高悬,被遗弃、被遗忘的明珠,犹如盈盈的泪珠。空旷寂寥,悲伤凄厉。这颗如泪的遗珠,就是作者自况。 (6)蓝田,山名,又名玉山,在4今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产玉地。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叔伦)云: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句是形容瑟声之空虚缥缈,如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即。以此来比喻自己一生的向往追求,理想抱负,都缥缈如烟,似有若无。 (7)此情,统指頜、腹两联所指的种种往事、心情、境界。可待:何待,岂待的意思。惘然:怅然若失的样子。是说上面所思的华年,那里还能够去追忆,就是当时都是如梦似幻,若

9、有还无。 据有关专家考证,这首是诗人的晚年之作,还有的人认为就是诗人去世那一年的作品。这一年诗人四十七岁,接近五十,所以才会见五十弦的瑟而心与之共鸣,而生发感慨。作者在这首诗中,在回顾华年往事时,没有采取通常的历叙平生的方式,而是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和悲剧心理幻化为一幅幅各自独立的含意朦胧的象征性图景,因此它既缺乏通常抒情方式所具有的明确性,又具有通常抒情方式所缺乏的丰富的暗示性,能够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些象征性途径之间在时间、空间、事件、感情等方面尽管没有固定的次序,但却都是诗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一再重复的主题和反复流露的心声。借助于工整的对仗、凄清的声韵、迷离的气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相

10、当典型地反映了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才人志士的悲剧命运和对自己悲剧命运感到迷惘的悲剧心理。 李商隐在创作的后期,也是其生命的后期,写下了不少未标题目的作品,后人称之为“无题”系列。这一系列,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特色,是其作品的精华,把他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就是他“无题”系列中的一篇。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燃烧时烛脂流溢如泪,称“蜡泪”,常用以象征别恨。 蓬山

11、:神化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念的女子居住的地方。青鸟:神化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仙鸟。 全篇写别恨相思,纯粹抒情,不涉叙事,而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转接自然,续续相生,环环相扣,无论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都更为精纯。 从上面两首诗作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像与物象的统一,借题摅抱,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的一种自觉要求。而且他所抒写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需要借物象来显示心像,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已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而,他常常更多地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比兴与象征融合起来。这种将比兴与象征融合起来的手法,愈到后来

12、他运用地愈加纯熟,甚至将叙述与象征也融为一体了。请看他晚年的怀人诗作忆匡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匡一:据前人考证,为与作者同时期的在我省王屋山修行的高僧。 (2)经年:多年;别:离开,分别。远公:东晋僧人慧远,相传他在庐山的东林寺修行传法,后世佛教净土宗尊其为初祖。这里借指匡一。 (3)帝城:指京城长安。钟晓:早晨或拂晓的钟声。西峰:东林寺在庐山的西麓,故称西峰。这里借指匡一所居的山寺。 (4)炉烟消尽:说明夜深和寺院的清寒。寒灯晦:是说灯烛微弱昏暗。(5)童子:是小和尚。 无事是说自己并没有大事要事,没有非要办的事情。这两个字说的是作者的状6

13、况、心境。政治上失意不得志,苦闷无聊,才会散淡,才会有世外之想,也才会想世外之人。这两个字十分重要。这首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忆人者,一个是被忆者,即一个是作者,一个是匡一。无事二字是全诗的基调、底色,也是作者、忆人者的基本形象。忆人者和被忆者的艺术关系下面再讲。 全诗是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大事要事、似乎有点毫无来由的与匡一上人分别了好多年,当京城拂晓的钟声悠远地传来,犹如听到了寺院的钟声,不禁使自己想念起了匡一法师。对僧人匡一的想念使作者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诗的下面两句便是:僧房里炉中的炭火明灭快要燃尽,一盏油灯微弱昏暗,这时小和尚可能听到师傅的脚步声,立刻推开门来,看到雪花纷飞

14、,门前一棵挺拔屹立老松树遒劲苍翠的枝叶上落满了白雪。 诗人忆匡一上人,想念其人,但并没有具体描绘其人,而只写了匡一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空山野寺,大雪纷飞,炉火将尽,孤灯暗淡。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忍耐得住能够进行修行应该是一位什么样的僧人是可想而知的。这是由写物而写人,是不写人而写人。这样写灵透,不将话说完,讲死,给读者的想象留有余地,可以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创造性,来与作者共同完成匡一这位僧人的形象。艺术作品的形象,其实是由作者和欣赏者来共同创造的,欣赏者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也就是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一个艺术形象在不同的欣赏者心中是不同的。我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懂得这个道理,在书法、绘画、诗歌、小说中

15、都有所运用。 但作者对匡一形象的塑造没有仅止于此。为了进一步引导读者对匡一上人形象的想象,他还特别描绘了一棵披满白雪的老松。这一笔实写的是老松,而虚写的则是匡一。这是用的象征的手法。是用一棵满披白雪的老松来让人想象匡一的形象、匡一的气质。 7为什么说作者是特别描绘这棵松树呢?因为在炉烟消尽寒灯晦的环境中,作者特意安排了一个童子,而且还让这个童子去开门,既然作者是在忆匡一、写匡一,读者一定内心里期待的是童子是在为师傅开门,开门后迎来的是匡一师傅。但开门之后看到的迎来的出人意料之外,却是这棵枝叶满是雪花的松树。这棵松树在全诗中非同寻常,作者的经意之笔,点睛之笔,浓墨重彩之笔。这棵松树在这里就象征着

16、、代表着匡一法师。 还要说的是,在炉烟消尽寒灯晦清冷寂静的环境中,写富有活力的童子,写童子开门,立刻使场景和画面活了起来,立刻有了动感,一静一动,使动静相互映发,各显其妙。最后童子对披满白雪的劲松,一老一少,也是对比,也更显出了少者更少老者更老,也相映成趣。 上面说过,作者这首诗写了两个形象,一个是在政治喧闹红尘十丈的帝京,却深感寂寞,闻听晓钟而心想西峰的诗人,一个是在空山寒寺中如同雪压枝叶而更加挺拔的老松的匡一。全诗着墨最多的是匡一的形象,作者通篇似乎是在写匡一,对诗人仅是顺便提及而已。相比较而言,对匡一是实写,对诗人是虚写,但如果认真分析,作者写匡一其实是在写自己、写诗人。写匡一其实是在写诗人的境况、心境,写诗人的不得志,写他不得已的一种向往、一种志向。 这样的诗,表面上是忆人,其实是抒情,抒发的是一种寻求寄托的情愫,一种出世的情怀。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地点环境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人物对比等。其次,就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而且运用得十分纯熟、十分老道。 由于现实政治和现实生活几乎剥夺了诗人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