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13151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代无锡人口考订录论文摘要:江苏省无锡市在古代虽只是常州府五邑之一,与靖江、江阴、宜兴、武进等县平起平坐,但曾为近代民族工业最发达城市之一。近年该市尤其重视文化软实力培育,吴文化、地方史研究局面颇为蓬勃,不少部门、学会刊物参与其中,但对古代无锡人口尚缺乏专题研究。本文拟补阙如,并作引玉之砖。古代无锡的人口统计数字,在宋代以前无记载。按明代弘治无锡县志的说法,当时的情况是“本县户口之数,自晋宋至唐,率统郡以计,不得其详”。而无锡自西汉建县(清代有人考证指出,无锡建县的历史应再向前推溯到秦始皇时期)以来,一直是县治,所以无锡从西汉至唐代千余年间的人口数字一直阙如,给古代无锡人口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2、另一方面,自宋代以降,无锡人口虽有了统计数字记载,但仔细推敲起来,有些人口数字记载相当有疑点。本文拟从相关史料出发,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西汉和唐代的无锡人口数量,探究有疑点的人口数字记载,进而勾勒出古代无锡人口演变的轨迹,并作初步分析,以裨无锡地方史研究扩大视野,有利于无锡人口文化研究的深化,最终有利于无锡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西汉无锡人口评估前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条目下记有无锡县,这恐怕是目前可看到的无锡第一次正式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出现在史籍中的记载。西汉时的会稽郡是跨地广袤的行政区域,包括今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大部和福建全省。全郡领有 26 个县、103万人口,平均每县约有 4 万居民。2

3、西汉时政治、经济重心均在北方,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聚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会稽郡远离京城长安,总体上还是偏僻落后、人烟稀少的地区,全郡约 25 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居民 4 人。但是,人口密度的分布并非是绝对均衡的,当时郡东南隅“欠发展”的福建“每平方公里竟不到一人”(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第 50 页)。这说明会稽郡有不少地方还是无人区。那么,当时无锡人口的情况怎样呢?排比史料与考古资料可以知道如下有关当时无锡的信息:1、当时无锡地近郡治所在的吴县(今苏州市),早在商末就由泰伯等作过开发建设,春秋吴国时发展尤快,拥有太湖、伯渎港等运河湖泊的舟楫之利;2、当时县城, “周二里十九

4、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高)一丈七尺,门皆有屋”(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是一座形制齐全、设备良好的城池;3、无锡汉墓出土有铁鼎、铁釜、铁刀、铁戟等铁制民生日用品和兵器。4、西汉时无锡人虞俊在京城作官,不愿与篡位的王莽同流合污,壮烈殉国,得到朝廷表彰(至东汉无锡人高彪学问好, “试经第一”,离京城赴外地作官,皇帝特地命众官相送,并为高彪作画像,挂在东观当时的皇家图书馆,以激励士人)。上述的这些情况说明,无锡在西汉时就已经是交通便利,社会、经济、文化都是较为发达的地方,且县治所在已颇具规模。3斯大林指出:“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必要成分,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5、便不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活。 ”无锡地近会稽郡政治中心,交通又便利,人口组成既有农业人口,也有工商各业等人口,其人口密度必然要大大超过平均值。因此,笔者认为至西汉哀、平时无锡应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县,全县的人口数可达五六万之多。唐代望县无锡人口扫描唐大历十二年(777 年),无锡升格成为望县。唐代把全国所有的县划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列为“赤”和“畿”的,是京城长安及洛阳、太原等重镇所治和周围的县,由地理位置而定。其余等级的县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通典职方志)为标准而划分。 “望”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县。此前关于上县,有个户口标准:“开元十八年(724 年)三月七日,以六千

6、户以上为上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唐会要卷七十二)。无锡的情况是先为“上”县,后为“望”县,因此其居民户数至少有六千,但实际上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因为唐代无锡是新兴的经济文化城市。由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在无锡城区中间穿过,周边太湖地区河网密布,无锡交通便利,商业相当繁荣,虽然这方面史料颇为缺少,但无锡唐代墓葬出土有湖北岳州窑的黄釉瓷执壶、湖南铜官窑的釉下彩瓷器和湘阴窑的青瓷高足盘、浙江越窑的茶瓯等著名瓷器,还有华美精致的漆器和铜镜等等,这些珍贵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无锡工商业活跃的面貌。与工商业活跃相对应,无锡文化活动当时也相当活跃。诗人皇甫冉任无锡县尉,对无锡山水情有

7、独钟,接着著名诗人无锡人李绅又作了宰相,另一宰相李德裕慕名指定无锡惠山泉水为专用饮用水,陆羽又把惠山泉水评为“天下第二泉”,无锡4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不少诗人如郎士元、刘长卿、张继、皮日休、陆龟蒙等都曾前来游览,留下许多讴歌无锡山水风光的诗篇,皮日休为惠山景物作诗时,还讽刺了李德裕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将无锡泉水运至京城享受的做法。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这说明唐代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唐代无锡在经济、文化方面比西汉时期有更大的发展,人口当然也大为增加。唐天宝年间(742755 年),无锡和晋陵、武进、江阴、宜兴五县同属晋陵郡,全郡“户十万二千六百三十一

8、,口六十九万六百七十三”(旧唐书地理三)。照此计算,晋陵郡无锡等五县平均每县户二万余、人口十三万多。这是开元、天宝年间唐代人口发展到顶峰时的数字。无锡于大历十二年(777 年)升为“望”县,距离天宝年间不过二三十年,其间虽有安史之乱,并开始藩镇的长期割据,但无锡一带并无大规模的长期战争,政局基本稳定,人民还是可以休养生息。因此,笔者推测,无锡升为“望”县时人口可达十三万以上,与西汉哀、平时相比,增长了一倍多,这可称为无锡人口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宋元无锡人口激增元末明初无名氏所撰四卷本无锡县志,曾被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著者们誉为“词简而事赅,亦地志之善本”。该无锡县志对宋代无锡人口情况有如下记载

9、:“案地志,无锡县户口之数,自晋宋至唐,率统郡以计,不得其详。旧称县之主客户共一万六千九百有一人,主户尝二倍于客。绍兴初无锡之户口,始以县计,可考实二万三千三百十四户、一十万五千六百二十一口;南渡后复加以三分之一,5为户三万四千三百十一,合口一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七;淳佑间诏计天下民数,无锡得三万七千九百二十六户、一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这是目前在无锡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无锡人口记载,弥足珍贵。在它之后,明清时期各种无锡县志论述宋代人口时,基本上都袭用它的说法,但在对宋淳佑间(12411252 年)人口数字记载上有不同,且差异巨大:不是照抄为“一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而是“二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后

10、者比前者多出整10 万。孰是孰非?为了弄清这个五六百年来一直无人注意的问题,笔者作了必要的考证如下:无名氏无锡县志的记载中,有一明显笔误:“旧称县之主客户共一万六千九百有一人”。这句末的“人”字应改为“户”字,方才正确通顺。那末,这“一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会不会也是笔误呢?考宋史,把居民户籍划分为主户和客户,是宋代的做法。无名氏无锡县志中所说:“旧称县之主客户共一万六千九百有一人(户),主户尝二倍于客”,应是北宋时无锡人口数。据中国人口史载,北宋时口户比为 4.1,即一户人家平均有 4.1人。以此推算,北宋时无锡人口近 7 万人。这个人口数量比唐代作为“望”县时减少不少。究其原因,是唐以后的

11、五代十国时期,无锡迭经战乱, “兵寇荐侵,官室民庐鞠为煨烬”(宋聂厚载:无锡县治记),造成人口下降,至宋代统一后才慢慢回升。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 年)在河南商丘登基即位,两年后因躲避金兵的进攻,南渡长江,最后于绍兴八年(1138 年)正式定都杭州,偏安一方。在这期间北方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统治,大批人口移居长江以南地区。无锡人口也因此从北宋时6的近 7 万人增至绍兴初的“一十万五千六百二十一口”,以后随着南宋政权的相对稳定,无锡人口又增至“一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七”。但是,到了淳佑间(12411252 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自宋端平元年(1234 年)金灭亡后,蒙古又发动侵略南宋的战争,持续

12、 40 余年,直到南宋灭亡。这场战争频繁又残酷,南宋一度苟安的局面完全破坏,人口也开始呈下降趋势。据统计, “绍兴三十年(1160 年)全国人口为 4545 万,淳佑十二年(1252 年)则降为 4172 万”(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表 51、52,第 278279 页)。无锡的情况怎样?当时无锡地处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的前线,时时受到战争的威胁,人口只会是减少,不会是增加。所以,明清时期各种无锡县志所载宋淳佑间(12411252 年)人口为“二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是错误的。另外从口户比看,宋淳佑间(12411252 年)无锡人口也不可能那么多,这所谓的“二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的记载,也是错

13、误的。宋代赋役实行“推排物力,以定户等”的办法,即按照资产和劳力的多少划分户的等级,再按户的等级确定租税和力役。所以,当时纳税人常常为减轻负担,逃避徭役,采取种种方法降低户的等级。由于这个原因,宋代析产分居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户数多而每户人口少的现象。据中国人口史研究,北宋时口户比为 4.1,南宋时则为 4。再按无名氏无锡县志中记载的人口数和户数计算当时无锡的口户比,得出如下数据:绍兴初无锡口户比为 4.3,大批北方人口南渡后降至 3.9,淳佑间又降至 3.44,呈渐降曲线,与南宋政局变化基本一致,与当时全国的口户比亦较接近。7然而,若按明清时期各种无锡县志所载的“二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计算,则

14、宋淳佑间无锡口户比高达 6.21,高出当时全国口户比将近 1 倍,比元、明时期的口户比还大,显然与当时无锡战争紧张状态下人口呈下降趋势的情况相矛盾。上述几点分析表明,宋淳佑间无锡人口记为“二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是明清时期各种无锡县志编纂者们“想当然式”的错误窜改或以讹传讹的结果;而无名氏无锡县志记载的“一十三万五百六十八口”,不是笔误,而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记载。它与其他几个数据一道,记录了南宋初人口南下浪潮中无锡人口剧增以及南宋后期无锡人口增长的停滞态势,大致描绘出南宋无锡人口演变的曲线。自无名氏无锡县志以后,各种无锡县志关于元代无锡人口的记载是一致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 “户

15、七万二百四十二,口三十四万八千五百十二”(清乾隆无锡县志卷七),是宋代淳佑间人口的 2.6 倍。关于元代南方人口激增问题,不少相关著作,如中国人口史等,都解释为南宋末人们为躲避元军的野蛮烧杀掳掠而大批逃亡江南的结果。但如果用这种观点解说为什么无锡至元二十七年人口激增至 34 万多的创纪录水平,是解说不通的。因为:1、南下逃亡的人们为安全感驱使,是不大可能到当时地处抵抗元军前线的无锡居住的,只会涌向比较安全的二线地区,如浙江、福建、江西。事实上,上述二线地区在元代的人口数量,确实大大增加了。 “江西人口即由南宋的一千零四十一万上升到一千四百四十一万,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地方。弹丸之地的浙江竟也由六

16、百八十五万上升到一千一百六十一万,夺得了人口亚军”(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第 334 页)。2、元军攻占无锡后,因受到无锡军民的英勇抵抗而大8肆屠城,无锡人口“十去其四,既又大耗于疫,存者仅十分之五”(无名氏无锡县志卷一)。元初无锡人口既受元军的屠杀,又受瘟疫的袭击,只剩下二分之一,减少得惊人。所以,笔者认为元代无锡人口激增,与南宋末避乱人们的定居无关,而是在元代大一统后,各地人们竞相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结果。无锡土地膏腴、水利发达、商业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大量人口。无名氏无锡县志说,元代无锡人口“其数盖已三倍于古,常所统县五,户口之数皆有不逮矣”,是非常精当的论述。元代无锡已经成为常州路(府)五县中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县,开始从众多同级别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在史籍中开始享有“常郡壮县”、 “东南巨邑”美誉。现在无锡不少地方史研究者在回顾无锡经济发展历史时常常会提到“明清时期”的辉煌,其实从人口方面分析,这种“辉煌”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