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010863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小阅读的高考考点、干扰项的设置和三遍阅读法。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的考查内容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 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考查前四个考点。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题的常见干扰项是: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 已然、未然有意混淆;以偏概全;不合因果,如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断章取义;张冠李戴;文题矛盾;改变判断的性质,如故意拔高、 相对绝对混淆等。 解答高考现代文小阅读题,通常采

2、用三遍阅读法,即第一遍:阅读全文,把握思路,领 会主旨,勾画关键句;第二遍:结合题干,重点阅读,勾画相关信息;第三遍:对照 题干和原文,辨明干扰项,找出选题依据。“现代文小阅读”是指在第卷中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的现代文阅读,共 12 分。从选材上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类。 考试说明对客观性阅读的相关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4、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有人对近三年的答卷情况进行过统计,四个选择题全做对的不到 30%,做对三个的约 48%。无论是各届学生的反应,还是高三教师的反应,大家一致认为这 12 分是不容易

3、得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选文本身过于专业化、语言晦涩难懂、命题角度刁钻等。 但纵观近年的高考小阅读,仔细分析也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文章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答错题常常是因为我们在文章内容方面过于计较,而忽略了语文知识,逻辑规律,而语文命题恰恰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

4、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明了阅读考查的实质。 高考所考查的阅读属信息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以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一种阅读方式。确认,是对某一语言单位的确切认知,包括字、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整合,是对语言单位关系之间的把握。 三、落实四个步骤。 1、标明段落序号。标出序号看似小事,实则大有必要。在我们的平时训练中,有的文段可达八九段、十余段,标出文段序号不仅有利于节省时间,更有利于我们快速把握行文思路,特别是有利于快速找到选项的

5、设置区域。 2、聚精会神地通读全文。首先,要读懂。读懂是解题的前提,这里面包括读懂每段的意思,读懂全文的意思,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明了作者的写作倾向,能看懂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等。其次,要读细。高考是要选拔人才的,命题者常常选择那些细小而有价值的地方命题。比如文段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照应与过渡,概念的内涵,还有关联词、副词(特别是表时态、推断、否定、转折关系的副词) 、表示内容相反的词语(如“成反比”“截然相反”“不同于”) 、修辞手法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做到:第一、边读边概括每段的主旨;第二、边读边划出重点的字、词、句。 3、审好题干。审准是做对的前提。首先是审准修饰语,03 年全国十

6、卷第 8 题的题干为“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审题的关键就在“最”字上;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要我们选出“正确”的选项,有的是要我们选出“不正确”的选项,所以,一定要看准“准确”、 “正确”、 “完整”, “不准确”、 “不正确”、 “不完整”等字眼;第三,要审准提干的“潜台词”,如 03 年全国十卷第 9 题,题干为“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解好这道题首先要找到人类的那些活动给生态环境的带来了灾难的信息点,然后就能明确这个题干所问的本质,即找出生态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的项。 4、确定答题区域,将选项与原文的相关语

7、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确定答题区域非常关键,有的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的,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的。 四、要懂一点逻辑常识。 人类只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形式逻辑思维;一种是辩证逻辑思维。考题无论怎样设计,都只能用逻辑的方法来解决,而且主要是形式逻辑的方法,因而了解一点形式逻辑的常识很有必要。常见的逻辑知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以及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

8、容,概念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语词。02 年全国试卷第 7 题考的是“沙尘暴”的概念,03 年考的是“温室效应”的概念。 判断: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 判断的形成和表达都离不开语句,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语言表达形式,而判断则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般说来,每一个陈述句就是一个判断。 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过程。例如 、地球上有空气、有水、有生命, 火星上也有空气、有水, 所以,火星上也可能有生命。 、有机体是具有感应性的, 蛋白质不是具有感应性的, 所以,蛋白质不

9、是有机体。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可以买一幢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 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 没有, 所以,我没有办法飞。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概念的外延:一个概念所指的对象的范围。例如, “商品”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它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所有的商品。 概念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存在五种关系: 、 同一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 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两者都指同一城市,它们之间是同一关系。 、属种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

10、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 如“圆珠笔”和“笔”,圆珠笔包含在笔之中,是笔的一个组成部分, “圆珠笔”和“笔”是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有些中学生不是共青团员;同样有些共青团员是中学生,有些共青团员不是中学生,因此“共青团员”和“中学生”之间是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如“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两者的外延

11、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属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国家”,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如“好”与“坏”它们之间就是反对关系。 另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还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越大。 “新书”比“书”多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样“书”比“新书”少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多。 对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达到缩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

12、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达到扩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 五、掌握几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本文所说的解题方法主要是指答题者要了解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常常用以下几种逻辑方法: (一)偷换概念(包括混淆概念、答非所问、转移话题) 偷换概念就是故意改变概念的内涵,用错误的或改变了的概念代替原来的概念,使原来概念的本质发生改变。例如,2002 年全国十卷第 7 题,B 答案解释的是发生沙尘暴的位置和沙尘暴的作用;C答案解释的是沙尘暴发生的地点;D 答案解释的是组成沙尘暴的物质。三个答案都

13、没有触及沙尘暴这一概念的本质,而是故意改变了概念的内涵。2002 年全国试卷第 9 题,A 答案并非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而是沙尘暴爆发的过程和情态,答非所问。 (二)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指的对象的范围。命题者故意将概念所指的对象扩大或缩小,例如 99 年全国十卷第 17 题,B 项的设计故意超出“调节性”这一范围,而说成“在更宽的范围里”,扩大了外延。 (三)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简言之就是以部分代整体。例如 02 年全国试卷第 8 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答案选“B”。阅读第二段可知,沙尘暴既能在生态平衡中起到肥

14、沃土壤、减缓酸雨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可起到破坏生态、减少雨量的负面作用,而 B 项只说出了积极方面的作用。 (四)曲解原意 例如,02 年全国试卷第 10 题 A 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原文相应的信息点为:“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 ”由一个“但”子可推知沙尘暴并未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故意将原意说错。 (五)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就是故意把甲说成乙,把甲的事说成乙的事,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例如,01 年全国试卷 B 项“二句中赤免指良

15、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 紫燕跃武二句”,原文说“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 ”很显然,这里的“二句”应指梁朝简文帝的两句诗“紫燕跃武,赤免越空”,不指南朝沈约 “紫燕光陆离”的这句诗,“赤兔指良马”中的“赤兔”二字就是来自“赤免越空”,命题人在这里故意张冠李戴。 (六)无中生有 例如,02 年全国十卷第 10 题 B 项“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这句话的原文信息点是:“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 ”可见, “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属无中生有。 (七

16、)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将原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句子故意说成因果关系。例如,2000 年全国十卷第 20 题 C 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原文中相应的信息点为:“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由此可知,题干的两个分句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八)因果倒置 例如,99 年全国十卷第 18 题 B 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此项的原文的信息点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就是说“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是“引起心脏收缩”的原因;“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是“心脏又开始舒张”的原因。命题者故意将原因和结果弄颠倒。 (九)已然、未然、将然的故意混淆 例如, 2000 年全国十卷第 20 题 D 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读文之后便可知“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只是处在试验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