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001367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1 / 15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 ,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 ,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

2、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 ,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 ,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 ,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

3、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 、 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 ,其理由之一是“在其 64 条卦辞、384 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 ,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 、 -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 ,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 ,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

4、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3 / 15字。 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其注云:“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 ” 周易一书虽然没有明确出现“阴阳”二字,但实质上已包含这一义理思想,也就是说虽无其“名” ,已有其“实” ,就像中国古代哲学没有辩证法之“名” ,但实际上也含有辩证法思想一样。金景芳先生在周易讲座中认为:“讲易经把着眼点放在历史故事或者用文字考证的办法讲易经都是要不得的” ,金先生在该书序中指出:“古往今来说周易之书,总有二蔽,一蔽于单纯地视周易为卜筮之书,而不承认周易含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二蔽于只斤斤于一词一句的诠解,而无视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 “

5、最初它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卜筮,然而经过发展以后,由于发生质变,于是有了哲学内容” ,在此,我认为“卜筮”作为一种“占卜”形式本身就具有哲学功能。 “占卜”者即预测吉凶也,而哲学功能之一就是预测。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哲学是时代的触须,哲学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看问题,去预测未来。 ”不仅如此, 周易由“阳爻一”与“阴爻-”首先推演出乾坤两卦,而阳爻、阴爻本身就是对“天”与“地”的抽象概括,这种抽象概括也是哲学功能之一。那么周易一书包含哪些系统哲学思想呢?周易的核心哲学思想存在一种“象数逻辑”。何谓“象数逻辑”?它是指用阴阳数字建构(推演)宇宙万物的象征结构,探讨蕴含在天、地、人三材中的义理的一种符号

6、逻辑,它包括三方面内容:1、该逻辑首先包含一个 2n 数列(n=0、1、2、3、4、5、6),即20、21、22、23、24、25、26 相对应的数为“1、2、4、8、16、32、64” , 周易讲“分而为二以象两” ,即从“一”分为“-” ,前者属阳,象征天,后者属阴,象征地。 坤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即天具有生生不息、地具有厚德载物的功能,万物是天地阴阳孕育而成。这个数列概括出“易有太极,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的生成过程。2、该逻辑还包含一个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系统。郭忠和先生易数排列组合的探讨(北师大版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辑)一

7、文认为周易包含一种逻辑推演系统。郭先生概括黎凯旋先生的易述,将八卦作一菱形排列,用 A 代表阳(一),用 B 代-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5 / 15表阴(-),得出一条近代数学二项式公式,即A3+3A2B+3AB2+B3=(A+B)3,当(A+B)6 时,正好符合 64 卦的推演过程,由此推论一条数学公理,与近代数学史的巴卡斯猜想公理不谋而合。3、象是指数、爻、卦的象征意义,即象征天、地、人三材。要之,象数逻辑以探讨天、地、人三材的意义为归旨。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也包括没有数学),也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逻辑推理,尤其说中国哲学没有象黑格尔小逻辑那种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殊不知,讲这种话的

8、人是在妄自菲薄呢?还是在数典忘祖呢?至于周易辩证唯物思想,诸如变易与不易、简易,对立统一等思想,象数逻辑已统摄,不再展开。中国哲学精神之二:体悟思维“体”即体验, “悟”指感悟,前者如陈寅恪所说的“同情之了解” 。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第一讲中强调:“了解一个东西一定要相应,假若你了解科学,那么你对科学本性有相应的体会,假若你要了解哲学,那么你要对哲学本性有相应的体会,不相应就是外行,一说话就会错。 ”例如复旦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导论将中国哲学的特质界定为“实践哲学” ,我认为这是用西方哲学的形态、概念来套用中国哲学,这表明编者对中国哲学特质缺乏应有的体会。我同意海外新儒家将中国

9、哲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之学” 。后者正如陆懋德所著周秦哲学史所言:“吾国哲学略于方法组织,近人都以此为病,不知吾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此” 。盖哲学之微言大义,非从悟入手不可。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在分析中国哲学的特征时也强调:“中国哲学重了悟,不重论证” , “体验久,忽有所悟,以前许多疑难涣然消释,日常经常得到贯通,即有所得。”中国哲学“体悟思维”是由中国汉字象形特征决定的,中国汉字用形象来表意的传统也可以追溯到周易 。 系辞讲:“圣人立象以尽意” 。 “象”有数象、爻象、卦象之别,但均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象征意思。就“易”本身而言, “日月为之易” ,这是汉字会意造字法,也就是说“易”是用来说明日

10、、月等自然现象变化的。 “体悟思维”要求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甚至泥古不化,要用心静想观照,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联类贯通,以期思维的升华与质变。这一过程正如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所拈示:“朱子语类卷十八论致知节目云:逐节思索,自然有觉。如谚所谓:冷灰星豆爆。 尼采自道其烟士披里-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7 / 15纯之体验云:心所思索,忽如电光霍闪,登时照彻,无复遁形,不可游移。 ” ,火候一到,就会出现创造性灵感火花,悟得义理所在,而“得意”则可“忘象” 。金景芳先生认为,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即可解释为春夏秋冬,又可解释为仁义理智、东西南北等。这就是说,不要把它看死,这就像说卦 ,论乾为君,

11、又说乾为父,又说乾为马一样。再如对“五行说”的理解,也可联类。占星家将其看成“五星” ,兵家将其看成“五方” ,阴阳家则将其看成“五德”循环,董仲舒则看成“仁义理智信”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一册论周易正义第二则中论到:“易有象,取譬明理也, 所以喻道,而非道也 。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即明,也不恋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见月勿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 ,钱钟书先生进一步论证:“不能得意忘言,则将以词害意,以权为实,假喻也认作真质,斯亦学道致知之常弊,古之哲人有鉴于词足以害意,或乃以言破言,即文字消除文字之执,每下一语,反其语破之”

12、。在此,钱先生指出不能得意忘言,反被文字所障,即“以词害意” ,所以后世禅宗强调“渐悟与顿悟” ,甚至“不立文字,直指心性,明心见佛” ,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心是自由的,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 ,而文字是琐碎的,有局限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金景芳先生在周易与老子 一文中运用比较方法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的修养方法在于“冥悟” ,他引证老子曰:“故常不欲,以见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 庄子说理,善于运用寓言、卮言,甚至神话,也是“立象尽意” 。孔子教育学生,用启发式循循诱导,孟子用比喻争辩,更

13、是具有雄辩色彩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体悟思维”由周易奠基,老庄承其绪,孔孟等增其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中国 哲学精神之三:侧于反思老子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也” 。而“反”的观念最早源于周易 ,只是老子正式确立了反向思维。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运用“反”的观念,揭示宇宙运行的循环性、周期性,并用之于对 社会现实的批判。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王弼注第十三则认为:“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训之同-范文最新推荐范文最新推荐-9 / 15时合训,足与奥伏赫变齐功比美,当使黑格尔自惭于吾汉语无知而失言者也。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之

14、反,回反也” 。钱先生认为:“老子之反 ,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与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 ,理无二致” 。老子在认识论上提出“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及“静观”与“玄览”等主张,在社会生活中主张为政之道在于“无为而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柔弱胜刚强” 、 “守弱贵雌”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弱者,道之用也” 。纵观中国哲学史,反思批判功能贯穿始终。这种哲学功能使人们突破常规思维,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事物 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从而提高认识内容的丰富性。庄子哲学继承发展老子的“道观” ,他用相对主义作认识论基础,认为诸子百家“彼也是非,此也是非” ,他们之间是无法辩明的。所以他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英语学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