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笔记-前六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87928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笔记-前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哲笔记-前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哲笔记-前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哲笔记-前六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哲笔记-前六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笔记-前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笔记-前六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经法 101 46 号 第 1 页绪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思维科学)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联系:、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 体系或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形式)、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形式。 区别:哲学是自觉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是零散的哲学只为少数人拥有; 世界观人人都有 判别说明:哲学就是世界观。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哲

2、学是世界观,它是系统化;但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两者有区别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普遍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共性与个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联系:哲学基于具体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又高于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共性:都是实践的总结;都研究规律) 区别: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具体科学是对世界的某个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研究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其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对其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

3、【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的唯物 (历史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主观和客观】 。只能在哲学意义上使用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斗争(后一个从属于前一个)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一)产生原因 1、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变,阶级矛盾激化;工人阶级运动的兴起和阶级斗争的需要科学 理论指导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 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自然科学条件: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

4、论) 3、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批 判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弃其唯心主义;批判吸收了费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弃其形 而上学。 (二)马哲的本质特征: 1、实践性,这是马哲区别以往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它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发展,是随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科学性,它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革命性和阶级性,它是无级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 (三)何为马哲?为何马哲是科学的?为何马哲的产生是伟大变革?内容: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5、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的历史观的统一 有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处理和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 问题 社会作用: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为其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思想理论武器 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和唯心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他们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所作的区分。唯物认为,唯 心认为两者只有在哲学意义上使用才有意义 第三节 学习马哲的意义和方法 (一) 意义 1、 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意见 2、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6、观。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发展 3、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经法 101 46 号 第 2 页4、 把握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二) 方法 1、 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注:1、实践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彻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 3、马哲的精神实质是,它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4、实事求是马哲的灵魂,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哲的根本原则,第一章 世界本质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1、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7、客观实在性。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 】即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的根源性)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的客观实在(意识的派生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观点:泰勒斯的“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此原子是微小的颗粒) ;古代中国的“气元说” 、 “五行说” 评价:坚持了唯物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一些直观的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的形态;缺乏 科学依据 近代形而上学的 观点:把物质看作是原子,认为原

8、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评价: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但其局限性在于:机械 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 观点:恩格斯指出: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列宁: 2、 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应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确定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3、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客观实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时 空之中,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具有根源性,意识

9、是由物质派生的 二、运动 1、运动的定义:是指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2、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3、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不变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静止的含义:它是运动一种特殊状态。一、事物未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 切变化和过程,单纯的位置

10、变动起直到思维。 ” 】 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是指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在时空中发生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判断说明: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这一观点是错的。它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是,静止是它们是既有 区别又统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 是三维性 2、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3、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时空特性会因物质形态、

11、速度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经法 101 46 号 第 3 页第二章、意识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三个环节: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更是社 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和语言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 二、意识主观性表现:1、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2、个体意识间的差异性 3、意识的创造性 如何理解意识的客观性 答:1、就意识的起源讲, 2、就其本质讲 3、意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4、个体意识间的差

12、别产生 的根源却是客观的 5、意识创造性归根到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应 三、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 (1)人脑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客观物质世界是意识产生的唯一源泉。或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四、意识的结构 1、从的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2、从的自觉程度看,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3、从的发展角度看,分为传 统、现实和未来 4、从活动的指向性看,分为对象和自我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一定调节作用。 六、意识

13、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思维的模拟。两者区别:电脑不是人脑人没有社会性人没有能动的创造性。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2、世界统一于物质。3、丰富多样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依据和哲学证明 (一)依据:1、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宇宙中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存在的物质客体有各自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 2、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理论: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演化来的 3、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理论:人 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二)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 世界统一于物质 b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

14、的统一 c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 动、发展中的统一。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要求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 是认识规律的条件。而其基本途径是实践。 第四章 人类社会本质论 第一节 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唯意志论和宿命论意识

1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二、人类劳动是社会形成的基础 (一) 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劳动促使人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手劳动促使猿脑进化为人脑。推 动人的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 (二)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 (三) 人类社会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经法 101 46 号 第 4 页a)自然前提:古猿的体质形态、群体结构、其生存环境;现实基础:劳动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 律 (四) 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是人猿揖别的标志】1、制造工具和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