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897704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单保盛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课堂,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减轻了教师的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密度,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细微,化静态为动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打破了时空局限,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但近年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乱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不管教材特点,无视语文学科特质,无视目标主次,注重形式忽视内容,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特别是公开课,几乎无多媒体就不能上,而且评课时也往往会把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语文课堂在内容呈现上,以影片剪辑代讲解,以录音代范

2、读,以屏显代粉笔板书,图解文本,热衷于语文课堂表面的热闹繁荣和娱乐化,语文课堂的本色原味在淡化。多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辅助价值。笔者近来听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示范课,很有感触,就上述现象以案例具体展开。案例一:课题 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导入: 师生集体背诵长亭送别中“端正好”曲完毕师: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很好化用了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把张生和莺莺的离别场面写得凄美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词,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师提问,学生回答作者简介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名家的诵读和赏析。放录音总长三分钟,一分钟诵读,两分钟名家鉴

3、赏点评生:认真听,纷纷点头感叹名家诵读精彩师:名家的诵读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来集体朗读。生:集体读,完毕师:好,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词,有了大概了解,下面我们具体鉴赏,词的上片写什么?生:集体回答 写景。师:那作者向我们展示什么景色呢?学生沉默师:追问 上片写了几幅画面,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沉默师:投影 三张秋景图片 生:注视投影图片,由沉默到小声议论师:什么样景色,有何特点?生一:天空碧蓝,秋高气爽。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间色彩斑斓,天空晴朗,黄叶满地。生三:远处水天相接,而且云雾缭绕,景色优美。师:总结 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细致反思:这节课,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有两处值得商榷

4、。第一处,诗歌鉴赏读为先导,但读也有讲究,也有层次性。本节课教师在放名家诵读录音的时机的选择上欠妥,而且名家范读后无强化措施。依笔者之见,就本篇而言,应先学生读,可点名读,后老师范读,再名家范读,最后集体诵读,体现出层次感,也符合学生情感认知升华的规律。同时学生在倾听和朗读中自我修正,体味文本情感。另外,放完名家诵读录音后再放名家鉴赏评论,对语文课而言似乎有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的嫌疑。名家点评是权威解读,学生听了很容易固化认识,限制了学生的思索空间,不利于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和个性化多元性的解读。即便要听,也应该放在鉴赏完全篇后,这样去听,学生在认知上就会有成就感和情感上的共鸣。第二处 移花接木,

5、偷梁换柱 ,图解文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文字不同于画面,诗歌鉴赏是鉴赏充满魅力的诗歌语言而不是几张图片。上片写景不假,但我们在带领学生鉴赏诗歌时,不可以以一两张风景图片代替含蓄蕴藉的写景文字啊,更何况上片写景还有虚实之分呢。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象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发散思维的挖掘。本节课中,学生对上片写景的描述完全脱离了诗歌文本,被几张图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鉴赏诗歌变成了欣赏风景图片。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的诗歌变成了一杯毫无想象力的白开水,掩埋了语言文字的美。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时要大胆让学生去想

6、象联想,多启发,多引导,多前后融会贯通。图解文本是短视行为,只会扼杀学生应有的想象力,毕竟诗歌语言的外延大于图片的外延。案例二:课题 人教版 沈从文 边城节选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就要求预习边城这篇文章了。今天就让我们在悠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边城世界。示多媒体 课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乐,三张题为“美景湘西”风景图片,两张题为“湘西姑娘”图片生:抬头注视图片,传出笑声,课堂气氛渐涨师:我们欣赏了湘西胜景的图片,你们有何感想?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师:很好。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游。师:这个地方的确令人向往。生三:老师那个图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导游小姐,她身上挂了导游证了。师:笑 你观察的很仔细。师:总

7、结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风淳朴,那小说中有那些人物呢?生:七最八舌 翠翠 爷爷 傩送 天保师:好,那这些人物之间有何关系?生:七最八舌 兄弟 祖孙 恋人师:投影 祖孙 兄弟手足 翠翠 傩送 天保三角恋生:众笑 师:这是小说基本的人物关系。本文是节选内容,下面我们来欣赏电影边城中的片段。结合课文,感受沈从文所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示电影边城中与文章节选有关的视频,大约六分钟师:电影片段与文章的内容基本一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反思:整个课堂应该说学生配合积极,表现踊跃。但沉静下来,总觉得这节课多媒体的内容呈现与小说的感情基调不相

8、吻合,与教学重点相距甚远。以几张山水图片代替湘西胜景,以导游小姐的照片代替美丽善良纯朴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恋概括翠翠、傩送、天保三者复杂的情感关系,以看电影片段代替阅读具体文本,这些机械式的呈现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与小说力求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驰。究其根源,过于依赖课件,多媒体的使用忽视了教学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文本重心,无视教与学的关系,缺乏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一开始,选择音乐背景,在小说阅读中无意义可言,属无效设计,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音乐声中呈现的不伦不类的图片更是多此一举,无论怎么看也无法反映沈从文笔下人情风土质朴的边远小城。新奇的画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显然老师也有哗众取宠,迎合学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显现于小说的情节,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中。至于电影边城片段欣赏,也非高举。因为电影边城,它只是导演和编剧一种视角呈现,只是演员的一种诠释,根本无法包揽文本巨大内涵。因此切忌,盲目“拿来”,不加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