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52425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练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课后作业: 名词:马克思主义 简答: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指) :( )A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 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

2、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 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

3、公社 B 1831 年和 1834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凯恩斯2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

4、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后作业 名词: 1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3物质 4意识 5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P29 6发展 7规律 简答: 1简述实践的特征和基本形式 2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4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论述: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及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 的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其

5、二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 即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共同的本质,也就是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各 自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两者是对 立统一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统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另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 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所规定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二是要有中国特色,建设由 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具体制度。 矛盾普遍

6、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哲学根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方面,中国特色必须和社 会主义的共性相一致,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就会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共性必须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我们必须 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否则就会遭受挫折,重犯3“左”的错误。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 理,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 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对世界发展动力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可知与不可知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5、医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这说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6、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8、( ) A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 B人脑中自生的 C人脑对鬼神的反映 D人在梦幻中产生的 7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 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

9、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1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准是( ) A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B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4C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B事物数量的增加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 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

10、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 ,它的含义是指( )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6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A意识是主体

11、的自由创造 B意识是自发的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7、 “抓住机遇”思想的哲学依据是( ) A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B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 C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D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 18、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反映的哲学思想是:( ) A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B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 C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D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 19“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多项选择题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

12、,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 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 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3联系的特点包括:( ) A 客观性 B 多样性 C 直接性 D 普遍性5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

13、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D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6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 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辩证的否定是:( )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

14、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 )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与具体 D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后作业: 名词:名词: 1、认识 P56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感性认识 P58 3、理性认识 P59 4、真理 P62 5、价值 P68 简答:简答: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55-56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59 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P65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单项选择 1主体是( )B A

15、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社会组织 D人的意识62客体是( )D A一切客观事物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可以指导实践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