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895208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社会语言学交际能力语用 【论文摘要】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系统、有效率地实施文化教学是外语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试从不同角度论述模拟交际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形成过程,同时介绍分析了各种语言文化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并提出通过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途径,将语言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目的文化交际能力。 在地域经济同盟的推动下,对各民族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风俗传统的进一步了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社团如何借助共同语进行文化交际研究更加备受重视。 1 模式理论基础 1.1 语言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英

2、国语言学家 JFirth 认为,语言的研究应当根据其上下的情景在各个层次上展开,重点应当是意义。在 Firth 理论的基础上,Halliday 提出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学描写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形式和上下文。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分支恰好与这三个层次相呼应:语言学和音位学研究语言内容,语法学和词汇学研究语言形式,语义学研究语言形式和非语言事件有关的上下文。2这种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区分哪些概念。使用于描写某种特定语言,哪些概念通用于所有的语言。后来,Halliday 和另外两位学者 A.McIntosh 和 P.Strevens 在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

3、anguage Teaching (1964 中指出,语言教学得益于对语言的充分描写。而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语言描写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忽略了上下文意义,无法表达语言的完整图画。Halliday 的系统和功能语法后来被进一步应用到语言教学之中。 1.2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 W.Labov(1791,1972)率先提出语言应当置于使用该语言的社团中研究的观点。他反对 Saussure 和Chomsky 把语言分成“抽象”与“具体”的做法,认为日常生活中操母语者使用的交际言语才是语言学应当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化,交际文化学得以产生。 1.3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4、 语言能力是美国语言学家 Chomsky 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即揭示“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Chomsky 所说的语言能力,主要指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力”或句子层面上的“语法能力” ,是一个人大脑里“内化”语言规则所形成的能力。 ”Chomsky 关于“语法能力”的理论受到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 Hymes 的严重挑战。Hymes 认为,语言能力不应只包括“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应考虑3“言语条件”等因素。即“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或不讲什么”的问题(H

5、ymes, 1971) 。为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应由“语法性” 、 “可行性” 、 “得体性”和“现实性”等四种要素构成。Canale 和 Swaim(1980)认为,交际能力由语言成分、社会文化成分、策略成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 教学方案研究 2.1 功能意念大纲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模拟交际教学早期一个著名的尝试就是 Wilkins(1976)提出的语言功能意念大纲,其立足基点是假设语言教学可以根据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换句话说,在设计外语课程的时候,可以依照语义的原则来代替以往遵循的语法原则,组织与安排教学。 2.2 语用需求分析 模拟交际教

6、学强调语言学习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Mackey (1976)认为,特殊目的语言教,特别是 ESP 教学,为外语课程中组织相关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特殊目的”英语是从“一般目的”英语课程中区分出来的,强调“特殊目的” ,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实用目的,强调学习者要学会“所为” ,产生真实的交际行为。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有限的语言课程中,学习者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交际能力来满足他们个人的需求。因此,需求分析和4内容选择便成了“特殊目的语言”教学的关键。在有关需求分析的讨论中,Munby(1978)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编制的“交际需求分析表”声称对各种水平的交际能力都有效。 2.3 目

7、标为本的课程设计 目标为本或程序大纲主张允许用目标或任务来决定内容,以便重新组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这里的“目标”或者“任务”指通过使用目的语来完成的特别目标和活动。这种新大纲提出了语言教学不再仅仅注重“知识的积累” ,而且培养学习者的“潜在能力” 。Breen(1984)认为,它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一方面,目标和任务使我们有可能将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文化教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文化教学也不再被认为是为了提供有关“目的文化”的明晰知识或信息。相反,文化教学更重视对文化知识的应用,并通过应用文化知识,发展学习者的潜在能力。模拟交际教学理论确定了文化知识在交际过程中不

8、可缺少,强调了教学“内容”中考虑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对应用知识的潜在能力培养的补充,又使文化教学在“过程”的层次上进一步得到保证。其实,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法本身也不可能是文化中性的,语言教学法本身反映了某一种文化价值。Sampson(1985)认为,任何教学法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尝试与使用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法都意味着在运行着明显化的文化教学。 3 国内相似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520 世纪 70 年代,模拟交际教学风靡全球。70 年代后期,中国正实行改革开放,大开国门,面向世界。模拟交际教学作为最新外语教学法传入我国,立刻引起了广大语言特别是外语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

9、文化教学方案的探索上。 3.1 英语教学方面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在英语教学之中倡导文化教学研究之功应首归于原广州外语学院。1978 年,原广州外语学院的外国专家和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向国家教育部倡议,设立适合中国学生的交际英语课程并编写交际英语教材(Malcolm & Malcolm, 1988) 。并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和进行了许多艰苦卓著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该校李筱菊教授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交际法外语教材,内容与形式都与传统的结构教学法有极大的差异,该教材出版并试用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为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测试手段、电化教学等配套系统提出了新的问题(胡文仲,高

10、一虹,1997:4748 ) 。到了 90 年代,大量介绍、讨论和评价交际法的文章纷纷出现(Li, 1984,胡文仲,1985 ,司徒双, 1985;金国芬,1985,许国璋,1986) 。1986 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把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之后,从国外引进的交际法教材也纷纷展现 在中国的师生面前。 3.2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6由于交际能力概念和交际法的引入,语言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倍受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成绩斐然。熊文华、朱之俊 1980年就提出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汉语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张占一

11、于 1984 年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引起了有关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大讨论,80 年代后期,赵贤洲、毕继万、鲁健骥、吕必松等纷纷撰文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李润新(1994)分析比较了在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上“文化导入” 、 “文化融合”等不同说法,提出了“有机化合”之说。同时,教学实践方面的尝试也逐步展开,第一本以交际法为主线的对外汉语教材交际汉语也在这个时候问世。由模拟交际教学引发的种种文化教学方案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文化教学的“非明显性” ,其二是语言和文化在教学中的同一性。因此,模拟交际教学模式是语言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开辟了语言文化教学实践方面的新

12、天地。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连到一起。文化教学已不再是人为地“强加”到语言课程中去。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也由语言形式,如何负载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如何左右语言的使用而充分地反映出来。交际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亲身经历交际行为而获得文化知识的机会,并且要求学习者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变知识为行动,将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7参考文献 1 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62. 2 Breen. M. Process Syllabuses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4. 3 Wilkins, D. Notional Syllabuses M. Lo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