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27697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课件整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般认为说唱艺术直接催生了中国戏曲和明清白话小说。 说唱艺术说唱艺术至迟产生于唐代唐代。 “俗讲”的底本就是“变文”。 在讲唱的过程中展开一种称为“变相”的图画进行配合,所以其底本就称作“变文”。 黎传绪 认为荀子中成相一文即是说唱文学之祖。 说唱变文就从一种宗教通俗宣传变成了大众娱乐的形式 变文的形式特征,一般是说唱相间,散韵结合。说白用浅近文言,杂有四六句式,唱词主要是七言诗句。 最迟在唐代也已经出现了“说话”艺术。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话的底本。这是一般的说法。 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

2、称之为“话本”。 “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已经出现。 变文不但是后代弹词宝卷等民间通俗文学的源头,而且影响到我国古代小说、戏剧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戏曲的唱白结合,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中诗词歌赋骈文描写的掺杂,都可以从变文散韵相间、说唱结合的形式中看到脱胎的印记。唐代话本是白话小说的雏形,它为宋元话本所直接继承,导致后代白话文学的成熟。 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四家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说话四家中的“小说”,有说有唱,而以说为主。小说话本是小说家的底本,通常即被称为“小说”,篇幅比讲史短小,故又叫“短书”。 “讲史”的底本为讲史话本,后又称之为“平

3、话”,一作“评话”。 小说话本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回”, 结尾, “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题材: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 ” 所谓诸宫调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问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首,多则十多首。 诸宫调的音乐即是元杂剧音乐的基础,所以前人说董解元为“北曲”的首创人(杂剧所用的音乐为“北曲”) ; 诸宫调按不同宫调将多个曲牌分别联套演唱一段段

4、故事,且曲与说白交错,这种体式也为元杂剧所继承;诸宫调的宏大结构、细腻的人物性格描写,尤其是经常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自叙(即代言形式)来展开情节的特点,又在文学上给元杂剧以相当的影响。 鼓子词 用一种宫调连续演唱。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 诸宫调又称“话本”。 “这本话儿” 。 “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蕴藉的格范,唤做豫章城双渐赶苏卿 。 ” 诸宫调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 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 刘知远诸宫调 ,不知撰人。仅存残本 。 天宝遗事诸宫调

5、,元王伯成撰。原作已经失传。今存辑佚本,共 60 套王西厢相对于董西厢在艺术和主题方面的贡献 董西厢的贡献主要在于开创,在于首先对莺莺传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王西厢的贡献则在于进一步发展,使之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更趋于成熟和完善 。 一、堵塞情节里的漏洞。王一方面堵塞情节里的漏洞,删减枝蔓的情节。另一方面,让剧中人物更加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 。 二、使主题更加突出。传统的说法是这是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 董西厢:答应张生“继子为亲”, “见人无语但回眸”, “眉上新愁压旧愁”, 王西厢: “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兵”, “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 “两廊僧俗,但有退贼兵之计策的,倒陪妆奁,

6、断送莺莺与他为妻!” “(白)呀,俺娘变了卦也!” 宋元南戏(包括明清传奇)大都以演唱南曲为主。杂剧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剧中成熟较早的两个剧种。 南曲是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同北曲相对。南曲大都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用韵以南方(今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南曲盛行于元明。 南戏是今天保留有文字剧本的最早的戏曲剧种,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 “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南戏又称戏文、南戏文、南曲、南曲戏文等。 南戏的体制南戏的体制 南戏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

7、,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 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折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 剧本开头有一段介绍剧本创作意图和全剧情节大意的开场戏,叫做“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 “自报家门”。 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折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国演义的艺术虚与实的结合: 三国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 。 只要对表现主题、

8、刻画人物性格有用,罗贯中则不避虚构。 作者是如何对待历史的真实的。 三国演义之备受称赞,在某些人眼里是因为它较多地保持着历史的特性,所谓“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 罗贯中不仅处理虚构恰当,而且他对历史真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也很恰当。具体来说, 其一,小说实事求是地写出了三国时代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与历史基本符合的。 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肃态度正视这段历史,以一个文学家的才能形象地、真实地再现了“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其二,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基本上保持历史的原貌, 鲁迅:“大抵史上大事,既无发挥。 ” 其三,罗贯中发敏锐的感受力抓住了三国时代的特征,并

9、在三国演义中真实再现了这种特征。 鲁迅:“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采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 “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 ”(毛本原序) 三国演义的最大特色是善于描写战争。 罗贯中写战争往往是与写智斗结合进行的。战争的胜败常常决定于智斗的输赢。非凡的叙事才能 三国志演义 “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 , 小说在叙事时,是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10、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 隆中决策就是全书的主脑, “其馀枝节,皆从此生”。 诸葛亮在决策开头所分析的形势,从董卓谈到曹操、孙权,实际上就是小说前七卷情节内容的概括。 诸葛亮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就是隆中决策内容的具体演绎。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 “以继其志”。 直至最后一卷,才写三国归晋以作结。 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辫状的小说结构三国演义写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从汉末到魏晋,采取魏、蜀

11、、吴交叉地拧在一起的辫状结构。三股齐头并进,象辫子一样,作者罗贯中是尊汉抑曹的,但因为内容需要,没有采取以蜀汉为中心的结构方式,要表现群雄风起的局势,不便采取某人某事为线索的写法,它的辫状结构是由内容决定的。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三国志演义描写战争,又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 作者笔下的

12、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如在赤壁之战的进程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联舟、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类型化性格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实有重大的进步。以前的通俗小说,都是以写故事为主,对人物的性格很少注意。 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 这种单纯鲜明的性

13、格,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 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类型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滑的司马懿 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某种鲜明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 小说在塑造这种类型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二、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水浒传:英雄传奇 三国志演义:历史演义 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主要人

14、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二者相异之处有三个方面。 一,两者来源于宋元话本的不同分枝:三国演义历史演义类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水浒传等英雄传奇一般则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 “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 其二,两者重点不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英雄传奇则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其三,两者依傍史实、和虚构故事的程度不同:历史演义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而英雄传奇的故事则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 明代比较有名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 杨家府演义 、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水浒传水浒传的思想倾向的思想倾向 市民意识。 水

15、浒传通常被评价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小说中描写的梁山泊的某些基本宗旨确与历史上农民起义所提出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 这部小说的基础,主要是市井文艺“说话”,它在流行过程中,受到市民阶层趣味的制约。 梁山英雄的成分,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却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梁山英雄的个性,更多地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梁山英雄的个性,更多地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用封建统治者的眼光来衡量,梁山上的人们当然只能算是“盗贼流寇”之流。 忠义思想 首先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提出一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合乎社会传统观念的解释,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以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在这种总的前提之下,来描绘他们的反抗斗争。 杏黄旗上写着的 “替天行道”,和梁山议事大厅的匾额所标榜的“忠义” “天”这一居于人间权力之上的最高意志,总是被解释为佑护朝廷的;“道” 也是为统治阶级所专有。 中国文化传统也承认:当一个时代的政治情形发生严重问题时,政权本身的行为也可能是“违天逆道”的。在这种情况下,由另一种力量出来“替天行道”,至少在表面的理论上可以说得通。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尤其“忠”,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