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讲课材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88140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讲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法理学讲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法理学讲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理学讲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学讲课材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法治与法律意识 一、 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 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 有时也称“法制观念” 、 “法治观念”或“法制心 理状态” 一种意识形式 从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 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三种。 群体法律意识:最为复杂,可按不同的群体划分: 不同阶级、职业、地区、性别 社会法律意识:通常指不同社会制度的法律意识: 资本主义法律意识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 殊形式,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 识和心理的总称。 ” 1 1 孙国华. 法理学 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

2、95.455.法律意识就 其性质而言, 分为积极的法律意识与消极的法律 意识。积极的法律意识对法治化的进程起促进作 用, 消极的法律意识则会阻碍甚至是破坏法治化 的进程。 法治意识是属于法律意识中积极健康的 那部分。人们的一切法律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法律 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法律的最基本的作用是确 权与维权。法律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 主要 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遵守, 使守法成为人们的自 觉行动。法律的被遵守是法治的重要标志和归宿, 而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力则是法治意识, 普遍守法, 是法治的首要标志。创制法律的直接目的, 是法 律的实行, 要求人人遵守法律。法治意识是推动 自觉守法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

3、。 我个人认为,书中所讲的法律意识,其实就是法 制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必须大力培养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实现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 化。为此,首先是必须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和民主政治建设,为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 展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其次,必须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制改革,建立完备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在实际 生活中的实现效益,为现代公民法律意识之形成 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条件;再次,开展系 统的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全面培养公民的现代 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深入揭示现代市场经济和 民主政治的内在法权

4、关系和时代的法律精神,以 实现民族法律观念的伟大创新。同时建议当前, 从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和制度、制定良法、公正 司法、加强法律仪式建设和法律教育五个方面推 动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进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法治: 一是要有 制定良好的法律, 二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要被普遍 的服从和遵守。法的形成和实施是一种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法律意识是法的需要能否及时、 完满地导向法的创制的关键。如果公民、社会组 织不能正确理解法律、理解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 就不可能自觉地、正确地实施法律。法律意识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狭义的 法律意识通常

5、是指人们认可、尊重和运用法律的 意识, 亦即人们的守法意识或规则意识( 本文所 指的法律意识主要指狭义而言) 。普法应成为法 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但以往普法往往着眼于 普及法律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公众法律意识 的培养。显然, 这与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不相适 应。目前, 一些地方公民依法维权意识淡薄、知 法犯法, 执法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 法等现象依旧存在, 究其原因, 主要不是行为人 法律知识的欠缺, 而是缺乏守法的内在自觉和法 律意识。 二、实现“两大普法理念”的创新 (一) 由重普及法律知识向重普及法律意识转变。由重普及法律知识向重普及法律意识转变。 法律知识具有信息性、技术

6、性的特点。而法律法律知识具有信息性、技术性的特点。而法律 意识是指严格依法行事的价值观。法律意识应以意识是指严格依法行事的价值观。法律意识应以 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 , 但法律知识的积累不一但法律知识的积累不一 定能导致法律意识的增强。即普及法律知识并不定能导致法律意识的增强。即普及法律知识并不 能直接生成公众法律意识。如果公众不以守法为能直接生成公众法律意识。如果公众不以守法为 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 那么那么, ,法律知识越多法律知识越多, , 可能可能 钻法律空子的水平越高。一个人的法律知识和才钻法律空子的水平越高。一个人的法律知识和才 能的应用

7、方向能的应用方向, , 取决于一个人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取决于一个人的法律意识的强弱 与有无。因此与有无。因此, , 法律知识的增加与法律意识的增法律知识的增加与法律意识的增 强没有正相关关系。不少律师违规办案、法官收强没有正相关关系。不少律师违规办案、法官收 受贿赂而枉法裁判就是明证。目前受贿赂而枉法裁判就是明证。目前, , 人们对法律人们对法律 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以往有所增加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以往有所增加, , 但社会上的但社会上的 违法犯罪却有增无减。由此可见违法犯罪却有增无减。由此可见, , 材料性、知识材料性、知识 化的普法教育化的普法教育, , 与生活中自主自愿、自然而然地与生活中自主

8、自愿、自然而然地 受到法治熏陶和利益诱致是完全不同的。受到法治熏陶和利益诱致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因此, , 要知其然要知其然( ( 现行法律内容现行法律内容) ) , , 更要知其所更要知其所 以然以然( ( 现行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价值现行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价值) ) , , 从而从而, , 使守法成为公众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生活习惯和使守法成为公众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生活习惯和 工作习惯。诚然工作习惯。诚然, , 法治的实现必然需要公众法律法治的实现必然需要公众法律 意识的普遍强化。普及法律知识作为一种法律信意识的普遍强化。普及法律知识作为一种法律信 息的告知和法律行为的指导息的告知和法律行为的

9、指导, , 对于增加公众的法对于增加公众的法 律知识量律知识量, , 增强公众的法制观念无疑具有积极意增强公众的法制观念无疑具有积极意 义。但法律知识进大脑义。但法律知识进大脑, , 并不直接导致法律意识并不直接导致法律意识 进人心进人心, , 更难以引发人们对法律好坏的评价或情更难以引发人们对法律好坏的评价或情 感倾向。感倾向。 、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孙光妍 毕晓棠 人民日报 (2002 年 08 月 13日第十版)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内在的精神支 撑。法律意识是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公 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法 制建设由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方面组成。良好的 法律

10、意识将引导立法者去积极地认识现实社会关 系对法的需要,并对满足这种需要的必要性及可 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创造出最能满足这种 需要的调整规范和方法,进而借助于国家强制力, 使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在执法的整 个过程中,执法者对法律的认知、情感和观念, 决定着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评价和处理。法 律规范的贯彻程度和效果依赖于法律关系主体的 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自愿守 法的内在基础。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完善的法制是实行法治的前提,但法治的 实现必须建立在法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良好 的公民法

11、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 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 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 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 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 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 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 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 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另外,良好的公民 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 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 和理性法律认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法治建设, 应着力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首先,培养和 塑造公民自觉、自愿的

12、守法精神。要实现法治国 家的目标,就必须把现代法治的精神公平、 民主、正义、效率等内化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 法律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持,使法律成为社会生活 中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从而构筑公民守法的内 在基础,自觉、自愿服从法律规则,有法必依,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其次,培养公民积极的 参与意识,弘扬社会正义精神。法律实施的各个 环节中都需要公民以主体意识参与其中,积极投 身于法治建设,从而形成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有效 而全面的监督。在社会教育环节中,应开展法治 启蒙教育,并注重从未成年人抓起;在普及法律 知识的环节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同时 坚持广泛性、持久性,努力使全社会形成理性法 律意识。

13、作者:作者:王静 来源:来源:科技咨询导报2007 年第 12 期 1.公民法律意识的涵义及作用 1.1 公民法律意识的涵义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法律现象 的一部分,泛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 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 多个角度做不同层次的划分而加以理解。人们的 法律意识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在法的演进的过程中起着传承的作用,但法律意识 可能先于法律制度而存在, 也可能滞后于法律制 度的发展。 1.2 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 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 立法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法律意识是正确适用法 律的思想保证;是公民守法心理

14、基础。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 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是推行法治理念和建设法治 国家的可靠支撑。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公民法律 意识的重要作用,注重塑造和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1)公民的法律意识为国家的立法工作提供精神指 导:“观念是制度的灵魂, 是法律得以产生和正 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 。立法者进行立法活动, 往往根据的就是自己的法律意识,并会自觉 不自觉地受该种意识左右。立法者的法律意识水 平与状况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 (2)公民的法律意识为正确适用法律提供重要保证: 司法、执法人员在办案中, 如果是不知法、不懂 法或者对法律做出歪曲理解,甚至用个人意志代替

15、法律,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 司法、执 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 (3)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的思想基础 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才能提高守法的自觉 性,包括积极行使自己所享有的权利,正确履行法 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法律意识 是守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条件, 是守法品质的关 键。 2.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2.1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法律知识的普及,公民的法律 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新时代法治建设的 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由于法律意识本身发展所 具有地复杂性、多样性, 现只对目前我国公民的 法律意识现状作一个大致的归纳:教育不到位教育

16、不到位, , 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权利意识淡漠;公民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权利意识淡漠;公民 法律意识层次不高。法律意识层次不高。 2.2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是 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律产生于商品 经济,而我国一直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 位, 窒息了法律的生机。尤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刚起步,商品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是从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采取的是跨越时空的自上 而下的变革方式, 存在者先天的不足。与其相适 应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尚不充分,从而导致人们尚 未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人文思想、 思想观念,特别是法律意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适 应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2)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力量,传 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存在于普通民众的意识、 心理、习惯, 行为方式及生活过程中。法律文化 传统则是从过去沿袭传承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的 某种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