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是实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21563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是实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是实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是实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是实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是实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是实施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族小学 阿依古丽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中小学要履行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战略任务,那么,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区的中学必须把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作为主要任务。否则,仅提高城市人口或汉族的素质,没有少数 民族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完成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 素质是以个性禀赋为基础,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生理心理 成熟程度不同,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程度不同,决定了个体的素质差异。素质教育则是根据个体的

2、 素质差异所实施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差异教育。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地设计教育活动,以获得预期效果,就要首先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个 性。所谓个性,指在个人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个人稳 定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包括个体的先天素质和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方面素质的综合。由 于个体的先天素质,所处社会条件及其本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也就形成个性差异。 当前,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中学的教育质量落后于汉族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投入少, 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师资队伍不稳定等。但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深入研究民族 学生个性

3、,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所以,少数民族中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则深入研究民族学生个性是重要前提。所谓深入研究, 就是除了象汉族地区学校研究的领域之外,还要研究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 民族语言、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学生(本文重点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的素 质形成和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学生的个性。 一、要研究民族地区自然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民族学生的独特素质 环境原指个体生活于其中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因素分,可分为自然环 境(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与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体相关的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按 环境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个体所处总体

4、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小环境(与个 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城市或汉族地区的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基本一致,且与教育工作者本人所处大环境相同。大环境 对这些地区的学生素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教育领导部门、学校和教师已掌握其规律。因 此,这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学生个体所处小环境,主要指学校、家庭、学生本 人及其接触的社会关系。如研究独生子女的素质特点,常研究其家庭、社会关系对其影响。研究单 亲子女个性,也是研究其父母离异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重要的不仅是小环境的影响,而要研究大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 影 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在一定社会环

5、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少数民族农村独特自然社会环 境必然对民族学生个性形成产生独特影响,形成与城市或汉族地区学生不同的素质。例如,城市学 生多为独生子女,民族学生多来自贫困农村,前者生活依赖大,后者吃苦耐劳。 前者学习条件优越,见识广,后者生活范围闭塞,视野窄。这就要求民族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走出自 己原有生活环境,走出校门,了解民族学生生活环境的特点,了解独特环境对学生素 质形成的作用,了解由此形成的民族学生的个性。同时,学校还要根据民族生从原来生活环境走进 学校环境的变化。一般说来,民族学生进入到县城、地市以上学校学习,其环境有四个转变:(1)小 学向初中或初中向高中的转变。(2)农村向城镇转变

6、。(3)闭塞环境向开放环境的转变。(4)单一民族 独处向多民族聚居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普遍的,后三个转变则是民族学生独特的。 民族学生由于独特的生活环境,入学后又发生环境变化,其个性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又有鲜 明的民族性,例如,他们看到汉族地区的改革、发达,对比家乡的贫穷落后,会产生强烈的需求性:求知、求新、富。有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又缺乏家乡致富的信心;有努力成才的愿望,又 无必定成功的信心;渴望尊重,强调自我,但又有较强的自卑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视野狭窄, 思维定势强,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但又有离家到富裕地区生活的念头。 民族学生独特素质是由于其生活的独特环境所形成。学校、教育工

7、作者必须深入研究。一方面 可以深入了解民族学生个性及成因,另一方面教师正确认识学生个性,准确掌握其思想脉博,科学 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否则,教师只按学校所处大环境,只用教师自己过去生活的大环境所形成的 教育观念去观察理解民族学生的素质特点,将会产生判断失误或拢不到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二、要研究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状况,分析民族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的后天素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因素是复杂的,如社会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我国的生产关系基本一致,但各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有差异,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与汉族地区

8、生产 力水平相差更大。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劳动工具的现代化程度及劳动对象开发深度比汉族地区 相差甚远。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方式落后,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贫困,办学条件很差, 使大多数学生错过了五六岁幼儿童智力开发阶段,也错过了十三、十四岁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 1由于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初级阶段错过智力开发好时机,因此除了基础知识较差之外,思维水 平多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当地生产分水平低,视野狭窄,思维水平多停留在形式思维阶段,没有上 升到辩证思维阶段。单向思维多,发散思维少;思维的间断性、浅表性、紊乱性较强,缺乏连贯性、 纵深性、条理性。 2由于民族学生智力开发迟,那么学生的先天素

9、质潜能必定尚有未开发之处。这与城市学生 有不同之处,如大城市的儿童音乐艺体素质,通过家庭、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已逐步培养开发,而 农村民族学生都不可能有此优越条件。但试想,能歌善舞乃少数民族之特长, 民族学生不可能没有音乐艺体素质潜能,只不过没有早期开发而已。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并充满信心进行教育,必须细致观察民族学生素质中可挖掘的潜能,并辅以相应手段 精心培养,那么,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器晚成者不乏其人。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出发,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电化教学手段),采 取直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降低坡度,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先单一后综合,有目 的铺设阶梯,

10、既要照顾原有基础,又不能停留在原有思维水平,要使其学会还要使其会学。逐步接 着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使之思维水平上升到高级阶段,开发智力, 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三、要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探索民族学生母语思维的特征 民族学生长期在本民族群体中生活,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一旦进入中学,特别是离开本民族 聚居地区到高中学习,由于语言而造成汉族学生不可想象到的巨大困难。 第一困难,由于语言差异,交流困难。如汉语中的“肚子痛” 、 “向老师请假” ,壮语则 为“痛肚子” , “请假老师” ,特别是母语思维不同,民族学生用本民族语言思维,课堂教学是用汉 语思维,不仅造成语文写作困难

11、,还极大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二个困难,思维转译层次多,增加思维环节,降低思维速度。如广西壮族学生学习英语 时, 接收信息要经过“英语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桂林柳州话)壮语储存”等阶段。传 递信息则为其相反过程,如此反复折腾,中转环节增多,处理信息不及时,思维 速度缓慢,在其 外部表现为思维迟钝,反应慢。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不充分认识民族学生由于语言造成的思维独特性,仍按教汉族学 生的速度讲课,民族学生必定跟不上,有的教师还会产生“民族学生笨”的看法,更会损害 民族 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民族语言的特点,研究学生母语思维习惯和思维层次,一方面掌握讲 课节奏

12、,适应学生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创造良好语言环境,推广汉语普通话,不仅是课堂教 学,还要利用活动课,要挖掘一切有利于语言教学的隐性因素,开朗诵会、辩论会、文艺演出,改 变民族学生母语思维习惯,用汉语普通话统一母语思维语言,这样就可以减少思维环节,培养学生 思维敏捷性,他们将来进入大学,走向社会适应性更强。 四、要研究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隐性作用,探索民族教育途径和方法民族 风俗的习惯势力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独特的文化、精神生活具有 巨大隐性作用,通过感情纽带具有民族凝聚力,使人们日积月累熏陶,形成本民族的世界观、价值 观。我们要深入研究民族风俗所形成的民族学生

13、的心理特点,挖掘民族风俗对人们心理素质形成的 隐性因素。一方面发扬其科学性积极性的一面,引导其消除非科学性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根据 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探索对民族学生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要坚持正面疏导原则,尊重民族风俗。尊重学生人格,应当个别谈心,和风细雨,切忌简 单 粗暴,当众批评。要坚持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寓教育于教学、生活管理等各类活动中,寓于学校工 作全过程 之中。要重视渗透性原则,积极开展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 的隐性作 用,对民族学生起到熏陶作用。要重视感情交流,对于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所学校,发 挥民族学生团结友爱精神,以民族团结为中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从热爱本民族升华到热爱 中华民族。 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任务是艰巨繁重,也是光荣的,只有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才能真正 提 高中华民族素质。 开展素质教育,办有特色学校,先进地区已有不少先进经验,但民族地区也有其独特经验,只 有深入分析民族学生素质特点,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改革,完全提高民族学生素质。而且通过探索、 实践、总结出独具一格的办学经验,就形成了学校的民族特色,也就成为特色学校百花园中鲜艳的 民族之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