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改革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03290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改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用媒体信息资源利用媒体信息资源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曹君丽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是制约人才培养的两大要素。人的发展是根本,社会进步是目标,而社会进步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于人的发展程度。正在顺利推进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有两句响亮的口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它揭示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规需要,也是诠释和执行各门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在这样的前提下,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具有冲击力的教育理念,反思传统,与时俱进,必当大有益于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改革。1 语文的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

2、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只讲工具性或把工具性强调过了头都与课程实际不符。更重要的是,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能力。一般说来,工具性是就语文的形式而言,人文性则就语文的内容而言;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

3、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望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过去片面强调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流弊是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学习行为也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长日久,确实产生了铸造“平面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参与交际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

4、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因此,即使从“工具”的意义上切入教学,课堂面貌也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具”的准确内涵,也是长期以来语文学界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

5、重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风气中,这些内容因为只盯着考试题上的显性目标被片面化、简单化,从而导致严重失落。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尤为严重。过去语文教学讲究两点,一是知识点,一是能力点。知识点即语、修、逻、文知识,字、词、句、篇常识,听、说、读、写常识,能力点指听、说、读、写中的各项能力。1992 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将此“两点”分解为 68 条,执行起来简便易操作。但是,多年的课堂教学状况告诉我们,知识点有“知”无“识”,只需要接受,不需要思考;能力部分该思考问题了吧,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只能屈从现成的、唯一的结论,写作则让学生写模式化的应考作文,不能也不准独立思考。语文教学缺少人文关怀,不

6、留余地,不给机会,不讲方法,事实上呈现一种“零思考”状态,没有思维的积极性,没有知新求异的快感,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怎么能指望多数学生喜欢语文课,怎么能让我们感到教语文不痛苦。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美国一位教育家说:“作为一门学科,它要能对优秀人才产生智力上的充分刺激和挑战,这才能吸引那些最有能力的人加入。 ”刺激和挑战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层面。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才算“正确把握”,过去的偏差在哪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人文性(文化性)是语文性质的一元,

7、而相对自然而言的“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学生接触到的语文都是文化,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和广阔性,必然导致文化接受的多向和多元特点。因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不被允许。不管什么问题,都求明确而唯一答案。这样的教学思维,即使答案是正确的,也不利于培养求真、求实和创新精神,的确没有“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应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读书,读好书,

8、读整本的书,多进行有效的写作实践,仍然是语文实践的重要内容。但作为母语课程,语文实践不能限于书本,应该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可能从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及其训练中转化而来。在突出语文实践性方面,过去语文教学有三个偏向。一是把语文实践理解得过于狭窄,特别是与应试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写应试文和做基础题,余则一概不问,甚至视广泛阅读位旁门左道予以制止。二是没有有意识的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只在考试题涉及的范围内兜圈子。三是把语文知识强调过了头,热衷于孤立地讲语文知识,却不去问它在语文实

9、践中的实际效用,知识本位的倾向十分明显。为了纠偏,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法修辞不作为考试内容”。民族性是母语的共同特点。汉语言的书写方式为方块字,语法结构的灵活,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等,都是语文教育中有待深入研究的要素。课程标准特别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个要求符合汉语教学特点和学习规律。语文教师应该在探索符合母语教育特点的教学策略方面贡献新的智慧。4改变语文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授受习得,学生的学习被动,缺乏个性。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需要相当长的实践过程。而且学习方式的转变不

10、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更替,从本质上看,它的目的在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因此,改变语文学习方式也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做起。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成长需求。要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语文的能力。要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要创造环境氛围,让学生亲自体验,鼓励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达。要逐渐养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改开辟的新的学习领域,能充分体

11、现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有待师生一起用创造性的劳动来共同构建。5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它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体验课程;不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平台。语文课程还要体现个性要求,要能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具有满足时空变化、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要求的适应性和张力。因此,新的语文课程功能将促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形成执行和开发课程的责任感,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从“技工”到“工程师”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