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目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93547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目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小学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小学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目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独特的数学美感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一、合理引入生活情境,体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可是,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老师可以选一些

2、符合小学生的“口味”的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如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或卡通画、生活中的排队情境、坐几路公共汽车等有趣的情境来服务于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可相应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遵守规则,要主动排队、主动让座等等,使学生学习了数学的价值,体现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实现了教学情境的有效性。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进行有关方面的渗透。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本班是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

3、,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以细心的体察,耐心的指导,真诚、热情的鼓励学生,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而支持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 :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情境巧妙导入:太阳公公升起来了,小猪嘟嘟还在呼呼地睡懒觉。教师提问:“小猪嘟嘟上学会不会迟到呢?”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墙上的钟已经指到了 9 点整,于是引发学生的争论,在此情境中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三、合理渗透德育,体现课堂育人的有效性。2德育是教育之首。因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

4、品德学科的事情,而应该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数学课堂也不能例外。其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教师应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渗透点,因势利导,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而我们要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使新形势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应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年级小朋友“认识人民币”一课,可以这样安排的: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并向小组内其他成员介绍自己已经认识的人民币后,教师试问:“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人民币的?”学生很快在下面叽叽喳喳:“这上面有 1 元、1 角、1 分;2 元、2 角”教师趁热打铁:“这些人民币的图案上除了有这些字样,你还发现了什么?”此

5、时,课堂上气氛热闹非凡。“有人、有山水、有毛主席、还有”在学生一阵激励的争讨之后,教师适时加以教育:“人民币上有两个人的是指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人,象征着我们国家民族大团结;上面的山山水水是指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上面只有一个人的,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不仅能根据人民币上的图案来认识各种人民币,而且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在课堂细节中一边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一边受到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等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实现了课堂育人的功能。四、培养学生敏捷、严谨的学风和刻苦钻研的坚强毅力。数学教学不仅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更须培养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无疑在生活上表现为敏捷、迅速、严谨、缜密和有条不紊。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智力性强、难度大的题型训练,在对智力锻炼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坚强毅力,养成生活上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总之,在“德育为首,质量立校”的教育宗旨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都应该采用活泼有趣的教法,将教育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似春雨润物般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