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93150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宽恕(forgiveness)长期以来都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只是 在最近的几十年,心理学家才开始研究宽恕这种心理现象。虽然宽恕的定义、宽恕 的过程及宽恕的合理性尚存在着争论,但临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表明 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自责、后悔、 内疚、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问题,治疗那些在未成年时受过性虐待及无法接受 父母或亲人的死亡的求治者,也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 等问题。本文拟对宽恕的界定、与道德的关系、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作一初步的阐 述。1.1. 何谓宽恕何谓宽恕 1

2、.1. 宽恕的界定在汉语中,“宽恕”与“恕道”同义,它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忠恕之道”的思想,把“忠” 与“恕”相联系。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以仁)。在孔子看来,忠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对待别人; 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与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对待, 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同时,孔子认为恕道的代表人物是“不念 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与叔齐(理伦),所以其弟子曾子也用“犯而不校”来概 括恕道的内涵与特点(泰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宽恕指宽容饶恕

3、,宽容 指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责备或惩罚。在西方,最早阐释宽恕的文献可能是希伯来圣经和新约。希伯来圣经中的宽恕 包含 nasa、calacb 和 kapbar,意为神的宽恕,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 净化或消除。新约中的宽恕来源于希腊文 apbiemi、apoluo、cbarizomai 和 agape,意为上帝消除、放弃、赦免对 罪人的惩罚,同时恢复罪人同自己的和谐关系 及满足自己对罪人的无条件的爱。心理学文献一般将宽恕定义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 身体 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 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

4、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要对宽恕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就必须给宽恕下操作性定义。Pingleton 把宽恕 定义为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和惩罚侵犯者的需求。Hargrave 认为宽恕就是 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North 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 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这些定义关注受害者受到伤害后对 待侵犯者的态度及情绪的变化。Enright 及其同事扩展了 North 的定义,认为宽恕 应包含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方面,而 North 的定义中只涉及 宽恕的情绪反应方面。因此,他们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 犯

5、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 的过程。McCullough 等的定义以共情、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促使受 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 侵犯者的动机,增强了受害者善待侵犯者的动机,并促使受害者与侵犯者和解。 他们同时指出宽恕并不是动机,而是一个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上述定义中,后两个 定义较可操作且也较为综合;已有不少实证研究使用这两个操作性定义。 1.2. 宽恕的类型 Trainer 首次对宽恕做了实证研究,她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宽恕:角色期待宽恕 (role-expected forgivenes

6、s)、利己的宽恕(expedient forgiveness)和内部的宽 恕(intrinsic forgiveness)。 角色期待宽恕表面上有宽恕的行为表现,但受害者 并没有真正宽恕 冒犯者,仍感到恐惧、焦虑,心怀对冒犯者的憎恨。利己的宽恕也 有明显的宽恕行为表现,但这种行为伴有敌意,宽恕被作为体现受害者道德优越感的 手段,之所以宽恕冒犯者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宽宏大量的气度。内部的宽恕是一 种真正的宽恕,受害者将对冒犯 者的憎恨变为对其的仁慈和爱心这种宽恕是主动的、 积极的、发自内心的。 Enright 认为不同时期宽恕有所不同,儿童时期为报复性的宽恕,青年早期的 宽恕是压力迫使下的宽恕,

7、青年晚期、成年期才出现无条件的宽恕。Maugert 的分类推动了人们对自我宽恕的关注,他将宽恕分为以下几类:宽恕 他人,即自愿停止敌视冒犯者,并善待冒犯者;自我宽恕,即个人饶恕自己所犯的 错误、罪孽;寻求宽恕,即承担道德责任、寻求受害者宽容;另一种分类:情境宽 恕、特质宽恕。1.3. 宽恕的发展模式宽恕的发展模式是对宽恕发生发展过程探讨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其中有代表 意义的是 Enright 对于宽恕发展阶段的研究。Enright 和他的同时们提出了人们在 宽恕中的四个典型的表现阶段:暴露阶段、决定阶段、操作阶段以及成果阶段。在 暴露阶段,被冒犯者开始认识并感受到由特定冒犯事件所引起的深度负面

8、情感, 如 悲伤、愤怒、焦虑、抑郁等,按照 Enright 的说法,在这个认知阶段,个体体验到 想当大的情感打击,但是就是因为愤怒等负性情绪暴露了出来,才使得他们可能得 以改变。第二阶段,决定阶段,被冒犯者意识到如果他们想要摆脱这种消极情感状 态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是他们开始思考是否要原谅和饶恕那些冒犯者;第三阶 段,操作阶段,被冒犯者开始以一种新的思维角度来对待自己受到的伤害,更好的去 理解冒犯者;最后在成果阶段,被冒犯者开始体会到通过宽恕所带来的情感上的轻松,在 宽恕他人的同时体验自己内心情感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2.2. 宽恕与道德发展研究宽恕与道德发展研究 当代宽恕研究的代表人物 E

9、nright 和他的同事们把个体对宽恕理由理解的发展 阶段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相联系。Enright 等人引用有关数据证明了人 们对于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宽恕理由的理解与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有关。他们还发 现,这种宽恕理解的深入程度与年龄大小也有关系。这项研究大大拓展了有关道德 发展水平研究的视野,使得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得以从更多的层面上去展开。 自从 Kohlberg 之后,有关公平(justice)的研究已经完全支配了青少年道德发 展研究领域,而直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前,对于宽恕的研究,如同其他的研究领 域一样,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但是,如果当我们想要比较深入复杂一点地 去理

10、解道德含义的,仅仅研究公平问题便似乎显得有些狭窄,而且,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都同意在公平关系中存在宽恕,往往在受到伤害的一方感到公平受到挫败时 它的作用便表现出来了。基于这种假设,Enright 等人把宽恕理由的发展与 Kohlberg 公平理由的发展联系联系在一起。Enright 和他的同事们引用数据证明为 宽恕提供不同复杂水平理由的能力与对公平做理由的能力相关,并且,他们还发现, 这种宽恕理由的复杂性与年龄相关。他们把这种随年龄上升的复杂性宽恕理由序列 与 Kohlberg 的公平序列相对应比较。发现宽恕伴随着公平经历了类似的年龄变化 阶段。表 1 显示了这个宽恕与公平发展的对照模型。 表

11、1.公平与宽恕发展阶段比较 公平阶段宽恕阶段 阶段 1惩罚与服从定向。我相信公 平应该由一个可以作出惩罚 的权威来决定。报复性宽恕。当我采用同等水平的报复 惩罚了对方之后,我就可以宽恕他了。阶段 2相对公平。我采用互惠的方 式来定义对待我的公平,如 果你帮助了我,我必定要帮 助你。归还和补偿性宽恕。如果我能 够把我所 失去的重新补偿回来,那么,我就会宽 恕。或者,当 我如果不去宽恕而感到内 疚时,我也会通过宽恕来去处这种内 疚。阶段 3好孩子公平。这里我主要根 据团体成员的感觉来决定对 错。我这么做是为了取得同 伴的好感。预期的宽恕。当其他人要求我 这么做的 时候,我便会宽恕。阶段 4法与秩序

12、的公平。社会的法律将指引我作出公平判断。 我维护法律,是为了得到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合法的宽恕。当我所信仰的宗教要求我 去这么做的时候,我会宽恕(但这里不 同于阶段 2,把宽恕当作是一种内疚的解 脱。 ) 阶段 5社会关系定向。尽管存在不 公平的法规和游戏规则,但 我仍然愿意去维持一定的社 会关系。我相信公平和法规 是相应于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的。社会和谐需要的宽恕。我宽恕是为了重 建和谐和良好人际关系。宽恕可以减少 社会冲突。宽恕是控制社会和维护和平 关 系的方式。阶段 6人类的伦理定向选择。我对 于公平的感受是基于维护全 体人类的权益考虑。在我的 心中的良知胜过法规。宽恕是爱。我的宽恕是无条件

13、 的,因为 它提升了我的爱的体验。我必须要关爱 每个人,他 们对于我的伤害并不能改变 我对他们爱的感受。在这里,宽恕已经 不再像阶段 5 那样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来 决定,宽恕者不会通过给予宽恕而来控 制对 方,他仅仅给予宽恕。 资料来源:Enright,R.D.,Santos,M.J.D.,移情;承认自己的冒犯事 件;承认和执行宽恕;克服不宽恕。5.3 叙事法 叙事法又名临床访谈法,通常是让被试就自身经 历过的侵犯的事情进行报告, 由研究者对其报告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析。Zechmeister 等人于 2002 年采用叙 事法针对冒犯者与被冒犯者对人际冲突所做出的解释进行了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4、 1Auerbach,Y.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The religious dimension.J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2005,17,469485. 2Chapman,A.R.Truth commissions and intergroup forgiveness:The case of the South Africa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Peace and ConflictJ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2007,13:51

15、69. 3Enright.RD, Santaos,MJD, AL-Mabuk.R .The adolescent as forgiver.JAdolesc,1989,10(2):96-97 4Enright.RD,Santaos,MJD,AL-Mabuk.R.The adolescent as forgiver.JAdolesc,1989,10(2):96-97 5Enright.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91(1):123-152. 6FinkelEL,

16、RusbultCE,KumashiroM.Dealing with betrayal in close relationships:does commitment promote forgiv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6):956-974. 7Leitenberg,M.Deaths in wars and conflicts in the 20th century(Occasional Paper29).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Peace Studies Program.2006 8Maltby.J,Macakill.A,AL-Mabuk.R,failure to forgive self and other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