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72479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50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附件二: HJ-BAT-XXX 环环 境境 保保 护护 技技 术术 文文 件件 造纸行业非木材制浆工艺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Guideline on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Non-wood Pulp Process of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on Trial)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环环 境境 保保 护护 部部 二一一年六月 I 目 次 前言 . 1 1 总则. 2 1.1 适用范围 . 2 1.2 术语和定义 . 2 2 非

2、木材制浆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 . 2 2.1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 . 2 2.2 污染物排放 . 2 3 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技术. 6 3.1 工艺过程污染预防技术. 6 3.2 废水污染治理技术. 8 3.3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技术. 10 3.4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11 3.5 新技术 . 12 4 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 12 4.1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概述 . 12 4.2 工艺过程污染预防最佳可行技术 . 14 4.3 废水污染治理最佳可行技术. 15 4.4 固体废物综合用及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 19 4.5 大气污染治理最佳可行技术. 20 4.

3、6 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 20 I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加快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确保环境管理目标的技术可达性,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环境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技术依据,引导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指导文件。 本指南可作为非木材制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设计、 工程验收以及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技术依据,是供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规划和设计单位以及用户使用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将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及技术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本指南由环境

4、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指南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以麦草、芦苇、蔗渣等非木材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法工艺制浆的企业,采用其他工艺制浆的企业参照执行, 以竹类为原料的制浆企业参考 造纸行业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 1.2 术语和定义 1.2.1 最佳可行技术 是针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整体上实现高水平环境保护所采用的与某一时期技术、 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 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部门得到应用、适用于不同应用

5、条件的一项或多项先进、可行的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 1.2.2 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是指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为减少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潜在污染和危害,确保实现最佳污染防治效果,从整体上达到高水平环境保护所采用的管理活动。 2 非木材制浆生产工艺及污染排放 2.1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 以麦草、芦苇、蔗渣等非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制浆工艺主要采用化学法,化学法制浆工艺主要包括烧碱法制浆、硫酸盐法制浆及亚硫酸盐法制浆。非木材化学法制浆工艺流程基本相同,通常为:非木材原料经过备料后,进入蒸煮设备进行蒸煮,非木材原料在高温蒸煮药液的作用下分离溶出木素,所得纸浆通过洗涤筛选工段净化后,获得质量较好的本

6、色浆,如需得到白度较高的纸浆,还需进行漂白处理。非木材制浆工艺生产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 1。 2.2 污染物排放 非木材制浆工艺产生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其中水污染是主要环境问题。 2图 1 非木材制浆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2.2.1 水污染 非木材制浆工艺水污染排放主要来源于:备料工段产生的备料废水(干湿法、全湿法) 、洗涤工段提取的制浆废液、 洗选漂后的废水以及污冷凝水等。 非木材制浆工艺产生的主要水污染物及来源见表 1。 备料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固体悬浮物等。 蒸煮废液是非木材制浆工艺的主要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量约为制浆全过程污染物总量的 90%以

7、上。 蒸煮废液中污染物的大部分经过洗涤工段被提取出来, 其中碱法制浆洗涤提取的制浆废液称为黑液,主要污染物为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固体悬浮物等。 34洗选漂后的废水通常也称为中段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固体悬浮物等,含氯漂白工艺还会产生一定量的含二噁英在内的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 。 污冷凝水主要来自制浆废液的蒸发系统、蒸煮废气热回收系统以及碱回收系统等。其中,碱回收系统的二次蒸汽污冷凝水中含有甲醇、硫化物,有时还含有少量黑液。蒸煮系统及热回收系统产生的污冷凝水的成分与蒸煮工艺有关。烧碱法蒸煮过程中产生的污冷凝水,主要含有萜烯化合物、甲醇、乙醇、丙酮、丁酮及糠醛等污染物;硫酸盐法制浆煮过

8、程中产生的污冷凝水除含上述成分外,还含有硫化氢及有机硫化物。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蒸发产生的污冷凝水,主要成分是乙酸、甲醇和糠醛等。 2.2.2 大气污染 非木材制浆工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蒸煮工段产生的蒸煮废气及碱回收炉 (或废液燃烧炉) 产生的废气等。 其中,烧碱法和亚硫酸盐法蒸煮工段(间歇式蒸煮)产生的废气,主要污染物是高温废气。硫酸盐法蒸煮工段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臭气,主要成分为硫化氢(H2S)、甲硫醇(CH3SH)、甲硫醚(CH3SCH3)、二甲二硫醚(CH3SSCH3)等。 烧碱法制浆工艺碱回收炉中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硫和粉尘, 通常不做单独处理; 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碱回收炉中产生的废气主要

9、以二氧化硫为主。 亚硫酸盐法制浆工艺废液燃烧炉产生的废气也主要是以二氧化硫为主。 2.2.3 固体废物污染 非木材制浆工艺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备料工段产生的废渣、 尘土, 筛选工段产生的废浆渣以及碱回收工段产生的白泥等。 非木材制浆工艺主要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及来源见表 1。 5表 1 非木材制浆工艺主要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及来源 表 1 非木材制浆工艺主要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及来源 水污染物 固体废物 大气污染物 工序 制浆废液 备料废水中段废水 污冷凝水 废渣及尘土 污泥白泥 TRS 臭气 二氧化硫废气 高温废气沼气粉尘 备料工段 (干湿法、湿法) (干法) 蒸

10、煮工段 (硫酸盐法) (间歇蒸煮) 洗涤工段 (硫酸盐法) 筛选工段 漂白工段 (硫酸盐法) 蒸发工段 (硫酸盐法) 燃烧工段 黑液碱回收工段(烧碱法、硫酸盐法) 苛化工段 蒸发工段 制浆废液处理工段(亚硫酸盐法) 燃烧工段 一级物化处理 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 废水处理工段 三级深度处理 3 非木材制浆工艺污染防治技术 3.1 工艺过程污染预防技术 3.1.1 备料工段 3.1.1.1 干湿法备料技术 干湿法备料技术是指将麦草原料经切草机切断,除尘机除尘后,再经碎解、洗涤处理,合格的草片经脱水后,通过螺旋喂料器送去蒸煮工段蒸煮。 该技术可较好地解决干法备料存在的飞尘问题,改善工作环境;除杂率高,

11、净化效果好,减少蒸煮用碱量和漂白药品用量;所得纸浆得率高,强度好,滤水性好。 该技术适用于以麦草、芦苇等为原料,后续工段采用连续式蒸煮工艺的制浆企业。 3.1.1.2 湿法堆存备料技术 湿法堆存备料技术是指蔗渣等原料经过除髓机除髓后,送到原料堆场进行湿法堆存(喷淋) ,合格原料经脱水后,送入蒸煮工段进行蒸煮。 该技术操作管理方便、损耗少、成本低、保存期长、可有效防止自燃事故;但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 该技术适用于以蔗渣为原料的制浆企业。 3.1.1.3 干法备料技术 干法备料技术是指将原料场的麦草等原料直接通过刀辊式切草机进行切割, 得到适合于蒸煮的麦草长度,再除去麦草中的尘土、麦穗、麦节等杂质后,送蒸煮工段进行蒸煮。 该技术流程简单、操作及运行费用较低,不产生备料废水;但切草机和除尘机密闭性较差,备料车间产生较多粉尘,影响人体健康。 该技术适用于采用间歇式蒸煮工艺的制浆企业。 3.1.2 蒸煮工段 3.1.2.1 间歇式蒸煮技术 间歇式蒸煮技术是指一次性进料,蒸煮结束后一次性出料,然后再进料的蒸煮过程,整个过程为间歇操作,通常选用蒸球作为蒸煮设备。 平均每吨风干浆消耗蒸汽约 3m3,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