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70363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历史表明, 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 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 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 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 等。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即浮、沉、迟、 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 动、结、代。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根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 诊察的相关方面。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

2、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近两千 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因此,迄 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 只有二十六种。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这 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根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如 脉体大小、是非、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 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

3、能够满足临床各 科“辨证论治”的需要。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 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代,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 的已被误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比如,革脉、动脉、 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 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究其原因,是后人没有领会这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 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充足挖掘出来,才能充 足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1,浮脉浮脉,古称“毛”脉,是临床最常用的脉象。既可为常脉,也可为病脉。它只反映

4、脉位 变化,以“脉位浅在”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属单因素脉象。其指感特征 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据脉经记载,凡寸口脉在“一至七菽”之间,皆是浮脉。用 “持脉轻重法”辨别浮脉,是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的实际深度划分为十五个层次,即十五 菽。以中间三层为“中”,则一至七层之间为“浮”。这是非常正确的辨别方法。浮脉为常用 的纲领脉之一,它既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又可以作为其他脉象的构成条件。在 浮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与脉位“浮”相关的脉象,比如,濡 脉、浮滑、浮数、浮缓等,因此,把握浮脉的脉形规范及其辨别方法非常重要。近代脉书 习惯以“举之有余,按之

5、不足”作为辨别浮脉的依据。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方法固然可行, 但不能辨别正确的脉位变化。若具体分辨浮脉的界限及其程度,应该使用“持脉轻重法”。 脉经所说的“举”和“按”,是相对于脉体而言的,并不是靠“举”和“按”辨别浮脉,这是必 须明确的题目。这是由于,举和按,是诊脉的根本手法,必须说清什么是举?什么是按? 举和按是干什么用的?按“持脉轻重法”的操纵规范,临诊时,触及脉体以后,再对脉体进 行按压,称为“按”。经过按压以后,减轻按压的指力,回复刚触及脉体时的指力,称为“举” 。所以, “举”和“按”是针对脉体而言的。否则,就不可能体会出“有余”和“不足”的指感特征。 所谓“有余”和“不足”,是对脉

6、体进行“举”和“按”体会出来的。因此,不能将“举”和“按”以为 是对寸口部位的肌肉组织进行按压。由此说明, 脉经固然以“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解释 浮脉的脉形,但是, 脉经并不是用举和按的手法辨别脉位,而是用“持脉轻重法”。在诊 疗实践中,凡是浮脉,都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只凭“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并不能辨别浮脉界限,也不能正确确定浮脉 的程度,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若将“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作为辨别浮脉的唯一 方法,是很不全面的。应该用“持脉轻重法”,再结合“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 才是辨别浮脉的最好方法。 2,沉脉沉脉,古称

7、“石”脉,也是临床常用脉象。既可为常脉,也可为病脉。沉脉与浮脉正相 反,以脉位“深”在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举之不足,按之 有余”。沉脉是常用的纲领脉,属单因素脉象,既可作为其他脉象的构成条件,也可与其他 脉象相兼。在沉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与脉位“沉”相关的脉 象,比如,弱脉、沉滑、沉数、沉迟等。用“持脉轻重法”辨别沉脉很简单,可参照浮脉的 辨别方法。凡寸口脉在“十至十五菽之间”,都是沉脉。其中,第“十五菽”相当于“按之至骨” 的程度,这是沉脉的最大限度。若超过这种限度,则是伏脉。根据脉诊的根本原理,脉位 变化可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

8、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这四种脉象,概括 了全部的脉位变化。在诊疗实践中,脉位的变化固然错综复杂,但总起来说不过乎这四种 脉象。浮脉、沉脉、不浮不沉之脉和伏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脉形,而是有可容许的变化 范围,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比如浮脉:凡“一至七菽”之间的脉位变化皆是浮脉,但实际 表现时的程度可有所不同。再如沉脉:沉脉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但“十菽以下”皆 是沉脉,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以上四种脉象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位变化。沉 脉与浮脉的界限是不浮不沉之脉,即居中之脉。寸口脉在“七至九菽”之间,即是不浮不沉 之脉。以此为界,七菽以上为浮脉,九菽以下为沉脉。按这种方法辨别浮

9、脉和沉脉,都非 常正确。3,数脉数脉是单因素脉象,只反映脉的至数比正常快,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凡一息六 至或六至以上,皆为数脉。其指感特征是“去来促急”,这是脉的“至数”达到“一息六至”或 超过“一息六至”的指感特征。辨别数脉,只需测定脉的至数即可。只要把握了正常脉的至 数,辨别数脉并不难。一般以为,正常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之间。这是辨别数脉的依 据和界限。 脉经说:“数脉,去来促急”。这是数脉的指下外形和指感特征,并不是数脉 的具体指标。 脉经另有夹行小字说:“一曰一息六七至”。这夹行小字是否为脉经原 文无据可知,重要的是,这夹行小字可以反映数脉不是固定不变的至数,可以有程度上的 不同

10、和可容许的变化规范。即:凡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皆为数脉。所以,数脉有比较 具体的指标,是很轻易辨别的脉象。 内经记载了正常脉的至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 说:“人一呼 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 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由此可见, 内经是以一 息四、五至为正常至数,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历代以来,都是以一息四、五至为 正常脉的至数。如难经说:“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所谓“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是说一呼一吸脉四至。所谓“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是说一呼一吸脉六至。

11、这说明, 难经以一呼一吸脉四至为平人脉的最低至 数,以一呼一吸脉六至为适得病的病脉。一呼一吸四、五至之间,则是正常至数可容许的 变化范围。明确了正常脉的至数和所容许的变化范围,就即是明确了数脉的构成条件。因 此,数脉的具体指标很轻易把握。数脉是常用的纲领脉。不含至数变化以外的其他条件, 属单因素脉象,但可以是其他脉象的构成条件。比如,促脉就兼“数”的条件。并且,数脉 常与其他不发生冲突的脉象相兼。比如,浮数、沉数、弦数、滑数、洪数、细数等。在与 这些脉象相兼出现时,数脉的至数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4,迟脉迟脉与数脉正相反,是脉的至数不及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属单因素脉象。凡一息三至或不足

12、三至者,都是迟脉。 脉经说:“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这是将“呼吸三至”作为迟脉的根本条件,并用“去来极迟”表达迟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这 种表达方法专业性很强,但受“道家”演说影响很深,应予正确理解。所谓“呼吸三至,去来 极迟”,意思是说,以呼吸三至为迟脉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凡不足三至者,皆为迟脉。这 是引用道家学说的“极”字来表达迟脉的界限和脉形规范,不能将“极”字以为是一般的形容 词。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迟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由于古代医家以“呼吸定息”测定 脉的至数,迟脉又是在至数减少的方向延伸,所以,迟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很小;它只能 再包括一呼一吸二至、一呼一吸一至或一呼一吸不

13、足一至。从临床实践看,古代医家将迟 脉的根本条件规定为“一息三至”,是比较公道的。在实际操纵过程中,一呼一吸三至以下 的脉象,可用计时法测定脉的至数,便于把握迟脉的变化程度。按计时法算, “一呼一吸三 至”的脉象,约每分钟 50 次,与现代医学的“窦缓”接近。所以,凡每分钟 50 次或低于 50 次的心率,都是迟脉。这与中医理论并不相悖。脉的至数变化固然复杂,但总的说可分三 类:一是正常脉象的至数,二是数脉,三是迟脉。这三种脉象,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 “至数”变化。5,洪脉洪脉,古称“钩”脉,亦称“大”脉,或称“洪大”脉。脉学史上,确定洪脉为常用脉名,经 历了一个逐渐趋向同一的过程。 脉经以

14、前,洪脉称“钩”脉。如内经所论季节脉的 “钩 ”脉,实在就是洪脉。其根本特征是脉体“大”。所以,古文献常将“钩脉”称“大脉”。如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 ”所谓“大者”,即是“洪脉”。 素 问.平人气象论对六经之脉进行论述时说:“太阳脉至,洪大而长。 ”这是将“洪”与“大”合称 “洪大”,属习惯性的称谓。由此说明,钩、大、洪、洪大,是同一种脉象,只是称谓不同。 脉经规范和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用“洪”取代了其他称谓,此后,多数脉书都用 “洪脉”之名,逐渐同一了洪脉的称谓。但在个别情况下,仍有沿用“洪大”之名的习惯。洪 脉是单因素脉象,以脉体大于正常为构成条件,除此

15、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 脉体“大”。如脉经说:“洪脉,极大在指下。 ”根据脉经 “极”字的用法,可以充足说 明:凡脉体大于正常即是洪脉。所谓“极大在指下”,并不是说“大”到极点才是洪脉,而是 用“极”代表正常脉体,实在际意思是说,凡比正常脉体“大”即是洪脉。这是受道家学说影 响的表达方法,不能将“极”字理解为一般形容词。寸口脉正常脉体的标准,是脉诊的重要 依据和客观指标。临诊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都是由脉体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因此,必须把握正常脉体的标准,才能辨别错综复杂的脉象。但是,对这样一个关键题目, 除难经和脉经外,历代脉书都没进行具体先容,这对把握脉诊技术极其不利。实

16、 在,在实际操纵过程中,寸口脉的正常标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题目。甚至可以这样说,若 不把握寸口脉的正常标准,对任何脉象的辨别都很困难。因此,必须弄清寸口脉的正常标 准,才能辨别错综复杂的脉象。独取寸口脉法对寸口脉的正常标准作过规定,这些规定虽 有一定的理想倾向,但作为实际操纵时的重要依据,是不容忽视的。否则,既不能体现脉 诊的根本原理,也无法对脉象的变化进行辨别。 难经最早记载了寸口脉脉体的正常标准, 这是一个应该充足挖掘的题目。如:难经对“五部”的划分,是将“初持脉”到“按之至骨” 的深度五等分,每一等分是一部。每部再分三个层次,合十五个层次。每三个层次即一部。 由此可知,若寸口脉的脉体大于三个层次,则超出“五部”规定的界限。因此,从理论上说, 寸口脉脉体的正常标准,就是不大于每一部所规定的界限。显然,这是一种带有理想倾向 的规定,但是,对把握正常脉体的标正确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初学者,按“五部”的理论把 握正常脉体的标准,堪为入门捷径。从脉经以后,对洪脉有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