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63168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1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 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沿纬线方向(东西)呈一定宽度延伸, 并按南北方向更替分带规律。3.非纬度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 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4.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自然地域综 合体。5.双列系统: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所得到的统一 系统。 (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

2、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 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 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6.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 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7.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 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陆地表层一 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8.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

3、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 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9.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 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10.土地类型:指土地资源单位是由地貌、植被、土壤等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是土地 制图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11.土地评价:是指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12.土地潜力评价: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 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13.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土地类型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各种适度。2章节

4、重点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2.地域分异因素:一.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 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二.非地带因素:是指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 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3.地域分异的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大陆地域分异、区域性地 域分异) 、中尺度(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地方气候、地方风、山地垂直带性分 异) 、小尺度(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 件) 。4.垂直带谱的特征: (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

5、谱;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 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2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统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 大差别。5.自然区域研究的发展:地域分异理论研究的结果,必然指向依据理论这一理论进 行地球或某一区域的自然区划,以便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全世界第一个自然 区划成书于我国周秦之际的禹贡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之时,虽然尚未形成地 域分异理论,但关于地域分异朴素认识的

6、存在似乎毋庸置疑。6.自然区划的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 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7.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之地带性区划单位: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自上而下,大到小)8.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之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自上而下,大到小)9.土地单位的界定:(1)俄罗斯景观形态学派的土地单位系列:相(最小) 、限区、 地方、景观、省、地区、地带、相组、环节、相系列、复杂限区;(2)中国的土地单位系 列:地块(最小) 、地段、地方。10.土地潜力评价中的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具有三个等级层次:潜 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11.什么是土地分级和土地

7、分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 区别? (1)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 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不同详细程度的概括、归并或细分,区分出性 质不同、各具特点的类型的过程。 (2)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 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分为质量好的、较好的、 中等的、差的和不宜农用的五等 (3)联系:分级是基

8、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 划分,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类型归并。 (4)区别:土地分级是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一定的级别,或自下而 上合并为更高级的单位。土地分类是采用类型系统研究法,对同一级土地进行分类,得出 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土地类型。12.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层次、回归、聚类、多元分析法和模糊 数学法) 。13.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划分各等地的条件是什么?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如何,然后做出 等级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 适宜

9、程度及其限制状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 综合评定。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原理:根据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 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 3 -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原则:针对性原则、持续利用原则、比较原则、辩证原则、实践原则、潜在适度原则。14.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有哪些?研究方法有哪些?驱动力系统有: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驱动

10、子系统、社会驱动子系统。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统计、系统分析法和模型化方法)15.地域分异规律中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的关系?P84(1)水平地带性:由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影响,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在 水平方向上呈现的带状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上呈现的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规 律。(3)关系:两者关系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变化系列相似-从赤道到两极,从山底到山顶;递变原因相似-都是随着气 温及水热关系变化而递度。差异性:A.自然带规模(宽度)差异很大,水平自然带和宽度以 100km 为单位来度 量;垂直一百只有数百米,并且垂直带气温变

11、化由海拔增高而降低,且降低的速度与由赤 道向两极变化要快得多。B.水热对比不完全一致: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 对比关系;而垂直主要由降水量由上而下增多,在某一高度值出现最大值后又下降,有背、 向风坡的明显差异。C.光的强度和组成的差别:水平的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短由赤 道向两极发生变化;而垂直带不发生变化。D.自然要素特征不一致:垂直带地貌、气候等个自然要素具有多种特殊性 比水平地带复杂。16.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P88(1)人类的实践活动表明,要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必须遵 循因地制宜的原则。(2)地域分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12、移。人类只有正确认识、掌握这 些客观规律,并通过一定措施调节地域分异规律对生产的影响,而不能改变和消除客观存 在的地域分异规律。 (3)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地域分异规律。相反,在不违背地域 分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地域分异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的方向演化。 (4)各种尺度的分异规律都有实践意义A.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可为国家制定基本建设规划、确定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些重要 指标和各种耕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地带性规律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粮食产量 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B.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为各省区制定全面的生产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 产,因地制

13、宜开展多种经营,为确定各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提供重要依据。C.大、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也是进行国家、省级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换句话说, 自然区划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实际应用。D.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是划分土地类型,分析评价小区域土地资源的基础工作,是- 4 -土地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17.人类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影响?P339 (1)要素:岩石圈(地形) 、大气圈(气候) 、生物圈(生物) 、土壤圈(岩石圈表层) 、水圈(地球所有水形态) (2)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草原和 沼泽湿地面积锐减;动物驯养和作物栽培(物种灭绝) ;扩大、缩小物种分布区并造成其意 外繁衍。

14、 (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地表或近地表的机械搬运而引起的地貌形态的变 化,还有些人类活动也会直接改变地表形态以及间接地造成地貌形态和特征的变化。 (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 的产物。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土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并最终影响到土壤的形 成和发展过程。如不适的灌溉使土壤盐渍化;破坏森林改变气候导致土壤变化;人类活动 导致的土壤侵蚀和风化加强使土壤流失。 (5)人类对大气圈和气候的影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导致氧平衡失调;增加固体微 粒数量;威胁臭氧层;造成热污染。 (6)人类对水圈和水情势的影响:修建和内外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平 衡、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通过保护、建设和破坏植被,改变其水源涵养功能从而改 变地表径流;对湖海的围垦和垦殖缩小水域面积;渠道化导致侵蚀加强;河道的不合理利 用导致洪水灾害;污水排放导致大面积水体水域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