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20573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17文/白永秀 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摘 要: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以发达国家为龙头、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价值链分工日益成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发展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括中国、中亚五国和俄罗斯,近年来该区域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工业分工水平较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构建工业价值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层级互补的工业体系,这为构建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龙头”、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为“枢纽”、以中亚五国及俄罗斯为重要

2、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价值链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助于中亚及周边国家与中国形成紧密的工业分工关系,推动相关国家实现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升级。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价值链;工业经济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作为贯穿亚欧大陆的带状区域合作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亚欧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依据相关国家的既有合作基础,遵循由近及远的建设原则,可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划分为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括中国、中亚五国和俄罗斯,这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体和基础;拓展区包括南亚、西亚、蒙古、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辐射区

3、包括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以发达国家为龙头、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价值链分工日益成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发展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层级互补的工业体系,这为构建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龙头”、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为“枢纽”、以中亚五国及俄罗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价值链创造了条件,有助于这一区域提升工业分工水平,进而实现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升级。一、国际分工深化与价值链升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发展实践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

4、入,任何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下运行,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发展中国家才能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跻身经济强国之列。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产业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演进历程,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水平日益提升,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具体而言,产业间分工又称垂直分工,是指不同要素密集度的行业之间的生产分工。例如,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分工,都属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又称水平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两种要素密集度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之间的分工。产品内分工是在标准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由于中间

5、产品的空间分散化生产,使得某一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生产区段分布在多个地区(国家),从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跨区域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深入到产品工序层面,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和价值链的全球拓展。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入和长期科技进步的积累,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逐步转向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淘汰下来的劳已经开展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将纺织、钢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相对欠发达的日本、西德等国家,美国则集中力量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推动了日本、西德经济

6、的崛起;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日本、西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日德等国家则集中力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推动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国家则集中力量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印度等国家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则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这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发展。通过研究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可以发现,前两次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的表

7、现,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转移的是某一产业或产品生产流程;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深入到产品工序层面,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转移的是某一产品的特定生产工序,产品内分工成为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跨国公司充分发掘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把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分布到世界最具竞争优势的区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之中。这样,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被划分成若干个具有不同增值能力的生产环节,这些连续、可分割的增值环节共同构成了产品内分工价值链。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龙头、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按照增值能力

8、和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价值链有高端与低端环节之分。在工业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布中,由于发达国家具备品牌、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因此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往往占据着增加值较高的价值链高端环节;与此相对应,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在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等领域,主要承担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的分工任务,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大多被限制在增加值较低的价值链低端环节。其中,增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发动机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等资金和技术密集环节,以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管理和信息密集环节主要布局在发达国家,增加值较低的一般零部件制造和整机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则主要布局在发展中国家。可以发现,价值链的

9、不同增值环节构成了一条“微笑曲线”。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逐步实现价值链位置由低端向高端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积极承接国际范围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成为二战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日益削弱;与此同时,越南、印度等相对欠发达国家的要素价格优势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低端要素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局面难以持续,亟需向价值链高端升级。价值链

10、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尽力将后发丝 路 聚 焦国内 刊 号 CN6 1 - 1 4 9 9 / C动密集型产业则向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地区)转移。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018国家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由于技术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提高,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锁定倾向日益明显,这要求中国加快寻求价值链升级之道。刘志彪等、刘友金等、赵放等研究认为,中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发挥大国优势,东部地区通过产业内迁和产业链延伸,能够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国内价值链,这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认为在建设

11、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相关国家应充分发挥合作基础良好、市场空间广阔和工业体系互补的优势,积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乃至更大的空间范围构建工业价值链,这将有助于中亚及周边国家与中国形成紧密的工业分工关系,推动相关国家实现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升级。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括中国、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其中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重点建设区域。我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加强工业分工、促进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迫切性和现实可行性。1.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发展现状(1 )中国(西北)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

12、以来,中国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到2011年,中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达到20%左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但从工业各行业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离“工业强国”的发展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经济已经具备了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的基本条件,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东部乃至国际范围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在此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各行业应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西部地区则应大力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在中国实现雁阵式产业升级

13、。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重点建设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个省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9-2013年西北五省区的工业增速大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全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3年,西北五省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8151.91亿元,形成了以能源化工、采矿、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电力等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其中能源化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2013年能源化工产业在陕、甘、新三省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比均超过30%,其中陕西高达60.01%。表1展示了西北五省区的支柱工业行业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

14、长情况。(2) 中亚五国工业发展现状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毗邻中国西北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自1992年相继独立以来,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中亚五国工业经济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分国别来看,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油气工业和煤炭工业;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能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属;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油气工业和棉毛纺织;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采矿业、金属及非金属制品加工业;塔吉克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采矿业、轻工业和建材工业。总体而言,丰富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对中亚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但该地区工业发

15、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3) 俄罗斯工业发展现状 俄罗斯幅员辽阔,工业化水平较高,重工业实力雄厚,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970亿美元,主要工业部门为燃料动力工业、冶金及机器制造工业、国防军事工业。燃料动力工业领域,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2013年原油产量达到5.233亿吨,位居世界首位;全年油气(包括成品油)出口创汇达3556亿美元,占当年俄罗斯出口总收入的67.6%,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油气产品出口。此外,俄罗斯2013年出口煤炭1.429亿吨,发电量为10450亿千瓦时。冶金工业是俄罗斯的传统工业部门,俄罗斯拥有丰富的铁矿,2013年生产钢铁近6900万吨,钢产量位居

16、世界第五。钢铁行业目前在俄罗斯工业生产中占据10%的份额,占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军事工业是俄罗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取得巨大发展的部门之一。作为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2013年俄罗斯的武器出口交付额为157亿美元,出口面向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和马来西亚等60个国家。其中,军用飞机占全部武器出口约40%的份额,防空系统所占份额超过25%。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相关国家的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再到中亚五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相关国家的工业发展存在分工水平较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分工水平较低,相关国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下,西北地区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西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在重工业内部,矿产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这一重型工业结构决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