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16915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李丽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伯牙绝弦下郑小学 陈林霞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

2、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

3、累。2、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学生准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课时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课前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你们会成为好朋友呢?(朝夕相处、志同道合、朋友要互相帮助、友情多么的可贵啊!)(1)唐代大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曾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屏幕出示)王勃与杜少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所以,王勃与杜少府之间是一种知己之谊。(2)三顾茅庐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讲的

4、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刘备、诸葛亮有着共同的志向,那就是兴复汉室。所以,刘备对诸葛亮是一种知遇之恩。)(3)俞伯牙与钟子期演绎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他们对艺术有着相同的理解共同的追求所以他们之间是一种知音之情。课前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请大家做好上课的准备一、导入如果说,王勃与杜少府的知己之谊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友情;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是因为他们有兴复汉室这一共同的志向,那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则源于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强调弦的读音,齐读)1、对于伯牙,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师补充)伯牙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琴师,他擅长弹七弦琴,

5、在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说的是,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也停下吃草抬起头来静静的倾听。可见伯牙的琴技十分高超,所以他被称为是琴仙。2、绝弦的绝,什么意思?你是从哪知道的?(结合注释来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3、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从此再也不弹琴了)课文中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出示句子:“子期死终身不复鼓。”指名读,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啊,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起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想来读读这篇课文?指名读(1)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两句话他读的特别好,而且两句话的句式也是相同的,你发

6、现了吗?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名读第一句。“兮”变红,解释:兮,在古代汉语中是个语气词,想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在这要稍作停顿。这句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断而气连。范读,再指名读第一句(相机多找几人读)第二句,谁来读。指名读第二句。齐读两句话。(2)这篇课文,有个地方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解释“谓”:以为、认为。世:世上。连起来解释就是: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注意在这几个地方停顿而且也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指名反复读,再齐读,强调语断而气连

7、的读法)小结:读古文的时候,只有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才能准确停顿,读好古文。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叙述。三、学文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课文读懂,读完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解释每句话的意思。2、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指名读,解释)(伯牙仅仅是会弹琴喜欢弹琴吗?很擅长弹琴)你从哪看出伯牙很擅长弹琴,琴弹得非常好?“善”变红:善在这里就是擅长的意思(出示:善:擅长)那么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擅长弹琴。钟子期善听,就是钟子期很擅长欣赏、鉴赏琴声。这里用了善,课文中哪里还用到了善这个字?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

8、什么意思?(出示:善:好,妙)看看这两处善,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在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3、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读,你从哪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能读读相关的语句吗?)(1)出示:“伯牙鼓琴必得之。”这段话你读懂了吗?(自读,体会体会,指名说)哪里写出了高山的巍峨高大? “善哉泰山。”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指名解释。这段话中还提到了江河,哪里写出了江河的广阔呢?(2)伯牙想到了高山,想到了流水,你从哪个字看出他想到了这些?(两个“志”变红)志:就是想到的意思,志在高山:就是想到了高山。志在流水,就是想到了流水。文中还有个字,和“志”的意思一样也表示想

9、到,你找到了吗?(念:变红)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小结:大家看,志和念,都是想到的意思,在古文中,同样的内涵可以有不同的表达。这就是古文的特点。1、体会善鼓、善听(1)渲染:当伯牙想到了高山,就能用琴声表现出高山的巍峨;当伯牙想到流水,就能用琴声表现江河的浩瀚;当伯牙想到草原,就能用琴声表现草原的(广阔);当伯牙想到明月,就能用琴声表现明月的(皎洁)想到什么,就能用琴声表现什么,这就是善鼓(板书)(2)当伯牙用琴声表现高山时,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赞叹道(相机指名读,指导读出赞叹的语气)来,让我们一起发出赞叹(齐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流水时,子期仿佛又看到了什么?他又会赞叹道(相机指名读

10、,这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啊)让我们一起发出由衷的赞叹吧!(齐读) 子期能够真正的听懂伯牙的琴声,更能听懂他的心声,这就是善听(板书)这段话里,哪儿还写出了子期善听?出示: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小结:是啊,因为有了子期这样的知音,大大激发了伯牙的创作激情。5、伯牙与子期度过了一段高山流水知音相投的美好时光,伯牙是琴仙啊,他的作品需要人去欣赏、去理解,他的艺术创作更需要灵感和激情需要与人产生共鸣。而子期对于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子期就是伯牙唯一的知音啊。板书:知音6、出示最后一句,指名读,解释乃:于是,就。不复鼓:不再弹琴了。解释句子。子期已逝,知音不在,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理解的日子,让我们体会他的心情一起读。7、高山依旧,流水依旧,但在这之间却增加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再来感受那荡气回肠的知音之情吧。四、拓展:伯牙摔琴谢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五、板书:25 伯牙绝弦善鼓 善听知音教后小记:教后小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