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15946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谢谢天骄兄。这个错误还是被你挑出来了(笑),而且比我想象的还快,我原本以为会在第二部开章时才被发现。关于这个错误(永乐帝写大了九岁),作者无法回避,因为我是故意的。未来我会在发行全书时注明这一点。当然我会被骂,甚至被怀疑创作的强度。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一定得这么做。因为要完成隆庆天下里的辩论,我需要为保卫长城找到它的人文面貌。隆庆天下不断在辩论一个问题-究竟我们是被长城所禁锢,抑或我们是被长城所保护-这其实是中国人灵魂里一个深刻的痛,这个痛楚干系着中国人如何认识自己的历史,也关系着中国人如何决定自己的未来,此即隆庆天下的精神骨干。永乐大帝驾崩时是六十五岁,在位二十二

2、年,一生都在戎马中渡过,死前三年才正式发布北京为国都,他是中国历史第一位将国家防线推进到北方的人,他就是中国的长城,一生充满争议。长城之辩的正反两方,是魏宽与方子敬,魏宽是虚构人物,书中他是永乐帝麾下的一名将领,象征了历史上被遗忘的一群人,史称难童。他们夹在两个世代之中,上有开国元勋,下有太平公子,从大都总决战,直到北燕即将南归,他们像燕子一样的南来北往,隆庆天下的背景与这批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我故意将燕王的年纪写大的原因。方子敬是谁?方子敬就是我的武侠世界里最伟大的侠客象征。透露日后的创作方向,未来隆庆天下会有四个楔子,没有章节名字,但我私下都给它们取了名字,第一部楔子是长城之辩,第二部楔

3、子称作燕子与燕子的战争-保卫长城,第三部楔子,则是帖木儿大帝的烦恼,第四部,也是最后一个楔子,叫做北燕即将南归。长城是中国的产物,然而日本人也有他们的长城,朝鲜亦然,这是一个对比。唯有借用三国的民族史观,才能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面貌以及我们心里的矛盾与痛苦。事实上,我也很痛苦,因为我是一个偏左的自由主义者,每当我在描写某些历史场景时,几乎是在鞭打自己的灵魂。可是这是没办法的,因为我不只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还是一个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这会是每一个与我思想相同的人,都不能回避的痛苦。回到最初写的那个评论:隆庆天下全部的故事,都是假的,但也是真的。我不希望以假乱真,只希望从这个虚构的迷幻故事里,刻画出

4、一个曾经属于中国的面貌。然而,任何史料上引用的偏差,都将引发学术上最严厉的指责,不过我们也不怕,因为这里有一位很好的历史顾问,那就是天骄兄,他的严密考据,恰能使隆庆天下更完整,从而能应付来自各方的可能质疑与挑战。我敬畏历史,也敬畏历史上每一个真实的名字。在我的书中,真实历史人物都会以回忆的方式出现,这是我对那个时代表达崇敬的方式。顺道一提,书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在历史记载中,他当时已经死了。这个人是谁呢?他和永乐大帝也有关系,在永乐帝的戎马一生中,除了魏宽、崔风训这些燕山八百死士之外,永乐帝还有一位好友,这个人是朝鲜第一枭雄,他也是那句争妍有李花里面的那株李花。他会用朝鲜人独

5、有的史观,向天下汉人发出怒吼。恕在下直言,我觉得孙晓先生貌似不太认同中华民族的概念,或者说将汉族看成这个中华的代表,而有意排斥其他民族.这一点在隆庆 2中就有所体现了,比如在写到反对异族侵略上,仿佛只是将以汉族为主体的宋朝作为“中国“,而把与宋为敌的辽,西夏,金,蒙古都看作了“异国“.我觉得,无论长城落入谁手,从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包括长城主段)给契丹,到后来金国,蒙古相继主导燕山山脉,但那威胁的仅仅是可以称之为中原王朝的汉族国家,并不是在威胁“中国“.长城既然中被借喻禁锢,莫非是要探究中朝日三国的兴衰缘由? 其中又有“辩论“,那是要写矛盾冲突了?如此就真的一部好小说了刚才搜了一下“ 争妍有李

6、花“这句话,竟然出自“推背图“,对这个没什么了解,不过金圣叹解释说“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那“李花“就是屡战屡败葬送 50 万大军的李景隆了啊,看来孙晓先生是想对历史“再颠覆“? 原本已经闭关了,但看到了这篇回复,必须要尽快说两句。 汉人本身其实是一个文化的观念,指的不是血统,当蒙古人征服北方时,消灭了契丹、征服了熟女真,统称他们为汉人,以区别南人,并将之融入在汉族的系统里,从此之后,许多出身中国北方的汉人,或多或少都有契丹族、以及游牧民族的血统,我甚至怀疑自己也有契丹血统。(我祖母姓边)。 属于历史的、文化的分歧,我们必须要用历史、文化的面向来思考。也就

7、是说,种族的融合是历史缓缓推进的结果,使我们找到了一个称呼自己的符号。汉人的认同,正是由此而生,它代表的是构筑中国的哲学基础。 政治只会自欺欺人,历史与文化才是真实的存在。在北方征服的一千年里,是什幺构筑了中国一统的基础?是什幺力量在包容差异,在创造一个共荣共存的环境?答案很明白,维持这个国家统一的,是孔夫子,而不是车同轨、书同文的秦始皇。这是为什幺所有基督教文明的国家都无法相融合的原因,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威尔思,直到今日,连小小的英伦三岛都找不到包容彼此的基础,何况是整个基督教文明? 不要落入国家主义的陷阱里。您以为欧盟的成立正在使欧洲融合吗?您可知道,德国统一后,西德的人们怎幺看待东

8、德的那些穷苦人民?您又知道西欧的人们是怎幺看待那些东欧的新移民? 利用经济力与消费力创造的假融合,我看过极惨的失败例子。美国号称种族熔炉,事实上却在采行一种新的种族隔离政策,每一个城市都给割成了两大块,一块给白人住,一块给黑人住,社区林立,老死不相往来,每逢社会动荡,种族冲突的火焰也因此爆发。这种融合是假象,是吹嘘的、自欺欺人的,禁不起检验的。 历史属于历史,政治属于政治,文化归于文化,车同轨、书同文、强迫每一个人的面目都一样,这种政治上的手段无法带来什幺,如果你认同这样的观念,并认为这才是融合的基础,你最好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因为整个世界越来越接近,迟早会出现一个地球政府。 千年以来,中国都一

9、直在走向融合,这是世界上融合程度最高的地区,远超过印度、中东、基督教世界,但中国的种族融合并不是以压迫少数民族来完成,同样的,五族共和的概念,也不会因为汉族刻意遗忘自己祖先的面貌而更大行其道。简单来说,如果汉人连自己祖先的文化都不屑一顾之时,你要他们如何能珍惜属于少数民族的文化? 我可以接受文化多元论,亦即拋弃以汉人为尊的史观,但汉族不可以、也不应该,拋弃自己的历史发言权,更不可以扭曲自己祖先的面貌。我们并不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百万年,我们就是这里的原住民。当蒙古南侵、当异族征服来临时,当西方列强降临时,当头发被迫剃掉的时刻,汉族必须深刻意识到,在过去壮烈的历史里,我

10、们曾经被迫放弃了什幺,被夺走了什幺,我们才能。欲罢不能了,这朵李花绝不是李成桂。这一段故事,将透过少林之宝天绝僧的口,告诉男主角崔轩亮,朝鲜至高无上的神刀:神功震主的故事。首先谢谢老孙百忙中的回复,也同时感谢天骄兄对隆庆天下的关注。其次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要了解一项事物的本质,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层层解剖,孙晓的回复中谈到了种族融合这一个概念,我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事物的形成必然存在着一系列合乎逻辑的前提,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也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更不可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种族融合的前提到底是什么呢?个人把它理解为共存,种族的共存。而中国亦是这方面最好的实例,中国历

11、来便是以汉族为首多民族共存的典范。在自然环境的变迁下,在无数次的铁蹄镇压中,我们始终自愿或被迫着与其他民族长期保持着这种共存关系,直至今日亦是如此。我们再来看看汉族,汉族本身便是中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许多民族共存下的产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不断同化、融合,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的形式。然而它又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就宗教信仰来说,汉族提倡的是兼容并蓄,它不是一教独立,而是佛教、道教、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共存;就饮食起居而言,它因地而宜,又相互借鉴;就语言而论,我们虽然统称为汉语,却存在着方言上的极大差异。这些特征无不证明着共存。汉族同时是一个高度融合的民族,如果仅仅只有共存的存在,两者关系的维持又是非常

12、脆弱的,然而时间的证明,却让我们发现必定还有一个因素在起着主导的作用,它既能完美的在两者之间起到纽带作用,又能经历时间的考验。这是什么?是包容,是宽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包容的核心是“仁”,是深藏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种子,每个读圣贤书君子一生的追求,也是每个时代创造者奋力想攀越的高峰。它不是人类种族之间的歧视,它不屈于武力的征服,它更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手中的经济杠杆,它同样也不是统治者手中的玩具。它曾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每个华夏子民的内心深处,它曾创造过中华民族的辉煌,它是孔夫子儒家文化千年的传承,时至今日,我们中的许多人还在不断的学习它,研究它,视它为目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一种人类的境界,也是每个中国人必须铭记于心,努力做到的。这是千年前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比长城还长,它比故宫博物院里的任何一个瑰宝都价值连城,它是千年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世界之所以生机勃勃、色彩缤纷,就是因为万物之间的互相包容和万物之间的自我约束。只有你包容了别人,别人才会真正包容你。同样,这也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谐共处的关键所在。中华文明之所以有五千年的浩瀚史,之所以不曾间断过,全因两个字包容。它是由共存慢慢走向融合的道路,是一部部国人的血泪史,也是史料中一句句的警世名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