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708360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翻译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16-01-20 3 手机版题目: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1、选题意义和背景。、选题意义和背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

2、,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

3、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2、论文

4、综述、论文综述/研究基础。研究基础。1987 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 21 世纪初。1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 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

5、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1998 年,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

6、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1999 年,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7、2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 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 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000,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

8、从 Morris 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国内除钱冠连外,2007 年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

9、的介绍。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谭晓晨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语境的动态研究一-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2000, 50-52)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炬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2007,51-55)从语言哲学的立场阐释了维索尔伦

10、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折射出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正光、吴志高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对语言顺应论做出肯定,他们还指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朗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李元胜,2007:124)。中国学者不仅专门对顺应论进行研究,还将其与其他理论结合或者将顺应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利用顺应论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占据多数。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于顺应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戈玲玲在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

11、翻译标准(2000,7-11) -文中,为我们展现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它超越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活动。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该以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于外语研究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2005,55-59) -文中,针对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争论,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而不是翻

12、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顺应论在与翻译结合的过程中,学者们除了从翻译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和阐释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外,还将顺应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比如文学作品译作分析、应用文本译作分析,同时还有学者将顺应论与语用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联系起来。叶苗在其着作应用翻译语用观COn Pragmatics Transl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中,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了定位,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应用翻译。同时她主张以顺应论为基础来讨论和解释异化,并以选美中国为例,

13、结合应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之争,提出了在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应用文本翻译时,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策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扩大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认知语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和探索,增强我国软实力。纵观国内顺应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顺应论与翻译结合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顺应论对翻译的结合方面,研究者几乎都是从文学翻译、应用文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很多研究还是局限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推介和重申,缺乏创新点,并且对理论的适用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顺应论在很多领域的误用和滥用。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

14、m, The Potential 19-25.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胡芳毅,贾占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 ?上海,上海翻译。2010:23-28.蒋澄生,廖定中。语用学需要“顺应”潮流-顺应论的几个关键概念述评J.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 (1) : 68-7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 2007:123-

15、126.刘恩祥,刘颖,李哲。论语言顺应的动态性一基于广告语言的分析J.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 :70-73.卢立程企业对外宣传材料翻译中的语篇重构J.肇庆,肇庆学院学报。2007:53-56.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230-232.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一“Verschueren 语用学新论评述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61-66.孙炬。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 :51-55

16、.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6):50-52.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南京,外语研究。2005(4) :55-59.叶丽萍顺应论在企业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2012,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张运桥,严敏芬。语用三观: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J.广州,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 :36-38.4、论文提纲。、论文提纲。1 引言2 文献综述2.1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2.2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3 顺应论简介3.1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3.1.1 变异3.1.2 商讨性3.1.3 顺应3.2 顺应论的两个分析维度3.2.1 语境因素的顺应3.2.2 语言结构顺应3.3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4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