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察举制与中学生校长推荐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02822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察举制与中学生校长推荐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察举制与中学生校长推荐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察举制与中学生校长推荐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察举制与中学生校长推荐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汉代察举制”与“中学校长推荐制”“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 2010 年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消息传出,震惊全国,引发网上热议。叫好者有之,质疑者众多。这项改革初衷应该是好的,希望弥补高考弊端,不拘一格降人才。从理论层面看,也未必全无道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北大专家考核,这样录取的学生素质能差到哪里?可是实际操作起来,恐怕不是那样简单了。虽然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但私有制已经有悠久历史,私有观念在许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致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伟人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毫不

2、利己专门利人,至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可以说北大推荐制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挑战。北大推荐制是不公平的,原因有三:一是涉及面小,二是标准不一,三是易生腐败。另一种不公平,就是现行的高考制度,其不公平之处有三:一是限制人才的成长,二是造成了地区差异,三是作弊之风日盛。也许,用一种不公平挑战另一种不公平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至少还算是一种挑战,因为现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痛下决心,加以改革。这种举措让我们联想到汉代的察举制度,汉代实行的察举制,是由郡国向国家定期推荐人才。但是察举制度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弹性太大,刚性不足,虽有连坐制度,也很难避免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一

3、些弄虚作假、道貌岸然之辈趁机混入官场,像汉朝就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河南尹田歆,应当举“孝廉”六名,但“多得贵戚书命”,就是接到许多豪门权贵荐人的请托信函,十分无奈,只得把其中五个名额由贵戚内定,自己只保留一个,进行举荐。由此可见,东汉时只要肯花银子买通豪门,就能走“捷径”。当时有人说,由于权贵把持,金钱通关,察举成了“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察举制度的精神被严重扭曲了。我们很容易能想到,这样的事情在现今亦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信用机制的建立,对校长们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缺少了监察机制以及举荐权利与责任过于单一的问题,却还是客观存在的。故建议分散举荐权,以及不止公开举荐校长及被举荐学生信息,亦要公开举荐过程并建立完善的举荐监察机制。因此,现实中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项改革,如果缺少刚(硬)性规定,人为因素过多,在执行中就会变味,既不能保证公平,又没有真正的效率可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