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6892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 态变化与职业取向关键词:科举 元代 士人 胥吏 地域社会 士大夫政治 唐宋变革论 宋元变革论绪言 距离 1905 年这个科举被彻底废除的年分大约 600 年前,经历了极盛之后的科举曾被一度取消。说是一度,是因为后来又被恢复。但从取消到恢复,这中间,北方间隔了近 80 年,南方也间隔了有近 40 年。几十年的时间,对于节奏变化很快的现代人来说,也许并不算很长,20 世纪似乎也就是一瞬间就过去了,以致于人们还不习惯把它当作历史。但在节奏缓慢的传统社会,几十年则是一个很长的时段,它包含了好几代人的记忆。在科举被废除整整 100 年后,很多人都把视点聚焦在1905 年

2、,探讨科举的废除给读书人带来的冲击,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以及思索科举的利弊,并且考察这一制度的本身。而我则想把景深扩大,把镜头延伸,投向600 年前的元代。试图通过考察历史上科举被废止的时代,而为人们考察 1905,提供一个参照系。在千年科举的历史上,除了走向终点的 1905 年和明初一度废除之外,元代是唯一的实质上长时间废止过科举的时代。除此之外,科举在蒙古人的政权被废止,和后来在满洲人政权被废除,也是两者在表层上的相似。不止是表层,科举被废止后,对士人的冲击,对士人的职业取向,对社会的影响,在这些深层面上,也有其类似之处。在这里,我无意对两者进行简单的类比,只是想考察一下在元代科举兴废的事实

3、以及士人动向、社会变化,并阐述一下我所一直思考的与此相关的元代在中国历史上位置问题。仓促成文,至祈教正。 一、科举在元代的兴废 1260 年,忽必烈即汗位,效仿中原王朝,建元“中统”。尔后,又于 1271 年,取2易经中“大哉乾元”中的“元”字,改国号为“大元”。学界一般认为,元朝由此建立,而其前身,成吉思汗于 1206 年所建立的则为蒙古。然而,我们叙述科举在元代的兴废,则需要追溯到 1260 年以前。由于科举是中原以汉族为中心的王朝所实行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所以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非汉族政权的汉化问题。 非汉族政权入主中原之前的汉化程度,往往被研究者估计不足,包括清朝入关之前的状况。这里清朝

4、姑且不论。简单看一下蒙古的状况。1126 年的“靖康之变”,把宋朝一分为二。女真人的金朝占据了北部中国,赵氏后人只保住了南部的半壁江山。入居中原后的女真人迅速汉化,以致于后来的蒙古人在划分时,将原来金朝治下的臣民归入“汉人”,以此来区别灭南宋后的编户“南人”。 在成吉思汗之前,未统一的蒙古各个部落,大多臣属于金朝,每年向金朝纳贡。无论是金人的大金国志,还是宋人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两朝纲目备要,都有成为成吉思汗之前的铁木真的入贡记录。受汉化程度很深的女真人影响,蒙古人也逐步走向汉化。包括上述在内的不少史书,都记载了早在 1147 年蒙古的一个部落首领,效仿中原王朝,建元“天兴”,自称“祖元皇帝”之

5、事。这件事本身虽然还有待于认真考证,但蒙古有着这样的汉化进程则是毫无疑义的。因而蒙古王朝和后来的元朝效法中原王朝的种种施策,也是极为自然的。 与科举直接有关,在元朝成立之前,窝阔台汗在位的 1238 年,在灭金后急需各级地方管理人材的背景下,采纳契丹出身的谋臣耶律楚材的建议,举行了“戊戌选试”。这虽然是一次临时应急的权宜之举,但却是仿照科举考试来进行的。 “ 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1。据元史卷81选举志所记,中选者 “皆一时名士”2。又据元史卷 2太宗 纪 的记载,3这次“戊戌选试”的

6、中选者,被任命为“本贯议事官” 3。不过,像这样的选试,由于在蒙古贵族集团中遭到反对,即所谓的“当世或以 为 非便,事 复 中止 ” 4,因此,在此后将近 80 年没再进行 5。这中间,在 1276 年元朝攻占了南宋的都城临安,继而在 1279 年的广东海上的崖山一役,将南宋彻底灭亡。 在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时,在汉人宰相史天泽、翰林学士承旨王 鹗 等汉族官僚的推动下,以“戊戌选试”为先例,曾试图恢复科举。甚至后来汉族官僚许衡,都具体制订了“ 罢诗赋,重 经 学”的学校科举条制,但最终也未能实现。全国统一后的元朝,许多制度都沿袭了宋朝,但科举制度却迟迟没有恢复,事实上被废止了。74 年后的延祐

7、二年(1315),在科举史上是一个值得特别写上一笔的一年。这一年,元朝终于恢复了议论屡兴屡息的科举。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元仁宗,批准了中书省的请求,下诏曰: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朕以眇躬,获承丕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 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具合行事宜于后: 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举人从本贯官司

8、于诸色户内推举,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举,以礼敦遣,资贡诸路府。其或徇私滥举,并应举而不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 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4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 尚书以蔡氏为主, 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 春秋许 用三传及胡氏传, 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

9、上,不拘格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 赋诏诰 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 场 策一道,经 史 时务 内出 题,不矜浮藻,惟 务 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愿 试汉 人、南人科目,中 选 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 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 赐进 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所在官司 迟误开试 日期,监 察御史、 肃 政廉 访 司 纠弹 治罪。 流官子孙荫叙,并依旧制,愿试中选者,优升一等。在官未入流品,愿试者听。若中选之人,已有九品以上资级,比附一高,加一等注授;若无品级,止依试例从优铨注。乡试处所,并其余条目,

10、命中书省议 行。於戏!经明行修,庶得真儒之用;风移俗易,益臻至治之隆。咨尔多方,体予至意。16我在这里之所以不避繁冗引述诏书的全文,是因为主要摘录自中书省上奏的科举条制的诏书,对于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内容和应试者的民族构成等,都规定得极为具体,可以说是一篇考察元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诏书所规定的元朝科举,不仅是以程朱理学为主要考试内容这一点,就连三级考试名称的乡试、会试、殿试,也为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所继承。根据这一诏书的宗旨,元朝的科举形成前代所无的特色。诸如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考试定本,以及考试合并为进士试,不复分科等等。 在延祐二年始开科举之后,尽管受政局不安的波及,小有停废,但总的来说,还

11、是坚持下去了。特别是元惠宗7时期,领衔修辽、宋、金三史的宰相脱脱,通过政变从伯颜手里夺得权力之后, “至正更化”迎来了元朝最后回光返照似的安定,科5举也得以顺利进行。从延祐二年开始,直至元末,共进行了 16 次科举考试,产生进士 1139 人8。 不过,尽管在延祐二年恢复了停废几十年的科举考试,但无论是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还是对政权结构所发生的作用,上不逮唐宋,下不及明清。说句极端的话,元代的科举只是聊胜于无,或者说几等于无而已。以效果论,我认为元代科举尽管为元王朝制造了数量很少身居高位的精英,但从广泛的社会面来看,在当时所起的政治作用甚微。前面提到,元朝总共 16 科,取士仅 1139

12、人,而据元典章所记当时元朝的官员数则为 26690 人。两相对照,从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全体官员中所占的比例,也可以看出科举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可以说元代的官僚再生产,主要依赖的并不是科举。 元末明初的叶子奇在草木子卷 4 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事实,并且发问:“仕途自木华華黎王等四怯薛大根脚出身分任省台外,其余多是吏员。至于科目取士止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粉藻太平之具,世犹曰无益直可废也。岂时运使然耶,何唐宋不侔之甚也?”9然而,科举的停废与重开后的作用甚微这样一种客观现实,却对元代读书人的走向和元代以及元代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停废科举后的士人取向 江山易手,社稷鼎革,汉人的统治变

13、成了蒙古人、色目人以及附和他们的汉人的联合执政。科举这个官僚再生产的工具,平世也好,乱世也罢,汉族的血统不那么纯粹的隋唐也好,纯粹的赵宋也罢,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没有被废止过。所以,因易代而耽误了前程的士子在一直等待着,等到了白头的士子又辅导着子孙,期待着有一天科举的重开,来实现千千万万个士人的同一个梦。 在依旧存在着士(族)庶(族)之争的唐代,科举及第后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6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踏遍长安花10”,抒发的仅仅是个人的喜悦与畅快。到了宋代,随着宋太宗朝扩大科举,至宋真宗朝已实现了士大夫政治,科举官僚虽说是所占比例不大,但大多位居显要。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1

14、1”,于是,科举及第,金榜题名成了一个社会的向往。开蒙教材神童诗在第一首就堂堂宣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12。宋真宗也写诗说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13。经由科举而成为高官荣归故里的范仲淹,在劝谕乡人的诗中写道: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14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说的是“学而优应仕”的主观愿望,而宋代的士大夫政治则提供了以前所不具备的“学而优能仕”的政治保障与社会基础15。 “取士不问家世”16的宋代科举制度,打破了过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贵族官位垄断,在机会均等的竞争机制之下,寒窗苦读的尽头有一个光明的希望。 固然,平等是相对的,科举考试的长期准备需要大量的财力

15、,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投资,无力问津此途的学子自然不少。但也的确有不少贫家子脱颖而出,一跃龙门的。比如,读书期间连饮食都难以为济的范仲淹,及第前窘迫到要刮下剑鞘上的饰银来过节的宋庠、宋祁兄弟。后来,他们都位至卿相。 读书做官,对于士人来说并不仅仅是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实现,更多的还是改变个人与家庭处境的现实考虑。士大夫政治主导的优礼政策,首先是对后者的满足。还是范仲淹的例子,当他及第后,还是大理寺丞这样的正八品小官时,据他自己讲,一年的俸禄已相当于两千亩土地的收入了17。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多大的诱惑!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屡败屡试的范进式的举子那份锲而不舍的执著了。 在宋代,习举业是许多士人的

16、必由之路,读书做官的观念已溶进血液,殖入遗传。一个社会的梦想,并不因王朝更替而消失,因为从科举创立就没有过中断的先7例。 然而,蒙古人建立的王朝粉碎了几代人的执著,让一个社会失望,从而转向变形。元朝大约一半时期的废止科举,肯定对士人的冲击是巨大的。然而记录这种精神冲击的心态史资料并不多,更多的是科举废止后,经历了万般无奈之后的士人的兴趣变化与职业转向之事实。就是说,只是记录了结果。 元人揭傒斯在富州重修学记中写道:“时科举废十有五年矣,士失其业,民坠其教,盜贼满野。竟数十里不闻鸡犬声。陈侯大惧,遂修孔子庙,建小学,日集文儒故老,讲求治要,悉资以为政。不数月,境内大治。 ”8这里,把“民坠其教,盜贼满野”的社会风气与治安恶化均归咎于废科举的结果,又把“境内大治”归功于“修孔子庙,建小学”,都是夸大其辞。这种夸大其辞,正折射了士人对科举的期待。而这里所说出的实况,只有“士失其业”。近世的 14 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