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5047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教育超市”及其构建摘 要:“教育超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办学模式,它的构建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而且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在加入 WTO后,教育作为服务性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应对上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关键词:教育超市;人文理念;教育资源;构建一、 “教育超市”的内涵超级市场是现代城市人喜爱的购物场所,她提供了充足的货物,让顾客可以充分地选择。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其追求的境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换言之,即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提供各层次的、高质量的和有足够数量的教育以满足受教育者

2、的需要,并且要提供一个更加人文化的环境,让受教育者身在其中,去听、去看、去试、去体验、去发掘自身生命的潜能。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现今的教育也应建立一个学生和学校相互选择的“教育超市”,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费者,教师和学校是生产者”。因此, “教育超市”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实物超市为师生提供质优价廉商品的场所,而是广义范围上的一个“超市人文理念”的办学模式从学制、培养方面、相应的专业课程协调和教师的配备入手,实行全方位的、灵活的办学模式。学生作为“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包括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人生志向、学习基础、基本素质),甚至家庭情况、社会因素等各种情况结合起来选择

3、。“教育超市”的内容具体包括:(1)多种学制并存,实行学分制;(2)多种教育形式并2用,实行教学班级任选;(3)多种专业设置,实行课程任选;(4)各类专业和特色教育具备,实行教师任选。这种新模式的产生,不仅意味着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像逛超市选商品那样,随心所欲“选购”所喜欢的专业课程、学制、教师等,而且办“教育超市”犹如形成一个教育市场,一方面使学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专业的设置;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选择学校的平等机会和权利,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不同层面的教育需要,使学校优胜劣汰,因为“学校出售教育,学生购买它。同在大多数自由市场的情形一样,买卖双方都受到刺激来为对方服务。学校

4、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生产出消费者所喜欢的质高价廉的产品,如果某一学校不能提供学生所指望的教育,他们就会上别的学校,学生想得到他们所付学费的全部价值”。作为一种灵活多变、实用性极强的办学模式, “教育超市”的构建不仅体现了目前教育改革的人本趋势,而且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都提倡“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做”,主张在做中学,做中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但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虽然强调要“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制度、统一的标准答案,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学生

5、根本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要还予学生真正的选择自由就必须建立“教育超市”,提供充足的货源琳琅满目的教育商品,让受教育者能在“学海无涯中乐作舟并善掌舵”。因此, “教育超市”构建的出发点也就是必须基于对受教育者需要的充分满足。在“教育超市”里,它提供的“教育的数量应是足够的;教育的种类应是齐全的;教育的质量应是优质的;教育的体系应是开放的;教育的管理应是民主的;教育的体制应是活化的;教育的机制应是激励的;教育的改3革发展应是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而这正是“教育超市”的构建理念。二、合理利用有限教育资源的要求穷国办大教育,我国虽然取得完成两基扫盲任务的辉煌成绩,这确实令人欢欣鼓舞

6、并深感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据1999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当年教育经费为 3349 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而“从世界趋势看,20 世纪 90 年代,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提高。1994 年,世界平均水平已从 80 年代的 4.9上升到 5.2,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 5.4,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显然我国的这一比值是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水平。从教育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该随着人均

7、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但在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始终在 33.6之间波动(见表 1)。表 1 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变动趋势(单位:亿元、)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419951996教育经费总支出659.36731.50867.051059.941488.781877.952262.34国民生产总值18598.421662.526651.934560.54667057494.967559.7教育经费占 GNP53.553.383.253.073.193.273.35教育经费名义增长率10.8810.9418.5322.2540.4626.1420

8、.47GNP 名义增长率6.316.4723.0329.67635.0423.1917.5零售物价指数2.12.95.413.221.714.86.1这一变动趋势一方面反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处,但也恰好说明了我国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因此,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国家提出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师生比,充分发挥现有学校教师和校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潜力,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和办学效益”。从我国高校的性质看,有的属于多科性的综合性大学或研究性大学,有的是单科性的学院或专科学校。有的高校科研

9、力量雄厚,形成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有的学校则以教学为主。从办学条件看,各校之间存在着师资力量、生源质量、设施条件、教学经费充裕程度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惟一的办法是实行开放性教学,由那些学科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设施条件(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教室校园场地等)较好,教学经费比较充裕,7管理水平较高的院校,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函授、或实行学分制等模式(即学生在不同大学之间听课所获得的学分可以互认),与教育资源不充足、办学能力较弱的院校展开合作,从而实现互通有无,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与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对应的是个人教育投资(主要是学杂费)

10、,在预算外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见表 2)。表 2 地方预算外教育经费构成比例变动趋势(单位:)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地方教育经费总额10010010010010081001预算内教育拨款62.0361.4560.5259.1054.2953.102预算外教育经费37.9738.5539.4840.9045.7146.90其中:教育税费11.6611.3810.79910.1011.3211.88企业办学经费3.973.764.164.283.723.36校办产业收入4.504.764.053.503.553.36社会捐集资9.70109.087.457.

11、319.649.21学杂费4.965.648.7010.3311.16311.843 在地方教育经费来源构成中,几种预算外教育经费的比例位次,随着时间推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987 年列在第一位次的是教育税费(8.75),其次是社会捐集资(6.95)其他的如企业办学经费、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学杂费等所占的比例都在 34之间,差别不大。但是在 1996 年,教育税费为11.88,学杂费为 11.84,两者基本是并列第一;社会捐集资 9.21,排在第三位;企业办学经费和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等,同处于末位均为 3.36%,并且学杂费收入的上升趋势不减,极有可能超过教育税费,稳居第一位。这说明,

12、随着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教育投资在教育经费总额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变化趋势是比较合理的,同时也表明了个人对教育投资的重视。为了子女的11教育,家长是很愿意解囊的,但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利,若没利可图,谁也不会去做“亏本生意”,更何况近年来高校每年培养一名大学生的生均教育费不断攀升。“1999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7201.24 元,比去年的6775.19 元增长了 6.29;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2962.37 元,比去年的2892.65 元增长 2.41”。如何使高额的投入获得相应的回报,关键在于构建“教育超市”,给予学校和学生双方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13、。一方面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力,在面对自主择业的将来,他们会更慎重且主动地审视专业、课程、教师和自己,为自己作一次决定,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的风险,并能提高投资的利润回报率。三、国际竞争的应对加入 WTO 后,教育成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其他国家介入我国教育市场的主要方式有:以商业存在的方式介入国内教育;以自然人身份来国内办教育;以非设立方式(即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介入教育市场和通过境外消费的方式影响教育服务业。这些方式对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是大

14、量学生到外国求学,使国内教育产业造成损失。如,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泉州地区有近 5万人到国外求学,若每人以 5 万元计,就是 25 亿人民币;二是造成人才流失更加严重。外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吸引许多优秀学生到国外读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在当地,使我国人才大量流失。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要创造灵活、富有弹性的教育模式“教育超市”来吸引国内大量学子的注意力。这一模式的灵活性表现在“教育超市”提供“商品”的多样化,在“教育超市”里,学制长短并举,长班和短班并存相适应,并采用学分制,主副修制,相关基础课学分共享,不受学年限制,还采用淘汰制等既规范又有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而在众多的12“商品”中最具特色的是

15、学分制。 “逐步实行学分制,在确定必修课的同时,设立和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而在实践过程中,学分制的实行能一扫以往学年制“众人一张课程表,一二一齐步走”的景象,彻底打破了“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行能释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框架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灵活支配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安排学习强度和密度,从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综上所述,构建“教育超市”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又必须意识到任何一个新生的理念从其诞生到降落现实地面,其过程是漫长的。为了加快“教育超市”的构建,首先要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

16、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其次是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让学校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决定专业设置及调整;再次是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在一些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展开“教育超市”构建的实验,以点带面直至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育超市”;最后是要培养有较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 “教育超市”作为一个新的办学模式,与传统理念有着截然的不同,它需要专职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需要他们精于管理,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复杂的日常事物变得井然有序。参考文献:1郝文武郝爱民费里德曼教育市场理论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5, (12)2王鉴,王光晨论“教育超市”J教育科学研究,2001, (9)3陈国良教育筹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4厉以宁教育经济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11213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