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3618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 义摘要:在丰富的孔学理论体系中, “生肪伦理智慧”是其中极其宝贵的一份遗产,对于后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当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时,回望、思索、缕析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是十分必要和有积极意义的。关键词:孔子;人;自然; 生态伦理智慧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纷纷举起价值理性的大旗,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人反省技术革命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为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在威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革命的核心在于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2、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特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反省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望于中国古代圣哲,思素、总结、续析一下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小视的启迪意义。一、孔子“生态伦理智, ”的洲源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地必然地与大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人类为了从原始自然环境中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为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并从而获得了原始的回报,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传说中的黄帝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化身:他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了威胁人们生存的恶魔蚩尤争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他还率领部族成员烧山林

3、,破增薮,焚沛泽,退 t 兽,实以益人G7一方面,使人类在同自然界的交住中得到益处,强化了2人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而对原始生态环境改变的程度也在加剧,人类在无意识中破坏了自然界自身早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定居和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农田永无止境的开发,终而导致森林被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戚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实映中,逐渐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初步看到了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过分开发(应为掠夺)最终将影响到人类自身。西周统治者目睹夏 商时期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维护人们的生存利益和改善生存环境,在推行

4、德政的旗帜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烦布法令伐祟令,对保护自然资旅作出严格规定:“毋伐树木,勿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故 ”设立专门机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当时在大司徒下设置虞 专门负责生态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引导人们合理开发自然以利于生物资抓的保护这些措施有力地遏制了中原地区环境恶化的势头,并经过长期努力,逐渐使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至春秋时期不仅生态环境恢复得较好,而且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笑自然已相当深人人心,能否很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人们行为的评价标准。那些管理无方、盲目掠夺终而导致“童山竭泽”的官吏被斥为“智不足”者21 试

5、想,只为眼前蝇头小利而丧失长远之根本利益,不谓压又谓何?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Cal。由此可见当时环境保护意识之强烈并且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在当时已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价值取向,被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据国语记吸:宜公不顾时令,任人张网捕鱼,大夫里革采取断然措施毁掉鱼网等劳作工具以制止破坏性行为(“断其罟而弃之”)并对国君管理不力提出尖锐批评:今鱼方别孕不教3鱼长,又行网署贪无艺也M.这里不仅有保护生态之意义,而且已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洞悉:只有捕劳以时才能“不可胜用也: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在传统环保文化的形响下,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关于生态伦理的认识他不仅看到了

6、自然万物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而且还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视为相互依存的道德关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仁爱之学出发,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对自然万物施以爱心,按自然规律取与予。这已清晰流露出其生态伦理之思想精华他还企图通过唤醒人们的爱心,启迪人们的智慧来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以保证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类社会水续发展。这在当时是极其可贵的由上述可知所谓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指孔子在继承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站在伦理的高度来审视自然万物,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之关系,在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卓然之智慧。二、孔子“生态伦理智慧”的基本内容孔子以教厚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

7、襟创立博大而精深的儒学理论体系。儒学以仁”为核心,以“爱为轴线,辐射开来,成为一个开放的,涉及社会、家庭、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体系。由爱人,至于爱物、爱环境、爱自然是孔子的一大贡献。此前也有类似思想,但多为零散的、从工具理性出发的、实用性的观点和见解。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扭就是由爱人及于爱物所产生的思想火花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关于此方面的直接言论不甚丰满,但是,我们只要深人进去还是不难发现其宝贵议论和深邃见解的。1肯定大自然。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经验积累的程度和认识水平的深度有限,面对广袤无垠的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充满神秘和敬畏。到了商、周时期,人4们开始认识到了人与自

8、然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大自然的神秘色彩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则明确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是以实然的方式位格于宇宙之间,并无神秘性可言正所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Is。天地各有其位,各司其职,不会相互讨扰,水则归之于水,山则归之于山。日月阴晴,星转斗移,春花秋实,夏雨冬雪,都有其自身秩序自身规律。 “四时行焉,万物生焉;q。在他看来,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对于在思想领域打破神秘主义侄桔,破除迷信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人正确认识自然、开发自然、和谐自然、利用自然都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并向

9、后人昭示出:既然大自然是客观的存在一不必去迷信它二必须承认并尊重它。2依赖大自然。基于对大自然客观性、规律性的认识,孔子提出,人类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与休养生息于其间的大自然和谐共处,人们只有依赖于自然,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种族才能得以延续天地山川、日月星辰无不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孔子看来,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自有规律运行不息化育万物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侧鼋。 、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7 这里以天、地、山

10、、水之论,由微至著,积小至大,化育万物天不过是一点点光亮所积,但是说到无穷大的天体,则日、月、星辰皆悬于其上,万物无不被它所覆盖。地,不过是一撮土所积但是说到那广袤的大地则承载华岳而不觉其重,容纳河海亦无所漏,万物皆能载得住山,不过是由拳头般的石块所积,但及至广5大之山,则生育草木栖息禽兽 金银煤铁等宝物蕴藏其间。水不过是一勺勺所积及至深广无侧时则鼋 t 蛟龙鱼繁等都生长繁育于其中,孕育出无穷的财富天地山水汇成广袤富饶的宇宙养育着人类,世代相继,人们又怎能脱离大自然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更不能使二者对立起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其二人离

11、开自然便不能生存下去,更甭说有所发展了而历史事实也一再证明人类只有依赖于自然才能够生生不息,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a7能够理性地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之间这种依赖关系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3赞美大自然。由于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之场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当然应该歌顶其“美德”赞美其功用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较之 X 商时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人们的生活经过周之数百年的努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故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远非只是统治者的专利,一般老百姓仅从生存的角度看,还是有可能去欣赏大自然的。孔子就非常钦羡大自然的造化给人们所带来的享受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

12、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M.I多么美妙的一幅春游图啊,读之尚且赏心悦目,何况亲临其境,亲游其历,该是多么地惬意!将自己的志愿、理想、追求,都注人于对这融触春风、洋洋春水、煦煦春日的感喟之中。视大自然为一种优美的人生境界,表明孔子对山川草木有着农业民族特有的天然亲近和喜爱之情。这种物我合一、天地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为“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num。天地人三位一体,只能和谐共处,否则将是互相交征残杀,徒伤无益。这种“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伦理智慧给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可鉴之路 4爱护大自然。既然大自然是客观固有而非人为的结果,当然就6应当承认它,肯定它;既

13、然大自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当然就要爱护它、保护它。如前所述,周代时人们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之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着手实施了初步的环保措施。只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起各个部族诸侯之间的争战杀伐,无休止地开荒辟壤,生态恶化已见端倪,并愈演愈烈。这时对大自然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孔子从仁学出发本着惜生、 ,生的原则,主张对自然界及其自然界之物施以爱心,呼吁取之以时、取予有度,并能带头落实自己的主张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uu在孔子看来,保护小鱼和巢中之鸟既是仁爱精神的体现也是热爱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手段。不只是表现了孔子仁及鸟兽的博大胸怀更体现了他那则法天地的精神表现了他那

14、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淳厚底蕴事实也已经证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值得珍视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西方文明突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 ,把人视作宇宙中最神圣者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万物,仿佛整个宇宙都可任由人类宰创。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尸重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复杂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最终发展到为满足私欲而发动战争,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导致全球性的人际危机、资耳危机、环境危机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视天、地、人为和谐一休,共处共生共荣,至今仍是值得深人探究

15、和认真汲取的。孔子认为,从大自然中获取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合乎“道”和“义”的,但应有度有节所谓“节”就是取予以时,按自然界固有规律办事 “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Gx7 孔子对待生物的态度已经融人浓浓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悉,表现出了他那博大的仁爱脚怀和极致般的生态伦理智慧75则法自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其固有规律来运行,年有四季,月具圆缺,春花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除了人们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认识自然规律以外还必须按照(或日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虽然受时代和文化的局限孔子关于规律以及如何循律面动没有形成象伦理道德那样丰满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

16、些零散的些许言论,但透过他的所言之字里行间、所行之举手投足,还是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关于农业生产孔子坚决主张上下一致,勿违农时,适时而作在孔子那里客观规律的作用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捕猎、农耕、园艺等等皆然当樊迟向他请教“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一rpsl“稼”与“W 都有技术问题即规律性问题 “老农“老圃”热能生巧,深知此道当然就是指知律依律了象“使民以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启蛰不杀”“方长不折”等无不体现出孔子那超人的智和和谐生态、以利万物的胸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孔子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提出和倡导则法自然,而是在道德的层面、审美的高度来评价对自然规律之遵循的。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Gel这里的天”并非指神秘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