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2644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生命观教育 论文摘要: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贼予短哲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实施生命观教育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实现其目的功能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观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紊养?提高其生命质量?还可以为当前的德育注入活力?并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 一、生命观教育概念 近年来,探讨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观教育的文章逐渐增多,这几个概念意思相近,但在相关定义上人们没有一致的表达。综合各种见解,笔者把它定义为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获得有

2、关生死的各种知识、认识死与生的辨证关系,促使人们由死观生、由生观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并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人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 二、开展青少年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哲学角度的探讨 1.人需要认识自我、认识生死 卡西尔说:“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 ,这即是说,认识自我,认识白身的生存状态,是人的本质所要求的。而对人来说,死亡并不外在于生命,而是与生俱来的,死与生同时并存, “死亡作为临终的时刻倒转过来,规定了我们对全部或整体生存结构的理解, , 。因此,不认识生命,不理解死亡,人就不

3、算是认识了自己。 2从这一点上讲,人类素来就有探究生死的斋要,否则,我们也无法解释古往今来种种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感慨为何如此之多。 2人需要超越自我、超越死亡 人需要认识自我。无论怎样,人总是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我。由此便带来了一种可怕的自我意识,即对死亡的自我意识。由此,对死亡的恐俱和悲悯成了人类无法摆脱的命运。 这就使人不能不怀疑存在的真实性,进而产生一连串的追间:既有一死,何以要生?既然要生,又何以超越死?总之,人类若不甘心成为死亡的奴隶和俘虏,就必须认识死亡、思考死亡、超越死亡,给生一个充分的、合理的理由。 (二)心理学角度的探讨 L 生死意识的觉醒:生命历程中的

4、断乳 幼小的儿童不知道生死有别。最先,他们不知道人之有死,而后,从大人那里他们逐渐听到“死”的字眼。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人不会永远活着,死亡会带走人的生命,带走现有的一切,死了不会再复生;而死也是谁都不能幸免的。生死惫识的觉醒是儿童心理的一次断乳,对死亡的意识使儿童生平第一次依稀感受到人的孤独无助及生命的脆弱无常。恰是这样一种尖锐而猛烈的心灵撞击,才使儿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位置,隐约看到自己的命运.然后才有可能奋起挣扎。 2 从识生死本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由于开始面临各种人生的选择、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而压力倍增。然而,他们稚嫩的肩膀常常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人生阅历的缺乏又使他们很容易

5、因各种小小的失意和失败而产生挫折心理,并由这种挫折感引发轻生念头。为此,青少年特别需要经由了解死亡而认识生命,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f 三)教育学角度的探讨 1.生命观教育是回应教育本质的要求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过去,我们过于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所培养的不是“人”,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机器,如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亦即“人力”,这种“非人”的教育忽略人的需要,漠视人的体验,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只有向死而生、向死而在,才是本真的存在。在他看来,要获得本真的存在关键是

6、要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性,领会生存与死亡的整体关联。而要获得这种大智慧,就必须借助于生命观教育,深人了解生死的本质和死亡的意义,并进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帮助人获得一种本真的生存可以说是教育功能中较为高雅的一面。然而,纵使是为了教育的世俗功能,我们未必不需要生死教育。而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也认为,教育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种种遭遇的干扰,因而教育学应把遭遇视为自然的东西。因为遭遇无法预料,对它的处理无法事先预备,因此教育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为遭遇做好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死亡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既确定又不确定的严重的遭遇。他人的、亲友的、自己的死亡都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只不过死的原因、方式、时间等会有不同。所以,就

7、此而言,教育不可能不包括生命观的教育。 2.生命观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之必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谰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句话既精妙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也指明了教育要达其目的的途径。 “为了人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通过人的生命”,则是途径。 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把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与人的生命体验4联系起来。卢梭强调,自爱是一种善的萌芽.“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欲念,是自爱。 ”换句话说,生命在其产生之初就带有一种“白爱

8、I,的欲念和种种纯洁的萌芽。将自爱之心推己及人,自爱就变成了美德。 因此,以人的生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教育需要一种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核心便是对人的生与死的关注,对人的生死体验的重视。 三、青少年生命观教育的预期功能 (一)提高青少年整体索质 对青少年实施生命观教育将可从以下各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L 提高科学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生死教育,使种种关于生死问题的迷信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四处传播,这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尤甚,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青少年实施生命观教育,使其对生死持有科学的认识,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破除迷信。

9、 2.增强人文索养 我们当前提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旨在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的教育, “其本质在于启发青少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正确意义的导向下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生命观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要旨是完全相符的,因为它也正是引导学生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投入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由此可见,生命观教育有着深刻的人文底蕴,对提升人文素质极为有益。 53.提高生命质量 正因生与死终生伴随,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与死亡搏斗的一生。但生命的质量决不单纯取决于其长短,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如何度过有生之年,取决于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长

10、的生命不一定比短的生命好,除非其他事情是相等的。 ” 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正因为终有一死,生命才弥足珍贵,意识到只有正确对待生死才能战胜死亡、超越死亡,活出真正的人的尊严,并创造人生价值,提高其生命质量。 二)激活学校德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陷于形式主义的泥坑,成为一种“假、大、空”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生命观教育,促使青少年关注人的生死大事,给他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引导他们从自身生命感受出发去思考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脱离形式主义,获得发展的动力。 (三)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 应该承认,青少年自杀与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大,遇到的烦恼多有关,但也与他们缺乏正确的生死观不无关系。实施生命观教育,让学生认识死亡的本质和生命的宝贵,树立“不轻言死亡,的意识,这对遏制和预防中学生的轻生当是极为有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