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2114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铅石印刷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 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大量文献史料,以上海(1874-1911)为考察中心,从“翻印”、 “续书”及“图像”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了铅石印刷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近代传播之间的学术关系,其中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而正是在此传播环境下,白话小说史完成了从传统明清通俗小说向晚清新小说乃至现代小说的历史转型。 【关键词】 近代上海/铅石印刷术/明清小说传播 以铅石印刷术为核心的近代出版文化,与晚清新小说之间存有十分密切的学术联系,晚清新小说从兴起(1902-1903)到繁荣(1906-1911),期间不过数年时间,

2、其超速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源自文学观念及社会政治生活的演进,另一方面依靠的正是物质技术因素的大力支持,两者任阙其一,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繁盛之势。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晚清新小说仅是清代后期白话小说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另一部分则是数量可观的传统明清通俗小说,它们同样面临着文本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那么,铅石印刷术的使用与普及,究竟对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产生了何种影响与作用?迄今仍乏专论。本文拟以上海地区(1874-1911)为考察中心,在搜集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择取“翻印”、 “续书”及“图像”三个角度,对此略加探讨。一 铅石印术与明清通俗小说的翻印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申报馆

3、出版儒林外史,这部采用新式铅字排印的小说,“校勘精工,摆刷细致,实为妙品”,与传统木刻本迥异其趣,故甚受读者欢迎,2初版千部“曾不浃旬而便即销罄”,六个月后即重印一千五百部。根据申报馆公布的铅印书籍成本测算:儒林外史全书总字数约三十三万,初版一千部,每部印制成本约 0.3 元,第二次印刷一千五百部,每部成本则降为 0.27 元;而据广告所载,第一版及第二版的售价均为 0.5 元,因此,倘若申报馆以实价全部售出的话,那么仅仅出版儒林外史小说,报馆就能获得毛利近五百五十元,可谓丰厚至极。儒林外史的成功出版,不仅刺激了申报馆铅印明清通俗小说的业务,自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九年(1883)的十年

4、间,该馆铅印出版的明清通俗小说凡二十二种;也引发了其他书局的效仿,譬如光绪三年(1877)机器印书局铅印于少保萃忠传、光绪十三年(1887)广百宋斋铅印精订纲鉴廿四史通俗演义等。光绪四年(1878),申报馆“从外洋购取照印字画新式机器一副”,创办点石斋石印书局,再次引领申城出版业的新潮流。开创伊始,点石斋所印多为书画碑帖及字典等类,其石印出版的首部通俗小说为三国演义,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四日, 申报登载“石印三国演义全图出售”广告,声称:“本斋现出巨资购得善本,复请工书者照誊,校雠数过,然后用石印照相法印出。故是书格外清晰,一无讹字。为图凡二百有四十,分列于每回之首,其原图四十,仍列卷端

5、,工致绝伦,不特为阅者消闲,兼可为画家取法。 ”值得指出的是,当点石斋石印出版三国演义之时,申报馆铅印出版的明清通俗小说已达十七种之多。就出版时间而言,通俗小说的石印本显然要晚于铅印本;但石印术的“缩印”及“照图”功能,却使其超越了铅印术的技术优势,后来居上,迅速成为当时明清通俗小说翻印的主要方式。申报馆与点石斋,分别出版了时间最早的明清通俗小说铅印本及石印本,正式拉启了近代书局翻印明清通俗小说的序幕。根据文献资料,笔者将清代后期通俗小说的翻印史,划分为三个时期。自同治十3三年(1874)至光绪十六年(1890)为初兴发展期,期间采用铅石印刷术翻印明清通俗小说的书局,主要有申报馆、机器印书局、

6、广百宋斋、点石斋、同文书局、蜚英馆、鸿文书局、大同书局、鸿宝斋、萃珍书屋、文澜书局等十数家,翻印通俗小说约三十五部、五十四种版本(不计同一书局的重版),其中铅印本三十八种、石印本十四种、铜版本两种。通俗小说虽已经纳入近代书局的出版范围,却尚未成为书局出版的热点,其数量占各书局出版图书总数的比例甚低,譬如:同文书局石印书目(1884)收录该局出版的图书凡五十四种,而此时同文书局石印出版的通俗小说仅两种,约占总数的 3.6%;即便是出版通俗小说最积极的申报馆,截止光绪五年(1879)五月,该馆共出版通俗小说十一种,而申报馆书目(1877)、 申报馆书目续集(1879)载录该馆出版物总数为一百二十种

7、,通俗小说也仅占 9.2%。不过,活跃于该时期的近代书局,其创办者或为西人(如英商美查),或为民族资本家(如同文书局的徐润等),或为报馆文人(如机器印书局的沈饱山等),拥有相对较为充足的资金、设备或文化资源;而上海地区各书局的图书出版总量,尚未达到当时市场需求的饱和状态,故彼此之间的商业竞争,亦未进入白热化或恶性阶段,凡此种种,都为通俗小说的翻印,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此,该时期出版的铅石印通俗小说,大多具有开本宽大、纸墨精良、校勘认真、图像精美等优点,代表着晚清铅石印小说的最高水平,阿英清末石印精图小说戏曲目所著录的精图小说,绝大部分均出版于光绪十六年(1890)之前。自光绪十七年(

8、1891)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鼎盛期,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此八年时间中,去其重复,上海地区共有六十二家书局采用铅印或石印技术,翻印通俗小说约二百八十种(包括同一小说的不同书局版本)。无论是书局的家数,还是翻印的通俗小说数量,均较前期有了大幅度增长。翻印的顶峰期,位于光绪十九年至4二十二年(1893-1896)之间,此四年翻印的通俗小说合计二百一十三种,约占总数的 76%;而二百八十种通俗小说的近代翻印本中,石印本二百三十七种,约占总数的 85%,铅印本四十三种,仅占总数的 15%,可见石印术乃通俗小说翻印趋于鼎盛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尤以上海书局、文宜书局、理文轩、图书集成局、珍艺书局等数

9、家最为积极,上海书局翻印的明清通俗小说更高达八十八种,约占该时期翻印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实足惊人。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只是将光绪二十四年(1898)作为通俗小说翻印由盛转衰的标志,而非翻印中断的年限;事实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之后,上海地区各书局仍在持续出版铅石印本通俗小说,然其翻印的数量与频率,与之前相比已有较大减退,进入笔者划分的第三时期,即翻印的后续期。铅石印技术的使用与普及,对传统木刻印刷业构成了巨大冲击,彻底改变了包括明清通俗小说在内的书籍出版方式,并迅速形成了其独特的出版优势,笔者将其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1.技术优势铅印术属于凸版印刷技术,即以铅字排成活版后刷印,所印之书字画

10、清晰,棱角分明,字体触手如凸,立体感强,且不会出现木板书籍常见的断版、字体残缺及后印模糊等通病。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看惯了木板书的中国读者,对新兴的铅印书籍,充满新奇喜爱之情,申城甚至出现了“竞尚铅板,每值书出,无不争相购置”的现象,究其原因,乃在铅印书籍“校雠精详,字迹清晰,无过于此”。而通俗小说铅印本与传统木刻本之间的质量反差,辄更为强烈。众所周知,通俗小说在明清时期向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刻工每多粗糙,纸墨亦较差劣,图书质量难如人意;因此,当申报馆、机器印书局、广百宋斋、图书集成局等书局,推出精美的铅印本小5说后,其风靡沪江,热销一时,实不足为奇。仔细阅读诸家书局的小说出版广告,可以发现:

11、批评木刻本的“漫漶不清”、强调铅印本的“字迹清朗,行列井然”,乃其广告宣传的重点所在。再来看石印术,它属于平版印刷技术,晚清时期盛行中国的石印术,大多采用照相转写法,照相技术的介入,使得石印术具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为缩印功能,即便是殿板二十四史、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资治通鉴等大部古籍,也可在短期内缩印出版,数十回的明清通俗小说,自更不在话下。其通常的出版过程为:购觅某小说之木刻佳本作为底本,请工于书法者誊抄一遍,经校对修润,然后以照相石印法缩印出版,为确保缩印后字体仍然清晰,誊抄时需放大字体,抄成精美大本。当然,部分书局为降低成本牟利,也有将现成铅印本或石印本小说,直接盗版缩印。其二为

12、图像照印功能,详见下文。2.图像优势通俗小说文本中的图像,包括人物绣像及情节插图两类,其设由来已久,大多以木刻版画印制,偶有铜版刷印者。然因制作工艺及成本等因素,小说图像并未普及,其绘刻精美者更属寥寥。至晚清时期照相石印技术传入,图像印刷遂为唾手易事,点石斋曾在广告中描述了石印图像的大致过程及出版优势:“先取古今名家法书楹联琴条等,用照相法照于石上,然后以墨水印入各笺,视之与濡毫染翰者无二”,“凡印字之波折,画之皴染,皆与原本不爽毫厘”, “但将原本一照于石,数千百本咄嗟立办,而浓淡深浅,着手成春,此固中华开辟以来第一巧法也”。赖此一术,通俗小说的绣像与插图得以普及,各种标以“绣像”、 “绘图

13、”或“增像全图”的小说,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采用五彩石印技术印刷的彩图本,图像本成为明清通俗小说之近代传播的典型形态。3.速度优势6与传统木刻印刷相比,新兴铅石印术最为直观的技术优势,当属印刷速度。早期的铅印书局(如墨海书馆)曾以耕牛为动力,每日可印“四万余纸”(11),后引进火力印书机,其速更快,譬如装备了多架火力印书机的图书集成局,每月可印书二百本(12);申报馆曾登载广告称“百页之书,约五日当可完工”(13),而其铅印女才子小说, “十日之间,便已竣事,且校对详细,装订整齐”(14)。由于使用了照相转写法,石印术的印刷速度与简便程度更胜于铅印,同文书局曾形容石印云:“不疾而速,化行

14、若神,其照书如白日之过隙中,其印书如大风之发水上,原书无一毫之损,所印可万本之多,三日为期,诸务毕举,木刻迟缓,不足言矣。 ”(15)虽不无夸张之色彩,却亦形象地道出了石印的技术优势。铅石印术的技术便利与速度优势,极大地扩增了书局的出版能量,譬如总册数多达五千零二十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图书集成局仅用三年时间,就铅印出版了一千五百部;而同文书局竟然同时开印古今图书集成、 殿板二十四史、 殿本佩文韵府等书,凡此种种,均是木刻印刷时代无法想象的壮举。不难想象,如此巨大的出版能量,若用来出版多则百回、少则十数回的通俗小说,庶几有易如反掌之叹。4.价格优势先来统计一下铅石印图书的出版成本。光绪六年(188

15、0)三月八日,点石斋在申报登载“廉价石印家谱杂作等”广告,公布了石印书籍的各项费用:“今本斋另外新购一石印机器,可以代印各种书籍,价较从前加廉。今议定代印书籍等,以二百本为准,以每块石印连史纸半张起算,除重写抄写费不在其内,每百字洋二分半,每半张连史纸仅需洋一分,比如连史纸半张分四页,书内六十页,共石板十五块,印书二百本,共连史纸三千个半张,以每半张一分计,共洋三十元。如书内共三万字,除抄写价外,计洋七元五角,共书二百本,不连钉工,只须洋三十七元五角。倘自7己刻木板,其费约四十五元,刷印及纸料尚不在内也。两相比较,实甚便宜,况石印之书比木板更觉可观乎。又如书页欲缩小加大,亦照半张连史纸核算。

16、”据此测算,一部三万字的图书,若石印出版二百本,不计底本抄写费及装订费,需洋 37.5 元,每万字的单册成本约为洋 0.0625 元;而木刻本的费用,每万字的单册成本为洋 0.075 元,若加上“刷印及纸料”价,则还要更高。光绪二年(1876)一月二十七日,申报馆在申报登载“代印书籍”广告,公布了该馆铅印书籍的成本,即一部四万字的图书,铅印出版五百部,需洋 25 元,每万字的单册成本为洋 0.0125元。很显然,铅石印书籍的印刷成本要低于木板,反映到书价上,铅石印本的售价均低于木刻本。譬如光绪七年(1881)毗陵汇珍楼出版木活字印本野叟曝言小说,每部二十册,白纸者售价为七元五角,竹纸者售价为六元;光绪八年(1882)十二月,瀛海词人出版铅印本,每部十册,售价仅一元;光绪九年(1883)初,申报馆亦推出铅印本,每部二十册,售价亦为一元。再如光绪五年(1879)四月二十五日, 申报登载“绣像三国演义”销售广告,称此书乃据常熟顾氏小石山房木刻原板,以白纸重刷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