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1763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作者:张卫民 吴文生 吴胜钱摘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传统美育资源具有丰富性、生活性、不可再生性和渗透性等特性。开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美育资源有以下几种路径: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美化家庭生活环境、注意发掘日常生活资源和重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是家庭开发利用路径;利用学校校园环境和教室内环境资源、各科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活动资源是学校开发利用的路径;利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社区各种美育设施和机构资源及社区独特的节日资源是社会开发利用的路径。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

2、西”)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更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地域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犹如一颗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功能。挖掘和有效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既是湘西教育发展的主体需求,更是美育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湘西民族地区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可以分为传统物质文化美育资源(自然名胜古迹等)和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民间音乐、舞蹈、工艺、戏曲、故事、谚语、服饰、建筑、节日等)两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可分为艺术美育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具有与其他教育资源不同的特性。 2(一)丰富性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湘西境内有奇特多变

3、的自然美育资源,如驰名中外的张家界、古丈栖凤湖、猛洞河、龙山天门洞等;有彰显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艺术美育资源,如湘西民族舞蹈类有苗族鼓舞、接龙舞、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等,民族音乐类有苗族巫腔、高腔、土家族梯坡头腔等,民间文学类有土族、苗族的神话、故事等,民间工艺类有凤凰县的扎染等;还有土家族舍巴日(摆手活动),原始舞戏茅古斯,苗族的椎牛、椎猪等主要表现社会规范意义要求的社会美育资源。这些美育资源蕴含着重要的美育价值。例如,湘西傩戏中老司公(或“梯玛”“闹沙”)是沟通人与神灵的使者。人通过老司公传达自己对神的意愿。人们敬奉那些“正神”“善神”,祈求他们佑护自己,畏惧那些凶神恶鬼,通过老司公驱鬼逐疫

4、,在敬畏中求和谐。湘西傩戏倡导和祈求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活性 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湘西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和故事就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例如, 苗家戴银项圈的由来舍巴日的来历等湘西传说反映了苗家和土家先民对其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重大节日由来的解释和说明。湘西苗族鼓舞动作囊括生产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表现劳动生产的动作有挖土纺线、犁田耙田、耕地种地、插秧挑谷、晒谷送粮等,表现生活日常动作有梳头洗脸、刷牙漱口、挑花、洗菜淘米、烧菜煮饭、清洁扫除、洗衣等。土家摆手舞,更是劳动生活中的艺术的结晶。摆手舞中的渔猎舞“打猪”“钓鱼”和“岩鹰

5、展翅”等舞蹈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农事舞中的“照太阳”“种包谷”等舞蹈动作反映土家人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劳动生活状况,展现土家人在农业社会里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劳动;生活舞中的打蚊子、抖狗蚤、梳头发、水牛打架等舞3蹈动作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表现土家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三)不可再生性 湘西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湘西的非物质文化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口手相授传承下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湘西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正在损毁、消失,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如湘西傩戏发展处境艰难,毛古斯舞知音

6、难觅,民间剪纸随着剪纸老艺人的逝世而失传。 “羊马节”是苗族传统节日,是苗族的新年,其举行日期为农历四月二十六。在当前苗寨中,除了老人记得过“羊马节”,年轻一代基本上不知道了。一些苗族儿童不知苗族历史、不穿苗族服饰、不会唱苗歌,懂得苗族医术、苗族绝活绝技的儿童越来越少。显然,湘西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湘西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的工作刻不容缓。 (四)渗透性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具有渗透胜,它常常在无形无意之中给学生启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志趣爱好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湘西民族民间艺术美强烈的感染性和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 “孕育”

7、或“催生”出儿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兴趣,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理想及职业选择。凤凰县民族第二中学 15 名学生进入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做讲解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土家族摆手舞中“梯玛”的唱词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鬼神的敬畏、丰收平安的向往。摆手舞场面凝重庄严、巫师威严神圣、祭祀队伍虔诚浩大,这种训导环境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是一个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渗透本民4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 二、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一)家庭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 家庭是对儿童影响最为持久、广泛,而且是一种无意识、自发的美育活动

8、场所。家庭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资源。环境具有“无意识”地熏陶感染、不知不觉地移情教化的特点。利用家庭环境资源,一要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家长的民族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在家族生活中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审美情趣,其民族艺术素养能使儿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二要美化家庭生活环境,让环境育人,比如家庭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吊脚楼,制作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家具,陈设蕴含着民族审美意识的织锦、蜡染、扎染、刺绣装饰品,这些物品能体现出健康独特的民族审美趣味,对于儿童审美人格、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具有定向作用。第二,注意发掘日常生活资源。日常生活是进行美育的场所,它能随意而为

9、。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看见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随时都可以进行审美教育。湘西人在山坡劳动时就有唱山歌的习惯,当山那边响起山歌,山这边不久也会响起山歌,此起彼伏,绵绵不绝,环绕在各个山头。山歌质朴清新、保持地方特色,儿童能够在这种音乐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山歌的内容,感受其节奏、曲调,丰富其民族审美经历。第三,重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传统节日是颇能代表民族传统底蕴的种文化资源,它通过悠久历史的传承,富含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民族代表性。湘西有各种传统节日,儿童在家与长辈一起过传统节日时,可以听长辈讲故事、神话和传说等。例如,苗家过“客家年” (春节),就很有讲究,祭祖、 “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10、”“守年”等,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特5色。 “三十夜的火”指三十夜吃完年饭就会把这一年中收获最大的木疙瘩(土话叫“疙斗”)放在火坑中烧,一般都可以不间断地燃烧整夜直到大年初一,如果燃烧到十五,那是最好,取吉祥之意,预兆来年庄稼顺利;“十五的灯”,全寨通亮,取“完送祖之意”;“守年”的时候,全家人围在火坑旁,老人唠叨一年的收成,回忆过去丰收和欠收的年月,讲那些上刀山的先人或祖上的事迹,也会给儿童讲神话故事或教儿童唱民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儿童可以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自己的“根”,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审美兴趣、积累民族审美体验、陶冶民族审美情操。(二)学校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 学校

11、是形成儿童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场所,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学校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 学校环境是儿童学习和成材的基础。高雅的校园环境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审美情操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教室内环境资源。第一,校园环境资源的利用。在湘西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可以把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搬进校园。比如,学校可以用苗家老寨和土家吊脚楼取代现代建筑成为校园建筑;用凿花、扎漆、剪纸等民族民间工艺品装饰校园;在图书馆典藏各少数民族的文字、文献;用民族的图腾为校园标识

12、或校服的图案;等等。第二,教室内环境资源的利用。学校可以用能够体现民族风格的事物来装饰教室:教室的墙壁用土家族的白虎图腾、苗族的白帝像等;桌椅用土家八仙桌和八仙椅,使儿童在民族审美感受中引发民族情感,形成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 62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开发利用传统美育资源的主要途径。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学科课堂教学人手。 艺术类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主要课堂。音乐、舞蹈课中我们可以教儿童唱山歌和劳动号子,演奏唢呐,进行苗族鼓舞和土家族摆手舞等的教学。美术课我们既可以安排儿童去驰名中外的张家界、美丽的凤凰沱江沿岸和极具民族

13、风情的苗家老寨写生,也可以让儿童欣赏织锦、蜡染、扎染、刺绣等的图案的构图、设色。手工课我们可以让儿童进行民族风情的剪纸、蜡染和扎染,用当地的树枝、藤条等编制花环、烟斗和背篓,绣民族鞋垫和钱包,制作民族服饰等,以此使儿童了解自己民族的民俗风情,感受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民族传统美育的熏陶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 语文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又一重要课堂。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儿童收集整理反映湘西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故事,内容为生产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人物传说歌和儿歌等的歌谣,反映湘西风土人隋的散文及小说。教师先介绍其思想情感、写作背景

14、、故事主人公等,让儿童了解歌谣、散文和小说文字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通过散文、歌谣、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展示的审美对象蕴含的意境,使儿童受到审美感染,提高儿童的民族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 历史、地理和体育课堂也是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历史、地理课除了介绍历史和地理的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湘西的历史人物所蕴含的审美因素,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描述,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儿童学习打飞棒、土家(或苗家)拳、跳鼓等民族体育项目,感受这7些体育项目洋溢着的体育的竞技美、动作美和服饰美,体会其蕴含的民俗审美情趣。 3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资源 课外

15、活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学校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特色和儿童的兴趣,组建一些社团或小组,如民族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社团等,到当地文化局或文化站查阅、收集民间艺术方面的图片、照片、实物资料,聘请民间艺人、民族艺术传承人等来社团指导,举办各种讲座,以拓宽儿童的视野,培养儿童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才艺。学校可以收集各种制作民间艺术品或器具的原料,让儿童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作品,培养其创造能力。学校还可通过举办全校性的土家族摆手舞或苗族鼓舞的比赛活动,引导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总之,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课外活动可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16、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民族艺术才能,提高儿童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三)社会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 笔者认为,社会能够借助各种美育设施和机构以及环境的美化等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社会开发利用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途径如下。 1 充分利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 不同社区周边环境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利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一是利用社区周边的以自然景色为主的美育资源,如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驰名中外的张家界,峰峦雄伟神奇的溶洞景点黄龙洞等。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美育,既可以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怀,也可以增长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是利用周边的人文景观美育资源。经过祖祖辈辈的8积累,湘西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人文景观,而且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吊脚楼在湘西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多注重龙脉,依山就势而建,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但是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不同民族的吊脚楼各有特色。置身吊脚楼旁,儿童通过观察或别人的讲述,了解吊脚楼的来历、楼和山互衬的布置手法、栏杆上的雕花和“弯子格”,学习对称、深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