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40845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摘要:任何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遇到“三农”问题。因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本身就是对“三农”问题的扬弃。但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却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没有遇到过的。因此,有较强的特殊性。其原因就是多年来的非农化战略、抑商政策,不太宽松的内部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特殊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三农”问题 特殊性 非农化战略 “三农”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任何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都必须认真解决,否则难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曾经遇到过、已经基本解决的“三农”问题相比,我国的“三农”则显得更加严重

2、、更加复杂、更加棘手。连总理都觉得是最头痛的问题。为什么我国的“三农”问题会如此严重,如此难以解决呢?这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特殊的历史背景 长期的非农化的发展战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三农”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么严重,问题积累这么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的、超常化的非农化战略诱致的。非农化就是以城市为偏好的工业化,而工业化需要巨额资金和资源,筹集资金和资源成了工业化最大问题。在历史上,工业化的资金和资源筹集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西欧式的工业化道路,通过对外掠夺来为工业化筹集发展资金,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另一条是外部资金注入,如台湾、韩国、日本等国家

3、的工业化。但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要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2裁,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即要加速实现工业化。而建立工业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历史上两种工业化的筹资渠道我国都不可能利用,只能通过国家内部解决。只能农业、农民、农村做出牺牲,即通过将农民的剩余用来作为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因为在一定时期, “蛋糕”只有这么大,用在一个产业上的资金、资源多,用在其他产业上的资金、资源必定要少。非农化发展战略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来加速发展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却付出巨大的代价。一是农业失血过多。据统计,1952 年-1989 年,国家通过

4、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从农业中抽走近 1 万亿元资本,而家业支农资金仅 3000 亿元,净流失 7000 亿元。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仍然通过各种渠道收取和转移农业资源和农民剩余,据有关专家预测,每年大约 1000 亿元左右。二是农业积累不足,农民几乎失去了投资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只能获得基本的生活,几乎没有积累,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扩大再生产。现在农民维持简单再生产都难,更不用说进行扩大再生产。三是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农村难以得到先进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和带动。国家要保证“以农辅工”的政策能够实现,必须严格的控制农村和农民。这就导致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双重二元分割。这种二元经济

5、比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所讲的二元经济结构更加不均衡,这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时都不曾遇到。按照产业经济转换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使国家不推行超常的非农化战略,让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也会出现“三农”问题。我们假定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导致的“三农”问题为平均的或者一般性的“三农”问题,那么通过长期的非农化战略后的“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平均的程度。 长期的抑商政策。我国历史上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长期以来将农业视为“本”,将3商业视为“末”,其实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最终也变成了抑农政策。建国以后,也不太注重商业业态的培育,更严重的是将商业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来割,或者作为投机倒把来

6、打击。在这个时期,由于全国实行的是统制经济, “三农”问题并没有独立的表现出来,而是被高压的行政手段所掩盖了。但是抑商所导致的“三农”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抑商政策仍然没有彻底根治,如继续打击投机到把,不允许私有粮商经营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等政策仍然在起作用,这些抑商政策后果立杆见影,过去所掩盖的“三农”问题就完全暴露出来了。长期抑商政策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市场中介组织成长不起来,缺少中介组织的农业,犹如一只断线的风筝,无法驾驭方向。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统制经济,抑商就是抑农。虽然现在这种抑商传统和抑商政策虽有所改进,但是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抑商轻商观念还一时难以根治,而且过去抑商政

7、策所引致的问题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在这些问题解决前, “三农”问题不可避免还要受市场的无序冲击和震荡。我国这种特殊的抑商传统、抑商政策是其他国家所不曾有的。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特殊性的一种重要表现。 二、特殊的客观现实 农业人口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重,压力大,时间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多。过高的农业人口比重也就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艰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予以化解,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解决, “三农”问题就不能解决。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认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

8、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按照他的逻辑,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毕4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按照有关专家测算,现在我国农村大约有 4 亿劳动力,而现在的耕地和生产力水平仅能容纳 1 亿劳动力,也就是说有 3 亿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必须将三亿剩余劳动全部转移出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还有如此高的农业人口比重,有如此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 人均资源少,特别是人均耕地少。农业主要依赖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但是这二种资源的人均数量都较低。我国人均所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

9、平的 25%。耕地资源则更加突出。2000 年全国耕地实际保有量仅为 19.24 亿亩,人均耕地不足1.59 亩,14 个省区的人均耕地不足 1 亩,其中有 6 个省区的人均耕地低于 0.5 亩,全国有 20%(463 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 0.5 亩,有 30%(666 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0.86 亩的警戒线。这么少的耕地,无论种什么,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农民种植 15 亩地,即一家种植 40-50 亩地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达到这么一个生产经营规模,可以初步获得单体规模经济效应。而现在农户的经营规模只有单体经营规模的十分之

10、一。分散经营的小农业不可能获得规模效应。不仅如此,经营规模如此小的耕地还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即保证 12 亿人口的粮食供给问题,农民的就业生存保障功能,等等。据有关专家预测,要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经济安全,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小于 16 亿亩。也就是耕地能够机动种植其他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耕地只有 3亿多亩。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的耕地只能种植比较效益低的粮食。人均耕地本来就不多,而且这不多的耕地还必须以种植粮食为主。另外。要保证农民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土地必须失去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流动性、效率性。 “三农”问题的这种资5源约束和社会功能是大部分发达国家所没有的,这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之一。 不

11、太发达的工商业,又遇上体制转轨和资本替代劳动的革命。一是虽然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这些工业体系主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对解决人民生活和就业,特别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牵动作用并不大。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情况有所改观,有助于解决就业的轻工业和乡镇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面对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是杯水车薪。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工商业面对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二是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许多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还要释放大量的失业工人,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约有下岗职工 2000 万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和政府

12、机构、事业单位改革,还将有 430 万人被分流,五年内还将有 2900 家大中型企业被调整,有近 500 万职工失去就业岗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又遇上了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革命,许多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不断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排斥劳动力的作用。而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时期,虽然也存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但是在剩余劳动力基本吸纳完毕后,才开始以资本替代劳动,没有我国来得这么快,工业化与信息化和资本密集化几乎同时进行。这也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没有过的,这势必进一步加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农业先天性“早熟”。进

13、入九十年代以来,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实现了均衡,而且主要农产品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这一问题过早出现,打乱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步伐。这一问题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依然强劲,仍然是需求6大于供给,这种状况对解决“三农”问题是大有益稗的。但是我国在工业化的中期,各个产业对农产品的需求就已经基本出现饱和了,这种畸形的“早熟”使我国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出现了。这也是发达国家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三、特殊的外部环境 在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时,全球化市场并没有形成,不担心其他国家抢占国内市场,而且发达国家还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

14、、军事和政治优势为自己的农产品开辟新市场。因此,发达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会。这些都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是我国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会。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时,全球市场形成,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纳入了世界农业生产体系,而我国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本高、质量低,标准体系不健全,等等),不仅难以开拓国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国内市场都难。今年以来,日本、韩国、欧盟对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以技术性壁垒进行限制性进口,就表明我国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进行标准化生产还任重道远。二是加入 WTO,缩小

15、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这使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在基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后,再开放市场,或者借助全球化解决“三农”问题。 “屋漏偏遇连天雨”,我国是在“三农”问题最严峻的时候加入 WTO,农民和农业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据分析,如果中国承诺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全部完成,全国 6.4%的播种面积将被替代,6.5%的农村劳动力将被迫放弃农业生产,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将损失 102 元,中西部粮棉主产区受的冲击更大。有关专家测算,入世后,我国的谷物将减产 7.7%,小麦减产 4.7%,大豆减产 4.5%,棉花减产 3%,油料减产 3.6%,糖料减产 2.5%,种植面积的压缩将7减少 2086 万至 2

16、550 万个就业岗位。三是虽然我国加入 WTO,便于扩大农产品出口,但是由于我们不太熟悉 WTO 的规则,必须承担一定的“学费”,而熟悉和运用WTO 的规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摸索。在外国农场主游刃有余的利用规则时,我们还是“小学生”。 四、特殊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的农村管理体制是当时理想的政治制度设计的产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为了完成计划管理的目标,即催耕催种;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工业化战略能够实现,严格控制农村和农民;三是当时的交通、通讯不便,行政管理的幅度小。在上述要求下,农村设立了庞大的管理机构,有大量的乡村行政管理人员,而且这些行政管理人员都必须由农民来供养。其特殊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个是乡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全额由农民支付;另一个,供养的人员是如此之多,承担的乡村管理费用是如此之大是全世界所罕见的。 “吃皇粮”的人多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组数字看出一个究竟:一是从大数来看,农民承担了 70%的“吃皇粮”的人员,即农业以 15%左右的产值负担了 70%的“吃皇粮”的干部。二是从乡镇来看,我国农村共有 2.38 亿户、9.2 亿人,设立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